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20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汉德克:人群里、土地上的“第三人”

他曾被前诺奖得主评为“更有资格获奖”和“活着的经典”,也被有些作家称为“白痴”和“活在象牙塔内”⋯⋯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摄:Alain Jocard/AFP via Getty Images

特约作者 陈玉慧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9-10-15

#文学

获得2019诺贝尔文学奖的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是当代最杰出的德语作家,他对当今现代文学的影响巨大深远。即便,很多人认为他的政治立场不正确。

他写小说,写戏剧和电影剧本,也写散文和诗,最贴切的身份应该是诗人。从六十年代起,他不但是文坛巨星,先知,也是一个文学和艺术的挑衅者。一个反抗权威的文字天才。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获颁诺贝尔奖时曾感慨地表示,“汉德克更有资格获奖,他才是活著的经典”。与此同时,他也被英国作家鲁西迪称为“白痴”,而与他同时代的德国左派作家葛兹(Franz Xaver Kroetz)则曾批评他“活在象牙塔内”。

汉德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界贬损的声音不断,因为他曾出席米诺谢维奇的审判和葬体,诋毁他的人认为他是“大屠杀的否认者”,获奖是对奖项的污辱。但这些人可能都没读过他的文学作品,尚不清楚他对德语文学的贡献,无论得奖与否,他早已是现代德语文学史和戏剧史上重要的一章。

童年,电影院,母亲,新主体性文字

汉德克在21岁便成名,那时他其实只是一个写过几个短篇的新手作家,自行前往在美国普林斯顿举行的一场文学讨论会,出席者有多位当时名望扶日而上的德国作家,日后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葛拉斯及伯尔,甚至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家海尼斯基等人也在场,他发言质疑德国文学的虚伪、粉饰和“性无能”,只为了服务社会批判的功能。隔年,法兰克福剧院上演他的剧本“骂观众”,他以反叙事的语言和颠覆传统剧场的风格一役成名。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