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沙造长城”、反舰导弹与“要塞舰队”:21世纪的中美海上竞争逻辑

围绕中国海上力量崛起展开的中美两强试探与互动,历经21世纪初的十多年沉浮,呈现出严重的观念误区以及心理偏差。

201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辽宁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

201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辽宁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摄:Mark Schiefelbein/AP/达志影像

刘怡

刊登于 2020-10-22

#中美冷战#刘怡#中国军事#南海争议#评论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战地记者、海军历史和海洋安全事务分析员,在2006-2016年曾参与中美两国学界围绕双边海上关系问题开展的多次讨论和笔谈,并为英文著作《太平洋上的红星:中国崛起及其对美国海洋战略的挑战》(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China's Rise and the Challenge to U.S. Maritime Strategy)修订版的审阅者之一。

造价45亿美元、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约翰·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正在护航舰艇的伴随下巡弋于北大西洋,一连串熊熊火光包裹着的飞行物突然穿过大气层,从多个方向扎入它的飞行甲板。“斯坦尼斯”号的舰壳被突如其来的冲击撞穿,斜角甲板处的撕裂伤朝对舷方向蔓延,最终将332.8米长的舰体撕成了两截。这个庞然大物在几分钟之内就从轴向甲板末端裂开,后半截高高翘起,带着5600多名舰员一同朝冰冷的海底坠去……

以上是200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变形金刚:复仇之战》中,描绘霸天虎进攻地球情节时的一个桥段。这不是“斯坦尼斯”号第一次在好莱坞被摧毁了:2002年表现美俄核冲突的影片《恐惧的总和》中,该舰曾被俄罗斯“逆火”型轰炸机发射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命中,丧失战斗力。后一情节的创意来自剧本原作者、亦是20世纪美国最广为人知的军事小说家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它呈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军方对未来美苏海上冲突的预估——由于缺乏一支足以突破GIUK(格陵兰—冰岛—英国)“遏制点”(Choke Point)、有能力确保战略导弹核潜艇进入开阔大洋通道的制海型舰队,苏联在开战初期,势必会尝试从空中、水下和陆上发起针对美军航母战斗群这一核心火力投送平台的导弹“饱和攻击”,以瘫痪后者的制海功能。美国“神盾”战斗系统(Aegis Combat System)的问世,便是因应了此种预判,也是头号海上强权意图确保既有优势的技术反映。

相当巧合的是,“斯坦尼斯”号第二次在电影中被击中的画面,折射出的也是美国军方心目中大规模海上冲突模式在21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变化:不再有超音速轰炸机群携带飞航式导弹从几百公里外飞来,也不再有“导弹卡车”式的核潜艇埋伏于水下。威胁将直接来自从地面射入太空,随后再入大气层、高速命中移动目标的大威力常规弹头。当然,它们不会是霸天虎,而是反舰弹道导弹(ASBM)——一种在21世纪初才真正完成研发、往往部署于内陆腹地的非对称打击武器。今年8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浙江和青海射向南中国海海域的,正是这种类型的导弹。而中国军方显然并不忌讳将自己的决定性武器比附为电影中的反派:过去十年间,“斯坦尼斯”号断裂沉没的画面曾在不止一部宣传反舰弹道导弹威力的科教纪录片或者互联网视频中出现。好莱坞电影所塑造的惊险画面,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军事分析人士做出“美军航母脆弱易毁”判断的佐证之一。而这种辅以极富视觉冲击力镜头的判断,又构成了中国对美“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海上战略的基石。

今时今日,中国海军在舰艇数量和武器装备的层次、性能上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二。过去十年中国新下水舰艇的吨位数与质量,几乎相当于美国连同其亚太盟国之和。

2008年成为中美海洋关系发生决定性转折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利益的成长,尤其是自能源需求中滋生的“南海偏执”的出现,使得中美两国间海上摩擦事件的发生频率一举进入增长区间。从那时起,历经12年演化,中美海上竞争的“接合点”以及可能导致擦枪走火的场景早已变得空前密集。美国资深海军事务记者迈克尔·法贝(Michael Fabey)在他于2017年10月出版的《Crashback:美中在太平洋上的权势碰撞》中,几乎事无巨细地罗列了所有这些情境:2009年3月中国舰船在南海国际水域对美军水下情报侦听船“无瑕”号(USNS Impeccable, T-AGOS-23)的拦截行动,201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巡洋舰“考彭斯”号(USS Cowpens, CG-63)与一艘中国登陆舰之间的危险猫鼠游戏,“环太平洋2014”(RIMPAC 2014)演习期间出现在夏威夷外海的中国电子情报搜集船,中方在南海上经由吹沙填海形成的“沙墙”工事……法贝断言,随着两国在舰船/飞机迫近对峙、反舰弹道导弹以及南海造岛三大问题上同时处于对抗状态,很难想像所有美军指挥官都愿意如2013年时的“考彭斯”号舰长一般,在最后时刻采取“Crashback”(推进器紧急停车)动作。而安德鲁·埃里克森(Andrew S. Erickson)等研究者设想过的中美在同种海洋秩序下共存的可能性,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