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探索学院

王柯:“天命说”中的“天命”与“革命”──中国千古流传的以民为本思想

统治者之所以失去民心,就是因为失“德”,而统治者失“德”就必然会失去民心,已经失去替天行德能力的现任统治者必然遭到民众抛弃。“天命说”告诉世人,“革命”的行为虽然是由“天”实施的,但是“革命”的真正源头却是民心。

革命的思想其实是让人民可以监督对最高权力、让最高统治者受到道德制衡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思想不仅不是造成社会混乱的因素,反而恰恰是一种让社会保持稳定的动力。

革命的思想其实是让人民可以监督对最高权力、让最高统治者受到道德制衡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思想不仅不是造成社会混乱的因素,反而恰恰是一种让社会保持稳定的动力。摄:Hong Wu/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6-04

#探索学院#王柯#评论

“天下”是一个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诞生的政治共同体概念。不过,从这个时代开始,人们就有着“五服制”、“九州”和“四海之内”等多种不同的“天下想像”。“五服制”更多地被使用于说明天下的政治秩序,在涉及统治关系时,无疑更多使用的是“九州”和“四海之内”;而在“九州”和“四海之内”二者之间,又更多是使用后者。出现这种异同的原因,就在于天下思想原本是一种关于统治正统性的理论。或者说,天下思想就是先秦时期各个王朝,尤其是周王朝时期,为了说明统治正统性而制造出来的理论。

“五服制”、“九州”和“四海之内”三者之不同,表面上看来似乎在于对天下结构理解之不同,但其实质却是对需要接受统治正统性的对象范围理解之不同。“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论礼》)既然是“天下”,就必然要包罗万物万民,这里就不可能只生活着一个血缘民族集团,或数个彼此之间具有血缘关系的民族集团。因此,主张统治正统性的理论根据,最终必须是地缘主义而不是血缘主义的;既然是“天下”,那就不可能只有王公侯伯子男等统治阶层而没有万民,周天子也就不可能只考虑统治阶层的利益,而无视作为被统治者的民心。

因此,作为统治正统性理论的天下思想,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其实就已决定了它必须是以追求最大公共性和普世的价值为最终理论根据的。迈过血缘主义走向地缘主义,不是重视统治阶层利益而是以民为本的“四海之内”的天下想像,无疑比五服制和九州的天下想像更能体现这种精神。换言之,“四海之内”的天下想像之所以出现和被广泛使用,说明当时的人们理解到“天子”的统治正统性应该得到天下一切民众的认同。

人类不可能赋予自己绝对权力:“天子”与“天命”

因为天命说的诞生,统治者事实上自己拒绝将他们手中的政治权力当成是一种不受任何制约的、至上的绝对权力。

一般认为,“天子”一词诞生于周代。虽然《孟子》和《史记》都称尧、舜为天子(注一),但都属后人追记。在《尚书.夏书.胤征》、《商书.说命.上》和《诗经.商颂.长发》中也可以看到“天子”一词(注二),但是因为夏代尚无文字,《夏书》肯定也为后人所追记;《商书.说命》也被指属于后人伪造的“伪古文尚书”类;而关于《商颂》成文于商代还是春秋甚或战国年代,也是众说纷纭。

也就是说,即使将人间最高统治者看作“天”的代理人的意识产生在商代(注三),根据对现存文献的考证,明确提出王是天之子嗣的“天子”一词,应该始于周代。故日本学者贝冢茂树指出:“到了周王朝时,王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是一个将天上‘帝’的意志传达给地上人间的仲介,这样的观念巳很明确。《尚书.召诰》篇中的‘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一文,是说殷作为皇天的元子即嫡子的命令被天帝取消,才是殷亡国的理由。这种认识,应该是在殷人原有的观念的基础上,被周人更加明确地意识到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