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舍生而取义者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0-07-03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Minagi,回应《国安阴霾下,他们为什么还上街?七一抗议现场特写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现代人总是认为“明哲保身”才是最佳选择,进而急于否定“牺牲自我”的内在价值。即便可能牺牲自己的自由,仍有人愿意站出来发声,这对于许多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看到这么多人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义”,内心深处的那种孤独感也自然地就被冲淡了;人活着总归是需要一些这样的“激励”的。

2. 拉加迪玛,回应《国安阴霾下,他们为什么还上街?七一抗议现场特写

国安法前天通过,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昨夜一夜辗转难眠。

我生活在大陆,过去十年间往返于香港多次,游学、度假、购物、打疫苗针。香港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犹记得当年在香港大学上课时在校园内看到平反64的巨型横幅和民主墙时的诧异和羡慕。如今,CCP把香港变成了和大陆一样的城市,我感觉像是被喂了一碗苍蝇一样的恶心、反胃,那些法条简直可笑得令人怀疑是不是法盲写出来的,真是匪夷所思。我从去年五月开始留意香港的事,本是想看看64三十周年是否会有特别的纪念活动,没想到等来的是69大游行和之后持续了一年多的街头抗争运动。我非常敬佩香港人守卫自己家园的决心、勇气和智慧,这也让我非常惭愧。

在强权面前,软弱和逃避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软弱和逃避,一退再退,才让如今的大陆人失去所有权利,毫无尊严的苟活于世。希望端传媒的同胞安好,你们是我观察香港的窗口,我会继续支持你们,其他的也做不了什么了。也期盼神迹降临吧。

3. Fai,回应《谷淑美 :香港的抗争运动如何承先启后?

真要为香港社运画地图,我不会选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定是从千年后的保天星皇后开始,即便其中的运动中坚不可避免受到香港社运传统的启蒙和濡染。

政权交接前后,政治环境丕变,港英虽也压制,但没有极具攻击性的思想统一和权利侵蚀。所以,你可以追求多元,以香港殖民时期蓬勃的流行文化为凭(好坏另计)。除了没有给香港人分明的政治权利,英国为香港发展公民社会提供了足够自由的土壤。但97后的管治方向则完全相反,箝制政治权利,破壤行政司法体系,摧毁公民社会,中共像动力惯性一样滑向全盘控制,中央集权(中共是不是从一开始便立定心肠朝这方向走,和中国如今的左转是不是一早已写好的剧本一样耐人寻味)。

当然,这有个渐进的过程,就像香港人对中共的要求也是个渐进、先礼后兵的过程。香港handover后的社会运动首先是文化上的萌动,只因期间反映出来的制度沉疴,才渐成对峙的政治运动,到2019,它已是一场战争。谁会在一场战争里谈“自由、民主、多元化和包容”?战争里我们只谈存活。这就是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找不着北的地方,它误写香港的处境(香港现在战中),必将指向偏误的将来(不谈具体的斗争,忙不迭上升到泛泛的文化层面来自我安置)。

没有制度保底,你就是什么都办不成,只要对面是中共。内地自由派是前车。权力一旦收网,一个都出不来,即便经过30年的文化发展。个话事权唔系你度。香港弹丸之地,中坚一离开,公民社会必凋零。

我不是要完全否定这篇文章关于公民社会培养的主张,但按照中共的作风,不存在“剩下的自由”。尤其是香港。

如果用战争思维谈传承和下一步,我们必要搞清楚需要集中力量痛击的点在哪里。

4. vidya,回应《香港的第二次国际关键时刻?中美谈判桌上的揽炒博弈战

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不会再在“端”或者任何一个墙外的平台发表意见了。昨晚和朋友谈论即将实施的国安法,以及落实以后的秋后算账,在炎炎夏日中也能感到一股寒意,全身死鸡皮。来自墙内世界的我,纵令满腔热血,也只能哑口无言,在端的读者十论中乍然发觉自己居然榜上有名,实在又惊又喜。曾经多么想像鲁迅一样去写作,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听到我的声音,在社会中找到生存的意义;“端”让我体验了一次言论自由带来的舒适感,而这种舒服感的背后就是“自由”。

以前一个月会去香港自由行几次,不是为了购物,不是为了看演唱会;而是身处这座城市中,会有一种从牢笼逃脱出来的感觉。去得最多的是书店和教堂,或拿著相机在城市中穿梭,拍下这座城市中的一切。我身边的朋友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不明白“肉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区别,简单讲,肉体自由就相当于让一个人在牢笼里面“自由地”活动;而精神自由可以捣破牢笼。

不能再说下去了,就此打住吧。期待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由的世界里坦诚相对。

5. YKJin,回应《香港的第二次国际关键时刻?中美谈判桌上的揽炒博弈战

说到底政治博弈核心都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想要单纯用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共识来获得国际支持未免太天真。即使是各类社会运动口头上的目的和实际行动,其实西方国家的人们看著心水很清。

我还是希望香港能保持原来的自由。但可惜目前的情况即使是靠上美国刚好希望对自身疫情状况甩锅和为了大选控制舆论,最后得益的未必是香港本身。最难过是揽炒之后不但没有对对方造成预期的打击还赔上了自己。

归根结底想要有效并准确达成政治成果,需要莫大的权力。作为草根和弱势的一方,community 和tactical approaches来取得政治成果,估计是目前缺乏足够政治权力并希望自下而上反抗和寻求改变的人最适合的方式。

6. triggerwarning、YKJin、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政治组织解散、黄店移除文宣:港区国安法生效,寒蝉效应已随之而生?

triggerwarning:的确,示威的路被堵住了。但是至少还有一条抗争的路没有堵死,那就是公民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的运动。这条路的成功与否会长期地考验着香港公民社会的组织能力、毅力以及其领导人的智慧,但我相信只要社会有共识,香港人肯定不会做得比抗英的印度人与抗白人至上的美国黑人做得差。

YKJin:@triggerwarning:Effective civil disobedience requires strategic violation of the law by committing minor crimes. 但今次出台的国安法明显把能够disobey的空间缩得更小。去中心化的无大台的社会运动模式一方面可以延续运动的momentum另一方面它的短板就是lack of structure and solid strategies。之前听方可成教授的讲座,提到对他有深远影响的论文“the tyranny of structurelessness by Jo Freeman”,感觉这方面的理论和思考可能帮助接下来的抗争strategies吧。

第十一个观察者:@triggerwarning:我持悲观态度,大陆有个很“聪明”的手段,叫软性连坐,你家里有人搞社运的,或者沾边的,全家政审报废,社会性死亡没任何公司企业会收你。就这么简单。

以后香港大概率也会向这上面走,不讲什么政治正确,就从每个人切身利益去捆绑限制你,当参加公民抗命从“只要不犯法没什么直接后果”变成随时可能导致自己和家人丢掉工作失去经济来源,我不知道多少人还会继续选择走下去。

triggerwarning:我觉得各位现在把当今的香港直接和内地相比是欠妥的。即使在国安法实施的今天,香港的公民社会力量和政治空间也远比内地强大和开阔。香港需要做的是停止甚至扭转香港完全内地化的趋势,而即使是国安法也没有一下完全夺走香港人所有抗争的途径。我认为公民不服从就是留存下来的途径之一。

7. sjl,回应《邓聿文:对“习思想”的吹捧中,自相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适性”

关于习思想倒是了解的不多,根据新闻来看,对外确实着力点在 新的全球治理上,“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口号我觉得其实还不错。

在我看来,欧美的理论很伪善,为了推广人权民主自由 ,只能利用强权霸权甚至战争来推广,很是吊诡。最为重要的是根本没有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发展,甚至自己国内治理也陷入僵局。苏联解体后,美国领导全世界了30年,没见美国拿出任何的办法和思想,还把之前自己建立的多边协商体系废掉,实行美国优先。哪怕不认同习的思想、认为中国体制无法有利于全球治理,也希望能拿出更好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的冷嘲热讽、为了反对而反对。

8. ZLL,回应《梦珂:罗琳“恐跨”翻车?跨性别权利、“共同体验”与女性抵抗性身份

不代表支持罗琳,但说文章几点逻辑混乱之处:

1.“ 如果这个人在女厕中进行了违法犯罪、对她人实施性骚扰、性侵害的行为,其自我认同的性别并不会成为令其脱罪的尚方宝剑。因此,罗琳的‘男性会利用这一政策对女人在女厕进行骚扰犯罪’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这个“因此”的推论是不对的,罗琳意指该政策使得敢于侵犯女性的男性有更多机会、在更私密空间来接触潜在受害者,是有犯罪意图的人的犯罪空间扩大问题,而惩罚性更多是通过刑罚而使得罪犯敢不敢犯罪问题。前者是犯罪空间的防止,后者是犯罪意图的防止,这是两个层面。作者这里的反驳逻辑是混乱的,且最好能有数据。

2.“甚至乎,当他们指责犯罪时,被谴责的都是犯罪者个人的性向、认同问题⋯⋯却没有人会指责这是全体白人的问题、全体异性恋的问题⋯⋯因此,罗琳这个逻辑,就像是当台湾在推动多元成家、同性婚姻合法时,反同婚联盟的担忧:‘同性婚姻合法后,我们的小孩子要在小学里学习鸡奸’了⋯⋯”

——这个“因此”比上一个逻辑还要模糊,作者是在希望罗琳扩大指责对象?还是只是顺著自己的思路,突然想跳到罗琳这样观点产生的原因,想说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把罗琳对可能犯罪场景扩大的担忧和上述的两种担忧直接等同,不进行任何论证,然后扣帽子。那似乎任何一种担忧、任何“后果论”的分析方式都可以扣这个帽子了。

3.“罗琳的著眼点全部都是男跨女跨性别者,她有没有考虑过女跨男跨性别者的需求呢?强迫他们使用女厕,是否他们也会不舒服呢?⋯⋯那些仍然在对自己的身体挣扎的跨性别青少年呢?”

——这是价值观比对,而非逻辑反驳。罗琳的逻辑是男跨女、女跨男通用的,她只是认为男性对女性在洗手间的性侵犯更多,所以是以保护女性的视角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之前Metoo也小范围有人讨论过男性被性骚扰的问题)。如果作者这种反驳都成立的话,罗琳当然也可以直接说她漏提了女跨男也可能造成女性对男性的侵犯。但罗琳的问题根本不是只考虑男跨女不考虑女跨男的问题,作者反驳的点整体都没有理解罗琳的逻辑,而是又重复了一次价值感召。

⋯⋯

我并非赞同罗琳的立场,这篇文章后半部分介绍也相当不错的。只是说批评前要基本理解罗琳的逻辑,如果仅仅只以这种水平的伪反驳、喊口号式价值观感召以及“污名化”扣帽子的话,这种“污名化”才恰恰是作者所说的一种thought-terminating的真正的污名化。

9. tyy_herbert,回应《比尔盖茨何以变成邪恶反派?在欧洲蔓延的疫苗阴谋论

阴谋论是人们的惰性促成。任何事情,要了解其发生的原因,预测结果,牵涉到很多“知识”,你需要理解相关背景,系统的作方式,要对曾发生的类似事件的历史有认识,如果事件牵涉不同的国家、民族,也需要对不同民族、政府的取态有相关认知,而以上种种,只是了解事件基本信息的第一步;要正确推敲事情的发展,预测结果,还要收集各式各样的数据分析,归纳,和总结,这个步骤也牵涉各种专业知识........但阴谋论,可以把最繁复的事情,简化成“在我之上的强力存在人为促成”,没有原因,因为既然是“人为”,那个“人”一定有所得益;自己懒惰,不去追寻真相,不学习相关知识,不查证相关事实也变得合理,因为这是“在我之上的强力存在”;所有事情都变得简单:

你只需要take side,附和还是反抗。

10.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回应圆桌话题《山东高考顶替事件相继曝光,谁应为受害者们还来“被偷走的人生”?

这种新闻下,粉红们就集体失声了。真希望那些鼓吹中国教育制度“非常公平”“要努力奋斗”的粉红们出来走两步。

其实,即使不考虑替考这些违规操作,中国教育制度也远远谈不上公平,在清北复交等顶尖学校,干部家庭、富裕家庭出身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工农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这种不公平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工农阶级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上的下降。然而,面对这种日益加剧的教育不公平,我们的天才官僚们想出来的办法竟然是教育产业化,是嫌贫富差距还不够大?阶层固化还不够明显?当然,我们的教育部官僚们是不用担心这一点的,拥有体制内各种特权和人脉的官僚们,自然是不用像泥腿子那样跑断腿找学上的。而利用手里的公章又可以从教育产业里攫取一块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