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从信任危机到世界救星,中国政府如何重建“大国自信”叙事

自信叙事被广泛认可,也意味着宣传系统屡次失手之后,终于借着国内疫情减缓、全球疫情暴发,夺回了舆论场的话语权。

2020年3月10日北京,大街上的大屏幕播放新闻,显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武汉。

2020年3月10日北京,大街上的大屏幕播放新闻,显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武汉。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0-03-19

#舆论战#2019冠状病毒疫情#新冠肺炎

两个月前,在新冠肺炎正式被确认能够人传人、广泛进入公众视野后的第二天,《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连发三条微博,呼吁武汉市公安局重新调查“查处8名造谣者”的事件,以回应公众因未能提前知情产生的集体愤怒。一个多月前,“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去世而引起的民愤依然汹涌,胡锡进在微博表示,官方应该为训诫李文亮做出道歉。

时间进入三月,胡锡进的笔调转守为攻。3月1日,他援引钟南山的发言,说病毒的源头至今没有搞清楚,不应该贴地域性的标签,并且中国迅速控制疫情扭转局面,做得比其他国家都好。到了3月12日,他干脆直言“中国是世界的吹哨人”。

作为中国舆论场的风向标,胡锡进一方面是执政者忠诚的护旗手,另一方面他也试图在公共讨论中扮演党内开明派的角色,以获取更广泛的民意支持。因此,他在疫情期间发言着力点的转变,也大致描绘出了主流舆论的拐点。

胡锡进言论的变化,在更大视野里,是中国宣传系统步步为营,夺回舆论场话语权,引导民间情绪,重建“大国自信”叙事的过程:嘲讽“要自由不要命”的意大利人民,赞美中国体制才有可能付出代价实现封城壮举,谴责美国污名化中国的同时制造“美军带病毒进武汉”的阴谋论,并进一步否认中国早期瞒报疫情的指责,把中国塑造成全球疫情的警示者和拯救者形象。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