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端传媒五周年

台港连结:A面与B面,我们听到的那些台湾独立音乐

在香港乐评人的眼里,台湾独立流行音乐为何如此吸引?歌声之中的哪些细节跨越了地域界限?

特约撰稿人 黄志淙、江慧枫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0-08-15

#音乐#独立音乐

【编者按】端的五周年连结,文化组希望以互换的视角,让台港两地的乐评人异地而论,推荐充满个性的跨地域之声。今天身在香港的黄志淙和江慧枫书写自己喜欢的台湾音乐,明天则换由台湾乐评人陈玠安分享自己对香港独立音乐的想法。尽管这些音乐并不陌生,但平日熟悉的观点和说法,换到另一种角度,会出现怎样的改变?音乐总是最直接的方式,让我们贴近另一种生活。

注:文中有 YouTube 歌曲试听,以网页版浏览为佳。

A面:天与地之间,又嫉妒又羡慕

黄志淙(音乐/文化/媒体/教育人)

上一次台北旅程是今年一月大选的时候,当时台北的音乐会活动都因选举而让路,但像之前每一次,我在唱片店书店收获丰富。今次更在几个月后要结业的敦南诚品流连忘返,亦十分怀念张铁志在华山青鸟书店的讲座(《我们如何走到这里》),那是我们大选学习考察团上机回港前的最后一个活动。张铁志在讲座上提过几个关于当下台湾文化及创意发展的重要阶段和概念。

在后解严时代,台湾年轻人兴盛后物质主义(美国学者 Ronald Inglehart 于1977年提出新生代对非物质如自由、平等、环保等理念更多重视),重视公共意识、正义感、参与感、自我实践等价值。讲者提出台湾当下的时代特征:小确幸、小清新、小日子。因大家勇于诚实重返/重新想像历史、土地、空间,台湾文化因此渐渐迈向百花齐放的局面。当中,独立文化 Indie Music, Book store 和 DIY culture 的蓬勃,也在数码社交媒体的催化下,大大提升自由度和可能性。这同笔者在2010年完成的论文(《数码复制时期对流行音乐文化的研究》)也有方向相同的论述和结语。而因为讲者身为杂志人和美艺人,他相信“用设计改变城市”,并且一边推动,一边发现美感经验、美感教育的健康进展。例如金曲奖近年的视觉设计更新,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以下向香港音乐同好推荐五只台湾乐队,以说明台湾这种时代潮流的发生和演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