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学非所教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8-02-11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clareyeh,回应圆桌话题《台湾艺人宥胜撕女儿玩具掀争议,你认同“虎式教育”吗?》

小时候我父亲也毁过我的玩具。

那是一个非常俏丽的芭比娃娃,每次我们跟舅舅见面,他都会带我们去买玩具,爸妈觉得这会造成舅舅的负担,于是告诉小孩不可以再接受舅舅的礼物;可是小孩(大约是小学的年纪))哪里知道怎么拒绝,舅舅是个很温柔的人,不多话但常常微笑,每次见面总牵著我的手往玩具店走,让我挑,我不敢挑他会自己选一个去结帐,都超漂亮超好的...

有一天,我拿著舅舅送的新玩具回家,内心有些紧张因为新玩具的盒子很大很难藏,已经努力过了,不知道为什么爸爸还是发现,一阵暴怒,冲进我的房间把玩具丢在地上用力踩烂,我都33岁了,当时的心碎跟惊吓感仍然历历在目。

他出去后,我收起那个漂亮的娃娃,她有金色的中长卷发,黑色的短洋装,但是她的身体断成两截,我试著用胶带把她缠起来,装进专门放秘密的小铁盒里,没有丢掉她,但是不敢在爸妈面前拿出来玩,舅舅的温柔跟爸爸暴烈同时是那个娃娃给我印象。

当时我没哭,但内心的确心如刀割,如果这就是那些倡议“社会就是这样,我只是让你提前准备”的人觉得合理的理由,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经验回答他们,这只会让当时遭受暴力的人表面上顺服,却深刻地明白需要练习做一个残忍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回避受伤,有一天遇到比自己弱的人,踩下去是可能的选项,不用觉得怀疑或内疚,或许是“终于有人跟我一样尝尝这种滋味”。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不被暴力对待的权利,暴力留下了难以抹灭的恐惧跟退缩,对于沟通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掐灭了反抗权威的勇气,埋下了一个隐性的暴力狂引信。 宥胜那么做很自以为是而且很差劲。

若依照他的辩解,上开踩碎娃娃事件,应该是“为了让小孩明白如果继续接受礼物拿回家,就是这种下场。”

合理吗?这应该是大人之间对于教养方式协调的问题,却把责任推到年幼的孩子头上..这些暴力是不必要的。

以我的经验,只学会了“收到漂亮的东西要学会如何藏”以及“不听话可以用暴力让对方惧怕而服从”,不包括“如何拒绝对方的好意或恶意”。

2. Yahmsannga,回应圆桌话题《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他最令你欣赏和缅怀的是什么?》

有一种人,生前就已够格儿成为传说。他们往往会让你产生两个完全相反的“错觉”:要么,你以为他早已作古;要么,你觉得时间在他身上静止了,他仿佛会永远地活下去。

所以,当偶然得悉他仍在世,你会感到惊讶;当突然有一天他真的走了,看到新闻的你,还是会脑袋嗡地一下,不可思议。

饶宗颐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

------

三年前,中大创办“饶宗颐访问学人讲座”,请来马悦然讲唐诗,饶宗颐先生在开幕礼上现身。九十多岁的老人,走路要三四个人搀扶,但仍保有一股精气神儿,感染全场。

犹记得马悦然在致辞中说:“饶宗颐教授让我们感觉到汉学方面的巨人时代还没有过去。”

上世纪前半段的因缘际会,造化出一辈融贯古今中西、学问闳大广博的学者,而饶公正承续其风。但如斯学养、如斯成就,在学术愈发“现代化”、精密化的今天,几成绝响。

------

我没有完整读过饶公的专著,只在语言哲学课上因著论文需要,粗略看了几篇他甲骨学方面的文章。此外,就仅翻过一本介绍他著作的目录书(《书中书》)。于我而言,他的著作并不好读,非其学人难以进入。即便是小品文,也未脱学究气(《文化之旅》)。

我更感兴趣的,是饶公这位学者本身:一个人真能达到如此渊博的程度,让他可以熟练掌握并运用大量的知识材料,从事跨度极广的综合性研究吗?还是他本身拥有一个核心的知识体系和理路、掌握一些核心的资源,让他的研究可以发散辐射到诸多领域,并皆有所成?

或者换一种说法,他究竟是遍习少林七十二绝技,抑或练过精微渊深的小无相功?

------

作为学者,生死之际,有好有坏。坏处是,当他丧失学术能力之时,他便已经死了;好处是,若他做了几件承前启后的贡献,甚至留下足以传世的作品,他便可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所以,今天,脑袋嗡地一下后,也就没什么了。毕竟,饶先生早已作古,又将永远活著 —— 这并不是“错觉”。

惟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3. Nyunyu,回应圆桌话题《地震预测争议:官方科学家太保守了?我们该更认真对待民间预测?》

我的拙见是,由于台湾蓝绿两党无理由的恶斗,加上劣质媒体煽动民心,让台人对于政府保有“非理性的不信任感”。

由在社群平台的评论可知,有不少人认为这些地震专家比气息局还要行,甚至认为气象局应该让出气候、灾害播报的“发话权”。

这里除了反应民众的不信任,更可以看出台湾人有多么容易被说服、以及基本思维、知识能力的不足。地震的基本常识,媒体素养等等严重缺乏。

比如,有不少人认为“宁可误报,不可不报”,殊不知这样引起台湾民众多少恐慌。 我们先假设气象局真的没本事,过度保守,掩盖事实。那么在国际上,怎么没有一个国家站出来说“我们能预测地震了!人类可以安心了!”呢?

当然,我们不能确知王明仁究竟有没有“预测”的本事,真的有,至少该拿出一点证明来吧!

如果没有呢?如果仪器简陋、势单力薄、官方阻碍,种种理由都是用来遮掩他信口雌黄的借口呢?

那么,踩著921地震留下的疮疤,操弄台湾人对地震的恐惧,煽动一颗颗关心土地、关心家园的心,用来交换信者诚心的捐款,判一个妖言惑众之罪岂足矣?

4. VENchill,回应《张晓舟:在中国,嘻哈连献媚的机会都没了》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嘻哈本身的首要价值观是“Keep real”而不是“Peace and love”。人本性基本上不可能都是完完全全又红又专的。人会有愤怒、有不满、有险恶、有荒淫,嘻哈鼓励将这些东西原原本本最真实地表达出来,而不是虚伪地压抑,喊着口号云云。但这显然跟当今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不契合。更“糟糕”的是,嘻哈本身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文化,就算其中有人献媚,这种文化一旦流行开来,也无法阻挡越来越多的人了解“Keep real”的内容并转而看重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这种价值理所当然与大环境相悖,因而也理所当然被封禁了。可是理所当然是正确的吗?可理解当然不意味着一定正确呀。

5. 方才,回应《疫苗风波:信谢安琪也不信专家,真的因为香港人都无知?》

这篇文章漏了两个背景。

一个是医疗议题上,华人社会由于有非科学、但自成系统的中医体系在支撑,对于西医与科学的质疑并非仅限于消极面的排拒。第二是对西医以及科学方法本身的质疑,仅管在西方,科学哲学中也早有大量讨论。

忽略这两者而将医疗议题限缩到专家(专业)与民间意见(非专业)的歧异、乃至传播之效果,是非常可惜且具误导性的。容易让人认为这个议题只在于(被预设为正确的)专业意见未能正确下达,却忽略也许确实有另一种可行的医疗出路;而所谓的民间意见,有时亦有其背后正确或务实的理据,只是不为主流学界所接受。

6. 符号周,回应《汤兰兰案:“官家”内战,罗生门里的中国舆论场》

嗯,我自己的感觉是,官方媒体内部之间的态度差异并不体现在这一桩案件中。我记得,16年雷洋事件时,新华社的态度和人民日报的态度应该就不一样(我没有查证)。

就我自己与官方打交道的经验,体制内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现在政府对NGO以打压为主,但几年前也还有一些支持做实事NGO的政府人员。

最后补充一下自己对汤兰兰案媒体报导的看法:新京报的报导虽然指出了很多疑点,但真正值得质疑的只有刑讯逼供和同监犯的证词。其他疑点,比如付律师所言“强奸案必须要有DNA”,真的暴露了其对法律的无知。对于14岁以下的幼女,强奸罪的既遂以性器官接触为准,所以精液DNA根本不是必要条件。这一点被懂法律的网友指出后,引发了新一轮的愤怒。不是说,媒体必须要确保百分之百正确后,才能质疑。但在这一事件中,不论是新京报还是澎湃,都没有咨询中立法律专家的意见。就这一点,我感觉媒体有失水准。

7. 不配,回应圆桌话题《懂网络的年轻人,如何在社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个人认为如果在今天2018应该来说网络暂时没有太多空间给年轻人了。商业角度看,基于PC或移动设备的网络应用,大资本已经在里面割地完毕了,大概还剩下一些投产比评估起来不高的边角项目可以给小资本争一下;又或者需要有非常强的创新力与执行力的团队去做一个从未有人做(或想到)的项目,但有梦想的个人/团队很多,能度过生存期的太少,现在等的是下一个技术突破的过渡阶段,有前瞻性的人才有了下一波机会。新媒体角度看,听说目前也到了红海期啦,这一块个人没有太多了解及思考,或者这个论坛真的有网络达人能提供自己的经验及思路给大家。

8. yanggubv,回应《黄国巨:在绝望充斥的香港,尼采思想有什么启示?》

嗯,我对这篇文章的感觉有点怪,用尼采的精神但是不用他的思想,这真的做得到吗?

尼采本人不相信国家,政府,民族这些东西,至于民主还是独裁这些政权的组成方式,他更加不在乎。

他相信的是人的力量。准确的说是超人(uebermensch)的力量。既然有超人存在,超人与普通人怎能一样?从这点来说,他是不相信人人平等的。这才是他的学说可以被纳粹极权用来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首先要有人,然后才出现的由人组成的组织、包括民族、公司、社团、政党等等,最后才有国家、和以国家名义出现的各种政权和制度。所以,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不是非常清楚吗?国家是最不重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他的逻辑,这个逻辑非常有力量。

所以尼采是自由的,他不受任何政府的管束,无论这个政府是极权的还是民主的。在他看来,极权和民主的唯一区别,就是是多数服从少数,还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已。但是他,既不会听从独裁者,也不会听从民众的意见,他只跟随他心中的声音。

9. 感同身受_局外人,回应《当灾难来临时,人性与精彩的照片,你会选哪个?》

这不是本文作者想表达的重点,但我好奇的是,在这其中偷渡集团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究竟为何?很肯定的,他们以利益为优先,但换个角度,他们又是难民们重生的唯一希望,毕竟没有任何单位会主动去接纳所谓的非法难民(甚至是其状况是急迫、有生命危害的),无边无际的海是难民唯一的希望,却是九死一生,只有到达对岸才有重启人生的可能性(也许还会被遣返),悲观来看,这个故事,只会被发现,不会被解决,多出来的,只是一时的同情心。

10. 符号周,回应《早报:外媒指新疆数千维族穆斯林被集中关押教育,唱红歌学习“习思想”》

我先说一下,如果此次事件属实,我反对政府的做法。涉及到宗教的问题比较复杂,该如何处理需要谨慎思考,此处先不论。

然而,话说回来,我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持有怀疑。 既是因为CNN在报导08年西藏暴乱时的偏见,也是因为该篇报导都是引述,并无记者的自身调查。当然,这也许是因为政府当局阻止调查。

其实我觉得政府的公关能力有待提高,如果觉得自己做的没错,为何又不愿意开放报导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