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郭婷:“三十岁”的焦虑?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姐姐和她们的风浪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背后的利益方利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权主义的萌发,却制造出单一、扁平、甚至宫斗式的女性形象,反而和权力一起进一步规训了女性。

《乘风破浪的姐姐》截图。

《乘风破浪的姐姐》截图。

刊登于 2020-07-08

#郭婷#评论#女权主义

“每个人的历史,从出生前就开始了。”热播综艺真人秀《乘风破浪的姐姐》如此开篇。虽然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错,但节目里的这句话,却仅仅是为了把生命联系上母亲。因为接下来,那个男声画外音继续说道:“女人,从母亲开始,就是我们一生中最早记得和最后忘却的名字”。男性声音一般被认为更具有权威性,在一部关于女性的节目里用男性画外音来定论,似乎暗示尽管节目的主角是女性,但决定命运的权力却未必来自她们自己,而来自其他权威。

而画外音的男性权威在节目一开始就代她们规定了女性的人生轨迹。“三十岁以后,人生的观众越来越少”,进一步加强命运无法自主的无力感和观众对这种无力感的认同,也通过绝对权威的模式阻止了大家对这种无力感的深层社会成因发出质疑。如果片头的画外音改一下,用声音蒙太奇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性说出她们的烦恼、快乐、骄傲,会更符合《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标题吧。

事实上,人生未必就从三十岁开始凋谢,对很多人而言,三十岁才是厚积薄发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过了三十岁就大势已去或力不从心,既是媒体、资本、公共舆论的共同作用,也和资源分配不均有关,在中国更有国家政策和意识形态推波助澜。

2006年6月30日,北京一名女士在街道上。
2006年6月30日,北京一名女士在街道上。摄: Jeff Hutchens/Getty Images

青春近似值代替年龄多样性

节目中的“乘风破浪”,是如何让大龄女性也能排除万难,像少女那样劲歌热舞,而不是以成熟和历练的姿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切的苦难和不易。

“三十岁”作为一个负荷着压力和焦虑的年纪,在节目开头这段旁白中被无限放大,突显出单一的主题:如何让三十岁以上的女性呈现出更年轻的样子,而不是呈现出不同年龄的丰富、苦乐和多样性;所谓“乘风破浪”,是如何让大龄女性也能排除万难,像少女那样劲歌热舞,而不是以成熟和历练的姿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切的苦难和不易。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