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梁旭明:安全政治參與——香港網台觀眾,生活中的政論家

觀眾是否利用網台這獨特的社交媒體平台來了解並關心政治?他們怎樣消費及應用網台內容?或反過來問,網台能否真正將政治資訊及分析「下放」給觀眾,促進市民涉足政治的能動性?

網台「謎米香港」昔日的節目「蕭遙遊」。

網台「謎米香港」昔日的節目「蕭遙遊」。攝:陳焯煇/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2-27

#端 x SHKS#梁旭明#香港研究

【編者按】:本文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獨家為《端傳媒》供稿。SHKS成立於2017年,是由全球21個國家、250多位學者組成的多學科、多院校合作的獨立研究組織,協會關注香港本地、香港與中國及亞洲的關係,涉足領域包括政治、歷史、社會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標是促成本地與國際、學者與學子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並鼓勵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上的創新。從2019年2月起,SHKS將每月在《端傳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敬請關注。

有這麼一個故事:香港的士上收音機在播放着有關公立醫院迫爆(擠滿了人)、人手短缺的報導。的士司機突然回應:「邊度系關事d大陸人呀?倒不如話係d南亞人搶哂我地d資源啦! 」(香港醫療問題哪裏是和大陸人有關啊?倒不如說是南亞人搶完了我們的資源!)——儼然「城市論壇」的情景。(註1)

類似的「時刻」司空見慣。的士大佬往往是一個城市最雄辯滔滔的政論者,因他/她每日蒐集來自不同背景的乘客意見,天南地北都可侃侃而談。的士司機作為「民間政評人」的文化現象,已有不少研究論及。但這個情境反映一個有趣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們普羅大眾怎樣選擇資訊,去面對複雜的日常生活,甚至理解世界?

誠然,在互聯網科技、社交媒體,和手機當道的今天,不少新興的網絡時事和政論媒體取代了傳統廣播媒體,成為我們接受時事資訊的重要來源。媒體的議題設定功能,影響我們「應該知道」哪些事件,甚至建立「常識」。但這些狹義的「政治」議題所建立的「知識」,在今天的具體政治環境,對於日常生活又有甚麼應用意義?

這個問題放諸雨傘運動後的香港政治環境尤其值得深究。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