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小粉红学

权力漩涡中,小粉红的过火与荒诞

“小粉红”的集体行动,极有可能导致舆论刹车失灵,冲击整个社会的共识与底线,即使对官方来说,这也无异于火中取栗,饮鸩止渴。

三三

刊登于 2016-07-25

#小粉红#中国大陆

戴立忍,电影《不能说的夏天》剧照。
受到“小粉红”浪潮冲击的台湾演员戴立忍,在电影《不能说的夏天》中的剧照。

近日,大陆网络上以两岸政治议题围剿艺人赵薇、戴立忍、水原希子的事件持续发酵。伴随着“南海仲裁案”引发的连锁反应,批评“民族主义”浪潮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然而,“小粉红”带来的社会现象,绝非“反日游行”、“抵制洋货”般简单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复杂合力下,对社会共识的根本挑战。

“小粉红”的话语模式和行动原则,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政治论战,而是教养不足导致的对现代社会规则的冒犯,更深层的背后,是知识分子话语权威的丧失,以及暗流涌动的权力之争。

小粉红拉低网络社交底线

中国互联网中的政治论战,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就从未平息。多年前,人们就将其概况为“新左派”与“自由派”之争,一方主张国家至上,以及平等的社会主义;另一方则强调自由民主与市场化。然而,这些群体基本上都以中年人为主,不仅有着成套、闭环的政治观点,在多数问题上也有着清晰的界别。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互联网政治论战,不仅规模有限,而且只在知识界与特定网站(如乌有之乡、共识网、四月青年、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内部爆发,话题也极少触及日常生活。

本来,不管是职业、收入,还是婚姻、性取向和政治立场,都是极私密的话题,这是现代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交规则。上述网站,虽屡遭官方压制,但基本上和其他有话题偏好类的网站一样,只是人们自愿表达和言说的特定场所。换句话说,早年的政治类网站,和情感论坛、游戏社区一样,多么严重的辩论与攻讦,都是建立在双方有意参与的基础上。

然而,“小粉红”在微博上的群体行动,大大拉低了互联网社交的底线。在微博这样原本无所不包的纷繁世界,政治话题的触角不断延伸。而今日,几乎每个微博用户都被卷入了这场政治围剿,留给他们的选择非黑即白,并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而年初帝吧用户集体翻墙攻占脸书的事件,网友狂丢风景、美食图片,乃至表情包和“八荣八耻”等政治标语,同样适用此道理。共青团曾专门发文,自称绝非“网络暴力”,只是“在玩表情包”。这似乎也是“小粉红”最引以为傲的“理性”行动准则。事实上,这无非就是底层熟人社会村夫市侩的社交信条:天然的集体归属感对个人有着强大约束力和号召力——“我们认同的就是全世界都要认同的”。于是,一副好为人师的姿态油然而生,强行越过社交界限,无礼冒犯私人空间,笃信“为你好”即正义。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几十年之后,今日的“小粉红”就是明日家里逼婚问嫁的七大姑八大姨,无论何种心态,都难以抵消其无端骚扰与逼人表态的事实。因为,“表情包”虚假理性背后,是无知带来的高度自信,他们对主权的认知和国家历史的理解,就好像长辈认为年轻人25岁不结婚就是耍流氓一样。而当这种缺乏教养的行为成为集体行动时,恪守社交规则的人也变得无处可逃。

与这种冒犯相对的,还有受害者的惊人沉默。即使网络上有不少同情艺人的声音,但当事人从未有一人敢站出来,用现代社会的常理,公开反驳小粉红的围剿。电视媒体与节目制作方,更是抢先下架、换角、毁约,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应对机制,与问题艺人及时切割。在不谙政治的娱乐界,媒体与艺人兼具受害者与共谋者的角色,这对于社会规则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

知识分子何以权威扫地?

“小粉红”面对大量指责,展现了极强的回击能力。互联网上知识分子的“常识”说教,几乎无效。

“狭隘民族主义”、“文革重现”、“爱国贼”……赵薇事件一出,便有一大批学者媒体人强烈反弹,他们对此种未曾经历又似曾相识的舆论浪潮极度蔑视,无不以最强硬语气严厉批判。海外各媒体针对此事的评论文章中,上述标签也是最常见的回应。

出乎意料的是,“小粉红”不仅迅速自我洗白,还对知识分子的“常识”说教予以反击。早在年初的周子瑜事件中,共青团中央就曾发布博文《让理直气壮地说爱国成为一种习惯》,尝试卸掉“爱国贼”的帽子,明确表达“爱国不该被污名化”,并从正面阐明应当如何警惕西方,使爱国“如吃饭喝水般自然”。

此次,共青团中央也有所行动,将互联网上批判狭隘民族主义、反体制的人称为“怪蜀黍”,精准回击学者对“小粉红”群体低龄化、幼稚的傲慢指责。在“小粉红”的言论中,熟练用“公知”一词攻击学者,也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混迹舆论场多年的公共知识分子,何以在今日如此权威扫地?

中国互联网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崛起于2009年到2012年微博兴盛、用户流量迅速集中的时期。他们不仅在多个公共事件中扮演话筒角色,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其高校学者、媒体人的身份,影响了一大批彼时热衷网络的高校学生和职场年轻人。

然而,2012年,官方开始管控互联网舆论之后,由“造谣”引发的公共知识分子名誉危机,伴随着网络大V薛蛮子等人的入狱。官方也从保守的删帖、封号,逐步走向“正面战场”,将公知所一贯坚持的自由主义立场,与境外机构支持、经济犯罪等捆绑,迅速导致公共知识分子被有意污名化。

另一方面,小粉红的主力群体普遍低龄,亦是事实。当他们从遍地“反日”谣言的QQ空间开始转战更加开放的微博时,“公知”、“网络大V”、“意见领袖”、“普世价值”等早已沦为脏话,党媒逐渐拓展新媒体业务,深入到微博一线,成为舆论主力。

同时,微博上的共青团中央与诸党媒,常发布大量有关就业、人生哲理、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的内容,并借着“中国崛起的自信”,全方位消解西方政治思想的合理性。而各高校共青团对学生工作又有着绝对控制权,官方抢占新媒体高地后,成为高校的学生会、社团唯一的思想资源,进而影响着多数大学生。

更重要的是,公共知识分子被边缘化之后,依旧自视甚高,且惯于说教,仍遵循“常识”与“启蒙”的话语框架,自然成为“小粉红”鄙夷的对象。事实是,在国家机器整体布局、精心经营网络舆论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管控的缝隙所崛起的网络异见群体,从来都没有还手之力。

下挟民意,上迎圣心的共青团

以共青团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和权力斗争,夹杂在民族主义巨浪之间,逐渐有了饮鸩止渴的趋势。

在两场针对“台独”的舆论战中,共青团中央的角色十分重要。在周子瑜事件中力挺黄安,乃至成为赵薇事件的直接策划者。虽然曝光赵薇,发端于天涯论坛,然而,若无共青团中央微博精心整理的长篇材料,赵薇也不可能在微博上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共青团的策划过程,在新鲜的新媒体阵地中,却遵循着中共群众运动的传统逻辑。

“制造敌人-寻找积极分子-集中批判-过火-控制”,同时“宁左勿右”,是中共群众运动的常见模式,无论是在土改当中斗地主,还是四清运动中的批干部,莫不遵循这一过程。

早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有关“台独艺人”的标签便甚嚣尘上。真真假假的消息中,人们对“台独艺人”的标准评判不一,坚挺的粉丝群体也会自发捍卫艺人形象。而如今,在共青团中央先行树立目标后,热衷搜集艺人资料的论坛网友,自然成为“积极分子”,在微博上转化为民意象征。

共青团所做的,是将这种局限在特定论坛上的争议,扩大到整个互联网舆论场,对艺人展开一边倒的集中批判,并通过激烈的方式,展现本系统迎合官方民族主义立场的姿态。而新媒体上的群众运动模式,传播极广,易节外生枝,更具破坏力和自主性。赵薇事件与南海仲裁案连环反应,使得始作俑者共青团也不得不呼吁“理性爱国”。但这并不能阻挡共青团在这方面继续激进下去,毕竟,成为全国青年的超级意见领袖,下挟民意,上迎圣心,成功制造多个“政治正确”的话题,已是不可抹杀的政绩。

然而,在7月6日共青团中央制造赵薇事件并掀起舆论风暴后的数天里,《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两大一级官媒对此几乎无反应,也从不转发共青团中央有关此事的任何微博。甚至一贯支持民族主义的《环球时报》也表现冷淡,只有《人民日报》曾不加任何附带评论地,转发了一条军队媒体的文章。更诡异的是,7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微信“侠客岛”发文,不点名批判围攻赵薇的“阴谋论”言行与狭隘民族主义情绪。

小粉红无法成为红卫兵

“小粉红”当然不是红卫兵,因为领导“小粉红”的共青团中央,绝无毛泽东般的权威。在如今中共政治的权力网中,共青团几乎什么都不是。早在周子瑜事件时,《人民日报》就发文称周子瑜只是无辜女孩,《人民日报海外版》更是痛批“网民讨伐周子瑜是民粹的狂欢”,直指黄安与推波助澜的共青团中央。

当共青团中央试图为“小粉红”正名,称其“呆萌如初”、“坚韧自信”时,《环球时报》则批评使用该词是“小写的脑残,大写的尴尬”。随后的2月,中纪委巡视组更是高调通报批评共青团中央“机关化、行政化、娱乐化、贵族化”。 显然,中共高层尤其是中央宣传系统,对共青团中央的做法并不认可。

与之相反,力挺共青团的党刊“紫光阁”和微博账号“思想火炬”格外突出。“紫光阁”这份国务院办公厅下属的“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官方刊物,受国务院秘书长杨晶的直接领导。值得注意的是,杨晶作为总理李克强国务院系统的“大管家”,亦是共青团系统中,在1990年代初受到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的提拔。

“思想火炬”则更加耐人寻味,这个简介为“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现已遭微博管理员更名,冠上“中国社科院”字头)的账号,看似十分唬人,实际只是“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下自发成立的一个研究机构,牵头者朱继东也只是一名记者出身、挂靠在社科院名下的行政人员。朱继东和“思想火炬”高频度发表极左言论,并四处开办讲座,参与公共话题,也恰恰是在提倡“阶级斗争”的王伟光新任社科院院长之后,投机姿态十分明显。在带头呼吁“抵制肯德基”被人民日报痛批后,“思想火炬”的真实身份也被网友曝光,成为整个事件中的一个荒诞插曲。

在民族主义的巨浪下,过火的群众运动,若隐若现的权力斗争,连同趁势投机的利益小团体,不约而同地推波助澜,在新威权体制下环环相扣,彼此交织,难舍难分,让“赵薇事件”成为不断扩展的戏中戏。在此合力下,“小粉红”的集体行动,极有可能导致舆论刹车失灵,冲击整个社会的共识与底线,即使对官方来说,这也无异于火中取栗,饮鸩止渴。

(三三,自由撰稿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