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印尼导演Ismail Fahmi Lubis:我拍学生示威,也拍被禁止杂耍的猴子

当你问伊斯麦怎么有办法让镜头如此靠近摄对象时,他会轻松地说:“这是花时间等到的。观众可能连 1% 的素材都没看到。”

无论是《演猴论》或是《金曲达令》,伊斯麦的电影总在欢乐之中带著幽微的感伤,不喜欢以严肃的方式述说故事的他,在欢快的乐音之下,其实包藏了发人深思的社会议题。

无论是《演猴论》或是《金曲达令》,伊斯麦的电影总在欢乐之中带著幽微的感伤,不喜欢以严肃的方式述说故事的他,在欢快的乐音之下,其实包藏了发人深思的社会议题。摄:陈朗熹/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谢以萱 发自台北;口译 吴俊;录音整理 卢凡

刊登于 2018-05-28

#印尼电影

在今年的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中,印尼导演伊斯麦.法米.卢比思(Ismail Fahmi LUBIS)先后有两部纪录片入选“东南亚真实之浪”焦点单元:一部是《演猴论》(Masked Monkey - the Evolution of Darwin's Theory,2014);另一部是《金曲达令》(Tarling Is Darling,2017)。

两部影片皆聚焦在印尼庶民社会在现代化发展之下,那逐渐式微、边缘化或被冠以污名的民艺活动——猴子杂耍与塔玲当嘟音乐(Tarling Dangdut)。这两种来自民间、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表演艺术,因著各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印尼社会样貌。而这两种看似迥异的活动,彼此之间都有著“塔玲当嘟”这一共同要素——这是一种蜕变自传统当嘟音乐,在北爪哇当地的音乐传统基础下,融入当嘟乐队的编制与展演方式。

养猴子的人也是猴子?

“我本身很喜欢音乐,音乐是很好玩的东西,不管在做什么事情,它都可以陪著你。想要表达一件事情、一个情绪的时候,拿出音乐,它会自然展现出其意义。”谈到《演猴论》和《金曲达令》这两部电影中大量使用的音乐时伊斯麦回应道。音乐在电影中大篇幅的使用,成为导演伊斯麦作品的一大特色。虽然一开始,他对于这种快节奏、热闹吵杂、混杂著印度、马来、阿拉伯音乐旋律和现代摇滚乐器的当嘟音乐没有太多好感,居住在雅加达市区的他,每天早上都会被揹著收音机逐家逐户放音乐表演、收费的街头艺人吵醒。

“我那时候很讨厌这些演艺人员,他们身上的收音机都放得很大声,而且每天一大早就来,非常吵杂。我都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再来了,太扰人了。但他们隔天还是会再回来。后来我索性不理他们,听著听著,突然觉得这音乐颇有趣,歌词很直白,旋律简单很洗脑,听久了其实满好听的。同时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音乐可以让猴子听话表演,可以让猴子骑摩托车、去市场,主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