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纪念傅聪:一段艺术与政治的冲突史

如果我们只记得傅聪的出走,而忘记了他的音乐,那他的出走便失去了意义。

华人钢琴家傅聪因感染2019冠状病毒于当地时间12月28日在英国逝世,终年86岁。图为2009年10月2日,傅聪在台北举行的钢琴演奏会记者会上。

华人钢琴家傅聪因感染2019冠状病毒于当地时间12月28日在英国逝世,终年86岁。图为2009年10月2日,傅聪在台北举行的钢琴演奏会记者会上。摄:Unioncom/VCG via Getty Images

聂可

刊登于 2021-01-02

#中国音乐

当地时间12月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感染冠状病毒在伦敦逝世。消息传开,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陷入哀思。却也激起中文互联网上一波“叛国”的唾骂和无奈的辩护。

1958年冬天,身为公派留学生的傅聪从华沙出走伦敦,并在5年后加入英籍至今。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是无法洗脱的“原罪”;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这是艺术家在特殊政治环境下无可奈何的自保。作为1949年之后第一位由顶级赛事获奖走向西方舞台的中国钢琴家,傅聪演绎的肖邦、德彪西、莫扎特、斯卡拉蒂等的作品广受赞誉。但在这样的讨论声中,傅聪的音乐成就似乎无足轻重,只是他出走英国的一个注脚,而不是相反。

傅聪出走,在政治上早有定论。一位钢琴家为了远离迫害、追求艺术,无奈流离他乡,并在祖国需要时义无反顾地回归,这早已是过去几十年主流舆论的共识。然而,这次“叛国论”的重生,不仅挑战了这一主流叙事,并再次显露了民族主义背后政治逻辑吞噬一切的威胁。而傅聪,正是在这样的威胁下出走。

当艺术话语的合法性被政治逻辑剥夺,艺术的“非政治”被理解为“反政治”,出走就不仅是个人决定,也是特殊历史时刻艺术家为了维护艺术实践和空间几乎仅有的选项。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