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疫情阴影下,中国放开媒体审查了吗?

历经五六年官方的收编、重整和严控后,稍纵即逝的窗口期,对于中国媒体和整个舆论场意味着什么?

2020年1月31日,北京一名男子戴著口罩望向店内。

2020年1月31日,北京一名男子戴著口罩望向店内。摄:Roman Balandin\TASS via Getty Images

文惠时

刊登于 2020-02-03

#文惠时#新冠肺炎#评论

追问政府责任、调查体系痼疾、普及公民权利与义务,这些唤起人们对于自由派媒体记忆的系列操作,在2020年1月底武汉疫情的报导中重现。与17年前“非典”不同的是,面对疫情的诸多疑点,众多自媒体和普通人,也在分享关键信息,启迪公众讨论。历经五六年官方的收编、重整和严控后,这一稍纵即逝的窗口期,对于中国媒体和整个舆论场意味着什么?新媒体环境下的专业媒体、自媒体和普通个体,又是如何争分夺秒拼接事实的?

新冠肺炎中的窗口期报导

在中国舆论场中的“窗口期”,是官方有限度地容许舆论监督的时间窗,往往是公共危机或丑闻曝光时的应激反应。在危机迫近、信息闭塞时,迫于公众需求和治理压力,官方高层决定开放“窗口”,媒体借机高频输出调查,激发纵深探讨。若当局认为舆论过于活跃、触及体制,便会重新加紧管控(如封群删稿),关上窗口。

此次疫情的窗口期,始于今年1月20日,中央承认疫情并开始部署防控,攀升的病例数、神秘的病毒源、拥挤不堪的医院和求医无着的病人,迅速引爆舆论。

《端传媒》上一篇有关舆情的报导,《疫情与舆情十七年:被瞒报的SARS与被孤立的武汉》,已梳理过肺炎舆论的起始和初步发酵,本文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疫情新闻“窗口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疫情警醒期”、“舆情爆发期”、“深入反思期”和“”深度问责期,详述如下。这些真相拼接,著重于疫情现状与预测,信息披露与瞒报,官方防治措施的效果(包括封城和衍生的地域歧视),救治现状(包括“双黄连”争议),救援情况(包括红十字会争议),细节可参考此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