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陳麗芬:足球,香港最動人的生活劇

香港,越來越嚴肅,越來越沉重,越來越像是一部搬演出來的大型豪華道德劇。

我不懂足球,也從未看過一場足球賽,但還是看了香港話劇團的音樂劇《頂頭鎚》。原因無他,出於好奇。足球電影看過,足球音樂劇倒是第一次。足球如何與歌舞的形式結合?結果,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之後,引發了我更多的好奇。足球與香港的關係如何?於是,我開始閱讀香港足球史、看記錄片,興緻盎然地做起足球的功課來。幾天以後,「南華」二字在我眼中成了大寫,紅衫白袖白褲成了最生猛神勇的球衣;而且,從此,足球對我來說,就是「音樂歌舞劇」。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頂頭鎚》的靈感來自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1936年,由「亞洲球王」李惠堂率領的14名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出賽在柏林舉行的奧運,成為中國足球史上首支參加奧運的足球隊。由於經費不足,這些香港球員在賽前展開了一連串的亞洲巡迴表演賽,為他們的奧運之旅籌募旅費。六十幾天中征戰新加坡、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總共踢了27場,贏了23場,打和了4場。之後,在奧運首場便抽到了與英國隊對壘,當時的傳媒自然都看好英國隊必可輕鬆大敗中國隊,而的確英國隊是打贏了,但出乎意料地,贏得一點都不輕鬆。那一場精彩的球賽,半場打和0比0,最終中國隊雖以0比2落敗,但李惠堂等一眾香港球員已贏得了球迷的刮目相看。

《頂頭鎚》不卑不亢、不急不徐地述說這個80年前的香港故事。它有很多的話要說。如果偶而它令人感覺枝節過多,我想,正是因為那其實是個不容易說的故事。這部重構歷史的創作穿梭於愛情、友情、家國情之間,所傳達的正是矛盾重重、說不清的複雜情緒。最耐人尋味的是,它首演於2008年,因為那年北京主辦了奧運。此後它隨着奧運,每四年一演。2013年之後,是2017年的三度公演。這個與奧運亦步亦趨的表演時間表,有意無意地,便有了一種儀式的意味。彷彿每四年,它即會現身提醒香港人,也同時在提醒中國人,中國奧運夢下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自豪中隱約流露了滄桑與落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