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伍美琴:香港不缺土地和房屋,而是“患近视”、“患不均”

“土地和住房供应持续严重短缺”,是在香港深入民心的“常识”,但根据香港政府发表的数据和资料,这种说法却值得商榷。

2017年6月,香港九龙一座工厂大厦的屋顶,20多户市民居住在天台屋里。

2017年6月,香港九龙一座工厂大厦的屋顶,20多户市民居住在天台屋里。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8-04-27

#土地大辩论#伍美琴#评论

“土地和住房供应持续严重短缺”,是在香港深入民心的“常识”,但根据香港政府发表的数据和资料,这种说法却值得商榷。土地方面,香港发展的建成面积不到25%,其余75%都是农地、灌丛、林地和草地(其中42%为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和米埔湿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好好规划剩下33%的土地,便可以设计成香港人特别自豪的生态聚落,既环保又能让人安居乐业。可是,这需要细心研究和作长期精致的规划,很多人会说,我们没有时间好好规划了,因为香港的房子太贵了,太多穷人住得水深火热啊,一定要增加土地、增建房屋,以解燃眉之急。我们的房屋供应真是那么紧张吗?

香港真的缺房屋吗?

根据2015年运输及房屋局(运房局)有关房屋的资料(图一),香港住宅单位的数目大约为267万个,其中118万是公营房屋单位(大约78万公屋和39万居屋单位)。私人永久性房屋单位为149万,其中至少有110万为私人房屋(注一),其余的是其他类型房屋,如别墅、新型村屋、简单砖石盖的建筑物 ,以及已经补地价可以在公开市场买卖的资助单位。

图一:端传媒设计部

因为未能找到准确的2016年全港单位数目数据, 这里使用了2015年的单位数目与2016年的总户数作比较。根据图一,香港2016年的总户数大约是250万户,也就是说,2015年全港房屋单位总数(约267万)比2016年的全港总户数要多出约17万间。如果每户以2.7人(2016年公屋每户平均人数)计算,17万个房屋单位就可以住大概46万人。这两年建设的房子更多,理论上可以容纳更多人。

图二:端传媒设计部

香港的公屋和居屋单位数量,分别比户数多了约1.8万和2.1万个(图二)。至于私人房屋单位,则多了14.7万个以上,如果以2016年公屋每户人口2.7人(因为是最低)计算,最多可容纳39万多人。但是“屋多过户”似乎未能解决香港人的“居住需要”,许多人仍需要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分间单位(俗称“㓥房”)。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