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

一带一路下的中亚巴别塔:再次刮除、复写的文字地景

身为欧亚大陆之间通道、国际地缘政治的敏感区域,中亚人民的“语言课”似乎永无休止的一天。

人们在吉尔吉斯的首都比什凯克的一个广场上看报纸。

人们在吉尔吉斯的首都比什凯克的一个广场上看报纸。摄:Viktor Drachev/AFP/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李易安 发自乌兹别克

刊登于 2018-12-26

#乌兹别克#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一带一路#中国大陆

「我可以和你练习英语吗?」

那是在柯卡尔多希经学院(Ko\"kaldosh Madrasasi)前,就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Tashkent)的市中心,一个打扮时髦的男子主动向我走近。他还没自我介绍,就先开门见山说明来意。他像三个世纪以前,曾在这间经学院里的学童一样,对着我覆诵在英语课本里学到的句型,告诉我他叫穆萨耶夫(Musaev),是个沙龙美发师,有两个女儿。我尽力回想记忆里的英语课本,以二倍慢的语速回覆他。

最后,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像接受顾客预约那样,为我安排了一个时段。 「明天,下午三点,你过来好吗?我们可以继续,练习。」

穆萨耶夫的美发沙龙,位在帖木儿广场(Amir Temur Square)附近。我按名片上的地图寻路,却被街上浮动的热浪扇得晕头转向。这里是乌国的权力中枢,笔直的大道两旁耸立苏联风格的政府大楼,却没有树荫。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独裁的总统在首都大动土木;整顿后阔气的塔什干,能不能配得上先祖帖木儿的威望难有定论,但肯定不适合摄氏四十二度的盛夏。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