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冬妮是在2022年7月,她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控诉心理咨询师李松蔚,于2014-2018年与她进行咨询期间对她性侵、欺骗感情并令她陷入反复抑郁之中。李松蔚?这个名字我熟悉的,14年刚上大学时,我常在知乎上刷到他在心理领域的回答。这位头衔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的专家,常用亲切易懂的语言融合心理学概念,以对话引导式的风格回应着诸如“怎样克服选择恐惧症”、“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恶意揣测别人”等人们平日关心的问题,几乎每条回答都能收获上千点赞。自媒体写作让他进入到公共视野中,而现在,他是简中世界最为知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在近年来爆火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中担任“情感导师”。
2022年至今,也是中国的#Metoo运动逐渐扩大影响力的时期。针对行业名人的性骚扰指控层出不穷,涉及对象从大学导师、知名公益人到艺考机构创始人,受害者通过自媒体或借由媒体报道发声,也将性骚扰问题的隐蔽性和普遍性推至公共视野之中。但针对冬妮案件的舆论似乎有所不同——据持续关注冬妮案件的自媒体“yaya的房间”所言,一般情况下,当某个知名人士受到指控时,网上虽然有不同的声音,但最初大抵是支持女方的人更多一些,但在冬妮案件中,一开始支持冬妮的人就比较少,许多人支持李松蔚或保持沉默。
这或许是因为李松蔚一直以来作为行业意见领袖令人信赖的发言,又或许是因为冬妮情绪激烈的言辞和表达,及其曾作为抑郁症患者接受心理治疗的状态,很符合“不可信的疯女人”形象。随着2024年8月,李松蔚诉冬妮的名誉侵权案二审结果保持李松蔚胜诉的判决,即法院认为“现有证据不能成为性侵的佐证”后,李松蔚在处理与冬妮关系上的争议及心理咨询师不受监督的讨论,也不再激起任何水花。
近些年不論是中國還是歐美,心理學post-graduate教育都競爭激烈(因爲Undergrad畢業生都無法獲得專業入門門檻)。在中國,心理諮詢行業其實是某種意義上的靈活就業行業。大量經歷了幾年育兒期,又或是中年失業,遭遇35歲大限的中年人(特別是女性),紛紛瞄上了心理諮詢專業,畢竟這個行業時間安排靈活,能兼顧育兒又或是照護老人,還能用在處理家庭關係里。非常契合一羣人的靈活就業需求。
而心理諮詢師的培訓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有點中世紀行會師徒制的特色(督導制,還是要避免雙重角色的督導制),培訓速度其實是挺慢的,但是中國人在心理諮詢服務的需求卻是告訴膨脹,不僅令市場的需求陷入短缺,也令不少人因爲自己又或是身邊他人對於心理諮詢服務的需要決定加入這一個行業(奇怪但真實)。
相比於 需要“心理諮詢服務”的來訪。我覺得 需要“以心理諮詢作爲工作”的人更加有趣。
心理學以及心理諮詢在漫長的科學發展史以及哲學史中算是比較年輕的學科。在中國就更是如此,在中國剛引入心理學後不久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心理諮詢作爲心理學的分支,發展也受到的很大的壓制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得以恢復。
相比於 需要“心理諮詢服務”的來訪。我覺得 需要“以心理諮詢作爲工作”的人更加有趣。
心理學以及心理諮詢在漫長的科學發展史以及哲學史中算是比較年輕的學科。在中國就更是如此,在中國剛引入心理學後不久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心理諮詢作爲心理學的分支,發展也受到的很大的壓制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得以恢復。
認同kes的說法,中國本來也有相關的《精神卫生法》,為什麼現存法律管不到,不管用,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是這裡沒有提及。近幾週上海精衛中心模仿醫療界推出的心理咨詢師版「規培」,作為心理咨詢師合規培訓的嘗試也沒有提到。
記者最後結論:「推動相關立法和設立行業監督機構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在其他各行各業也有相關法規或監督機構,但違規違法事件卻層出不窮。
記者真的相信自己寫的結論嗎?
第一次知道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已经不被人社部认可,微信广告偶尔会看到这资格证,在圆桌派看到李松蔚,当时很欣赏他在节目的表现。在这里看到冬妮的事,只让我感慨,什么都靠不住,ai靠不住,偶像靠不住,咨询师靠不住。
開篇好多“」”錯用成了“「”,這是什麽輸入法導致的?
非常感謝指出!已經修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