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中资书店沦为政治稻草人:经济抗争,你要珍惜的是什么?

远离对人最基本的关怀,把对极权的不忿发泄在错的对象上,这是在可知的未来里不断操作的精神麻醉。

已结业的大众书局。

已结业的大众书局。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袁兆昌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0-03-21

#书店#黄色经济圈#独立书店

【编者按】香港频传书业消息,来自新加坡、服务香港逾40年的大型连锁书店大众书局,3月19日宣布旗下16家门店全部结束营业;中资连锁书店商务印书馆亦有两间分店租约期满结业。乍听起来,这些消息承因于近日香港所谓“零售寒冬”,其背后则是十个月的抗争外加近三个月疫症。大众书局固然是港人集体回忆,商务印书馆则因是中资企业,近年一直与三联、中华书局一起,为反对中资企业人士“杯葛”,过去数月亦于街头运动中被抗争者“装修”。于此种种,出版人、作家袁兆昌却由自身多年从事出版事业、以及于雨伞运动后开办书店的经验出发,持有不同的看法。

上市外资公司(大众)看中了香港,著名台资(诚品)看中了香港,他们开的不是可谋暴利的商店,而是需要大量劳工的、与文化有关的零售生意:书店。外资和台资的经营手法,深刻地影响有中资标签的连锁书店。近十年来,三者互相竞争、仿傚、转型,不巧遇上香港前所未有的战争和抗疫状态:去年六月抗争,年轻人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至今仍未平息;年初疫情爆发,学生停课,大量市民自行在家隔离,加之庙堂经书染毒的启示,书店生意似无前路。外资㝤夜狠狠收店遗六百员工,中资收两间分店,包括著名的佐敦分店。

中资书店是政治稻草人?

事实上,书店这门行业退潮许多年,岂止当下“抗争”、“疫情”因素。而在年轻人的血泊旁,中资商务印书馆却沦为政治稻草人。尽管书店面前,人人都是消费者:去“商务”买书的人,可能只是因为书入得快、活动办得好、信用卡折扣做得多,可以是没有一个“政治”理由的。而另一边厢,就算被称为“黄店”的小书店,它们的特色肯定不仅是“黄”,更值得讨论的是入书眼光,击中了哪些读者。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摄:林振东/端传媒

黄色经济圈的手足,机会来了么?须知因“黄”买书支持仅是一时的,因“书新价廉”买书才是无法抗拒的消费示范,若以有益文化发展来论,我们要抗衡的是后者。于1997年创办、而于SARS期间自盛而衰的香港“二楼书店”洪叶书店曾在当年掀起折扣战,弄得其他许多二楼书店经营更刻苦,非关政治,而是行业伦理。与之类似,大众书局引入的书店经营方式(多元零售,不止卖书,还加入大量唱片、文具、精品),诚品进驻香港的“后诚品”生态,哪管是新加坡还是台湾资本,所谓“中资在港经营”的百年老店,就是活在夹缝中;里面有许多努力著的“食穷礼义廉”巴丝(注:兄弟姊妹,抗争手足)在工作,有志投身书店业的年轻男女,也有在书店工作三四十年的可爱人物。

书店退潮,在我看来,是劳工的事,也关乎香港文化还有没有物理上空间上的传承,我们要讨论的是:1. 有志文化事业的员工去向、如何支援;2. 书店空间以什么方式存在。而不是鼓掌叫好,沉迷在针对中资背景无限loop,这是情绪上的懒惰:没有转型到理性,渐渐盲目。怎样才能在中资书店与黄色经济圈的讨论中,尝试寻找缺口,并提醒参与经济抗争的人,什么才是我们要珍惜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