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端传媒五周年

台湾组主编:若战争正在重返人间,如何不让自己成为武器?

让自己笔下的报导,成为断裂世界中的连结,而莫成为助长对立与撕裂的火种,无疑是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任务。

端传媒 台湾组主编 何欣洁

刊登于 2020-08-23

#WTO#北京奥运#战争#李登辉#中美台#新冷战#陈水扁#韩国瑜#蔡英文#马英九#两岸关系

2020年开始,我与中港同事聊天时,常会出现两句经典对白。第一句比较有普世性,是“你猜我们今年见得到面吗?”第二句,是属于台湾海峡的地狱梗:“如果两岸打起来怎么办?”

我生于1985年,与多数台湾人一样,从小就把台海战争当作人生的可能际遇之一,但未必会在日常生活中一再地谈论它。上一次与朋友认真讨论“打起来”的话题,恐怕要回溯到九岁。

1994年,两岸关系风高浪急,作家郑浪平出版《一九九五闰八月:中共武力犯台世纪大预言》,雄霸台湾书市排行榜,连小学生都能感受战争阴影迫近。当年班上一个早熟的同学,在长颈鹿溜滑梯边严肃问我:“我们跟中共打起来的话,你会怎样?”

两年后,李登辉当选台湾首任民选总统。大选前夕,台海发生飞弹冲突,战云密布,但阴影并未成真,在我年少记忆中,此后便越来越少听见炮弹声响(虽仍有几次类似冲突),台湾开始将眼光与力气放在“自己”身上:

1998年,总统直选后首次台北市长选举,马英九与陈水扁相争,市民热烈参与;1999年,诚品敦南开始24小时营业;同年,中华电信推出宽频上网,开启全民网路时代;2000年,陈水扁当选总统,完成首次政党轮替;同年,乱弹阿翔在金曲奖典礼上高呼:“乐团的时代来临了!”

世纪末到千禧年的台湾,各种民主自由、独立创作、弱势与性别平权的思想弥漫在空气中。呼吸着这样的空气成长,我很少再想起当年溜滑梯旁,自己那个带着逞强与胆怯的答案:“我要在台湾打到最后。”

如今回看,少年至今感受的浪涌,正与世界潮汐共振。我所出生的80年代,美国恢复与中接触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两岸开放探亲;90年代,柏林围墙倒下、WTO成立、两岸展开频繁交流;2001年,北京拿下08年奥运举办权,以“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为口号,承办这象征人类和平、友谊与团结的赛事。无论最后能实现几分,至少许多人们曾经真心如此盼望。

四十年来,旧冷战烟云渐散,全球化蔚为浪潮,台湾以“自由中国最后根据地”身分,在中美之间占据一块独特飞地,于特殊的历史机缘中扎根。无论每个人统独认同为何,历经七次总统直选后,都已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共同体。在华语区百年革命、战争、离散历史中,台湾历史仍有血泪,但已足够幸运。

在这段时间内,美中台三方给彼此找出了“维持现状”平衡的权宜之计,然而,“现状”正在逐渐变化。自2018年开始,变化开始肉眼可见:中美对抗趋向明朗、新冷战成型,台湾海峡成为冷战是否转向热战的关键前线,“亡国感”变成总统选举的关键词,“资讯战”的研讨成为显学。“打起来”的讨论,再次于人间升温。

战争是政治体制的延续。与96年相比,当代战争已不由飞弹启动,而从每一个人身上开打。每一次滑动、点按手机,对己方阵营不加思索地同仇敌忾、将“他者”视为没有故事的恶人,都是在为战争的巨轮带路。让自己笔下的报导,成为断裂世界中的连结,无疑是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任务。

台湾身处大国地缘政治的潮间带,曾经历退潮时的遍地丰饶,但在涨潮时,也特别容易遭吞声没顶——台湾如何在此中奋力一泅?如何不让“台湾”的名字与我们自己成为武器?这是台湾新闻无可回避的课题。战争阴影仍未散去,华语世界必须共同以科学的精神,历史性地看待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和平的唯一希望。

过去两年里,端台湾组深度解析韩国瑜旋风显影亡国感的轮廓,报导台美中关系的版块位移,也记录台湾90后的时代精神。自八月底开始,将推出“陆生、两岸婚姻与ECFA:告别两岸交流黄金年代”专题。

这世界或将打起来怎么办?我的答案已比九岁更好,亦不作二想。端的初衷与五年来的努力,正在回答这问题:在时代潮涌中看见彼此,在漩涡中说出漩涡的样子。探求本源、不偏不倚地认识世界,是拒绝让自己成为武器的唯一途径。

亲爱的读者,愿与你一起努力。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