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梁旭明:安全政治参与——香港网台观众,生活中的政论家

观众是否利用网台这独特的社交媒体平台来了解并关心政治?他们怎样消费及应用网台内容?或反过来问,网台能否真正将政治信息及分析“下放”给观众,促进市民涉足政治的能动性?

网台“谜米香港”昔日的节目“蕭遥游”。

网台“谜米香港”昔日的节目“蕭遥游”。摄:陈焯煇/端传媒

刊登于 2019-02-27

#端 x SHKS#梁旭明#香港研究

【编者按】:本文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独家为《端传媒》供稿。SHKS成立于2017年,是由全球21个国家、250多位学者组成的多学科、多院校合作的独立研究组织,协会关注香港本地、香港与中国及亚洲的关系,涉足领域包括政治、历史、社会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标是促成本地与国际、学者与学子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并鼓励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从2019年2月起,SHKS将每月在《端传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有这么一个故事:香港的士上收音机在播放着有关公立医院迫爆(挤满了人)、人手短缺的报导。的士司机突然回应:“边度系关事d大陆人呀?倒不如话系d南亚人抢哂我地d资源啦! ”(香港医疗问题哪里是和大陆人有关啊?倒不如说是南亚人抢完了我们的资源!)——俨然“城市论坛”的情景。(注1)

类似的“时刻”司空见惯。的士大佬往往是一个城市最雄辩滔滔的政论者,因他/她每日搜集来自不同背景的乘客意见,天南地北都可侃侃而谈。的士司机作为“民间政评人”的文化现象,已有不少研究论及。但这个情境反映一个有趣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普罗大众怎样选择信息,去面对复杂的日常生活,甚至理解世界?

诚然,在互联网科技、社交媒体,和手机当道的今天,不少新兴的网络时事和政论媒体取代了传统广播媒体,成为我们接受时事信息的重要来源。媒体的议题设定功能,影响我们“应该知道”哪些事件,甚至建立“常识”。但这些狭义的“政治”议题所建立的“知识”,在今天的具体政治环境,对于日常生活又有甚么应用意义?

这个问题放诸雨伞运动后的香港政治环境尤其值得深究。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