评论深度

疫后春晚:一场关于扶贫与大国梦的空洞喧嚣

五个小时的歌舞升平下,那些捉襟见肘与力不从心。

2021年春晚《阳台》。

2021年春晚《阳台》。

刊登于 2021-02-11

#李大猫#评论

2021年2月12日凌晨,2020年疫情之后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农历牛年春节联欢晚会(下称春晚),在固定节目《难忘今宵》的歌声中如期结束,很多观众表示“终于等到了(这首歌的固定演唱者)李谷一老师,可以洗洗睡了。”

对这第39届春晚,观众们早已不再期待惊喜,兴趣点主要落在晚会开始之前——预测节目高潮和笑点,甚至不需要节目单公布,人们就猜测:声嘶力竭大喊加油的“打工人”、抱着电话号啕大哭的“就地过年”青年,以及贯穿全场的对疫情期间好人好事的纵情歌颂⋯⋯应该会有吧——但这些预测都落空了。比起网友脑补的版本,真实的春晚显得平淡乃至平庸,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兴奋点,也尽节目组所能回避了争议——这种努力最明显的表征是,春晚舞蹈类节目占比为历年之最——既然言多必失,不如索性少说两句。

从春晚鼻祖,1956年的《春节大联欢》,到1983年第一届正式的春晚直到今天,春晚早就成了体式明确的八股作文:
政治挂帅第一条、盘点去年大发展;
民族歌舞地方戏,港澳台胞串一串。
爱岗敬业打工人,边关战士列车员;
婆媳父子小两口,切中主题团圆年。

90年代时,尚有南方人吐槽春晚是北方人的盛会,如今即便是北方人,也难以在春晚舞台的红男绿女身上找到亲切感。前朝歌手、革命老歌、套路化叙事相继出现,所有的串场词、歌词都以直白、单调、自我循环的形式吟唱中国,配合以极尽所能、层层加码的土味赛伯格美学渲染⋯⋯春晚这道曾经的年夜大餐,如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但我们却能从这根根分明的肋骨上,看到文化观念层层剥蚀的变迁,以及用五个小时的歌舞升平化解激化的社会矛盾的捉襟见肘与力不从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