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雄安手记

雄安手记:看不懂的未来

市民服务中心被视为雄安“千年大计”的华美序章,我进入了这个展示“未来之城”的橱窗,看见了橱窗内外的人们。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新区在世界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是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和样板,也是“未来”在当下打开的一扇窗。自2018年6月全面投入使用以来,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和当地居民汇聚到这扇窗前,窥视未来。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新区在世界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是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和样板,也是“未来”在当下打开的一扇窗。自2018年6月全面投入使用以来,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和当地居民汇聚到这扇窗前,窥视未来。摄:林文清/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张大秋 发自河北雄安

刊登于 2018-08-02

#雄安手记#中国大陆

编者按:河北雄安新区成立已逾一年,这一由习近平“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历史性工程,被外界视为“中国梦”的模范之城。临近北京和天津、在开发上近乎一张白纸的雄县、安新和容城三县,承载了习氏对于中国“大城市病”的解决之道,也满足着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想像——绿色宜居、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开放先驱。

这一被冠以“千年大计”的国家级新区,在过去一年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习近平自上而下的造城之梦,在执行过程中会否遭遇层层阻力?身居其中的普通人,生活又如何被种种政策所重塑?端传媒记者多次走访雄安,以一系列手记,记录下这场变革中的故事。本文是“雄安手记”的第四篇,前三篇分别是《被凝固的雄安》《被选中的人》《弄潮儿》

人群围住了一辆正在运行的“无人驾驶扫路机”,白色车身,前轮位置是一个转动的圆盘状扫帚。一个中年男子双手剪在背后、小心翼翼地踱到扫路机前方,扫路机迟滞了一下、转头绕过他继续向前,人群发出低声的赞叹。男子将手从背后挪到腰的两侧扶住,目光追寻著扫路机,用一种既惊喜又窘迫的声音说:“那以后还要人干啥?”

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参观者的脸上,你常常能捕捉到相似的复杂神情——欢喜的、讪讪的、不明所以的。

从2017年4月1日宣布设立雄安新区以来,市民服务中心便被视为这一“千年大计”的华美序章。它是新区第一个大规模城市建设项目,耗资8亿人民币,承担了政务服务、展示交流、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亦承载著外界所有关注的目光。在其他构想仍是“纸上练兵”、官方宣传无物可写的一年里,它的每一步进展都事无巨细地出现在各类报导中。它是新区在世界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是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和样板,也是“未来”在当下打开的一扇窗。自2018年6月全面投入使用以来,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和当地居民汇聚到这扇窗前,窥视未来。

通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接驳车上。
通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接驳车上。摄:林文清/端传媒
接驳车从接驳处开到中心门口,在一条直路上行驶了3分钟。
接驳车从接驳处开到中心门口,在一条直路上行驶了3分钟。 摄:林文清/端传媒
工人为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清洁招牌匾。
工人为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清洁牌匾。摄:林文清/端传媒
人群围住了一辆正在运行的“无人驾驶扫路机”。
人群围住了一辆正在运行的“无人驾驶扫路机”。摄:林文清/端传媒
烈日下,园区内的一个绿化工人。
烈日下,园区内的一个绿化工人。摄:林文清/端传媒

未来之城

7月20日上午,天非常热,尚未完全建好的停车场上停了四、五十辆车,像油锅里的豆腐块。所有燃油车被禁止驶入中心,我们必须穿过停车场,去换乘新能源接驳车。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