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m to table:帮助一棵菜来旅行

食物来自农场,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香港自称饮食天堂,要吃到日本筑地运来的鲣鱼,或是西班牙 Iberico 黑毛...
风物

食物来自农场,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香港自称饮食天堂,要吃到日本筑地运来的鲣鱼,或是西班牙 Iberico 黑毛猪火腿,轻而易举。偏偏要在餐厅里享用最新鲜的本地农作物,却并非易事,好在近年本地开始兴起 Farm to table 的潮流,将新界农场种植的蔬果直送餐厅做菜,我们才有尝鲜的机会。

用本地菠菜造成印度传统食品 Palak Paneer , Peggy 特别吩咐大厨不要参照传统方法将菠菜碾碎,令食客可以咀嚼到本地菠菜的新鲜质感。摄:王嘉豪/端传媒
用本地菠菜造成印度传统食品 Palak Paneer , Peggy 特别吩咐大厨不要参照传统方法将菠菜碾碎,令食客可以咀嚼到本地菠菜的新鲜质感。
并非一定用本地菜就好味道,有时亦要依靠大厨的厨艺,例如用羽衣甘蓝及红菜头做的这个沙律,要加入芝士及葵花籽来平衡羽衣甘蓝的苦涩味。摄:王嘉豪/端传媒
并非一定用本地菜就好味道,有时亦要依靠大厨的厨艺,例如用羽衣甘蓝及红菜头做的这个沙律,要加入芝士及葵花籽来平衡羽衣甘蓝的苦涩味。
 Peggy 说目前餐厅仍未能百分百使用本地菜,但也只选择来自亚洲地区的食材,尽绵力减少碳排放。摄:王嘉豪/端传媒
Peggy 说目前餐厅仍未能百分百使用本地菜,但也只选择来自亚洲地区的食材,尽绵力减少碳排放。
本地蔬果质素不比外国食材差,提供的种类亦相当多。摄:王嘉豪/端传媒
本地蔬果质素不比外国食材差,提供的种类亦相当多。
餐厅种满绿色植物,吃着各式素菜时,有种重投大自然的感觉。摄:王嘉豪/端传媒
餐厅种满绿色植物,吃着各式素菜时,有种重投大自然的感觉。
摄:王嘉豪/端传媒

Farm to table 在外国其实早已流行,纽约名厨 Dan Barber 十年前已开始提倡 farm to table ,近四、五年于美国打正旗号实行 farm to table 的餐厅更如雨后春笋,最令人惊艳的是位于林肯公园内的 North Pond 餐厅,餐牌上列明每一间供应猪牛鸡蔬果的农场名字及地区,一共六十多间,确保整间餐厅的食物均来自农场。

位于中环荷李活道的 Grassroots Pantry 就有点想做到港版 North Pond 的意味,踏入餐厅未点食物,已经嗅到那股本地味道,制服是本地以有机布料制成时装的品牌 GRANA ,洗手间皂液是本地手制肥皂 So Soap+ ,负责人 Peggy 话:「我们是地道的 startup ,当然想支持一下其他同业,所以食材亦一样,尽量向本地农夫采购。」

本地栽种的食用花与其他蔬果组成的 From the Garden 沙律,美得像一幅画。摄:王嘉豪/端传媒
本地栽种的食用花与其他蔬果组成的 From the Garden 沙律,美得像一幅画。

厨师在田间学会欣赏

别以为去农场买菜,送回餐厅煮好就成事, Peggy 表示要相当灵活才可,「因为天气变幻不定,遇着暴雨,农作物可能会被淹死,令预定好的菜式缺了某种食材,所以菜单要时常更新。即使食材真的如期送到,但有机会卖相外形未如理想,未必做到原定的菜式,于是就要与大厨商量,转做汤或其他菜式,灵活度是采用本地食材的首要条件。」

Peggy 不讳言起初大厨对此极有微言,「之后带了他亲身去农场看,知道耕种背后的种种困难,他就学会了欣赏这件事。即使不计环保与否,用本地食材毋须经过急冻空运的过程,味道及营养均会较佳,大厨还意外发现用于田园沙律的食用花,原来本地农场亦有提供,兼且可以存放十日而不变坏,售价亦远比只能存放几日的日本直送温室栽种食用花便宜,所以就算 farm to table 背后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也选择大力支持。」

李婆婆总爱用活泼的比喻,教授参与义耕的义工耕种知识。摄:LIT MA/端传媒
李婆婆总爱用活泼的比喻,教授参与义耕的义工耕种知识。
望着硕大的冬瓜,李婆婆的眼神像看到儿子长大一样。摄:LIT MA/端传媒
望着硕大的冬瓜,李婆婆的眼神像看到儿子长大一样。
每星期帮茄子剪发,只是李婆婆工作的一部分。摄:LIT MA/端传媒
每星期帮茄子剪发,只是李婆婆工作的一部分。
采访当日刚种下了白菜苗,天气持续晴朗的话,等几星期就可以有收成了。摄:LIT MA/端传媒
采访当日刚种下了白菜苗,天气持续晴朗的话,等几星期就可以有收成了。

回到农场:茄子要理发

九月初的天气,还不是太稳定,长途跋涉来到粉岭坪𪨶,望见满天乌云已心知不妙,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隐隐在空气中荡漾着,不过李婆婆却没有停手,落田帮茄子「剪头发」,「这种茄子好难服侍,太多叶子在顶会晒不到太阳,长的不够靓,但剪掉所有叶子又会令它晒得太厉害,出满『雀班』令卖相不美,所以每星期要帮它剪个好的『发型』,无得偷懒!」

见到婆婆专心「剪发」,完全不理头顶乌云及远处隆隆的行雷声音,将注意力全部放到农作物上,仿佛它们就是婆婆的子女,要一心一意好好凑大。「其实今日好幸运,天气差没有雀鸟来偷食瓜菜,平日好天你站在这里,所有雀鸟已在头顶企定定开『演唱会』,等你一行开就开餐。」

满以为料理完茄子就可以收工,记者想得太天真,还是去打理田里其他的「子女」,豆角、山葵、菜心苗、冬瓜、节瓜、青瓜……各有不同打理方法,婆婆一边解释一边摘下来叫记者试食,原来新鲜的蔬菜,毋须烹煮也可以放入口,那种贴近自然的味道,教人领略到什么是真正的菜味,「我们没有用化学肥料,连驱虫也用植物虫水,以前农友多数用化学农药,不小心吸入就要召白车送去医院洗胃,好可怕。所以不要见到田里种的就摘下来食,要先弄清楚种植方法。」

香港农业史的拐点

打扰婆婆差不多一个小时,记者道明来意,想了解农场蔬菜直接送到餐厅做菜的可行性,李婆婆与记者上了一堂香港农业历史,「我本身做开车衣女工,七十年代,香港工厂北上,完全无工开,打听到这里有田可租就举家搬入来,一种就种了三十多年。以前街市卖的都是本地菜,种出来的菜不愁没人买,一日可以卖走几十斤菜,全年得年三十晚可以休息一日,然后年初一又要通宵收割,因为年初二开年时蔬菜需求甚大,一日可以卖走一百斤菜心,要全家总动员才可以收割得完。」

随着农地减少,内地蔬菜开始供港,昔日本地农业风光不再,李婆婆的瓜菜销量大不如前,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本地义耕组识「耕作人」,才萌生到 farm to table 这件事。「耕作人」成员陈信忻解释,「你也见到李婆婆很用心种菜,蔬菜的质素很高,但是要将这些蔬菜销售出去,主要靠蔬菜统营署,但他们收菜有一套严格准则,例如番茄要多大、颜色及外形要如何如何,不符合就会不收,农夫要自己想办法找渠道卖出去,尤其是对于像李婆婆年纪大的农夫来说,是一件相当艰辛的事。」

潘保杰(右)乐意支持 farm to table ,不过认为要解决物流问题,以及栽种更多蔬果种类,希望能满足餐厅的不同需求。摄:LIT MA/端传媒
潘保杰(右)乐意支持 farm to table ,不过认为要解决物流问题,以及栽种更多蔬果种类,希望能满足餐厅的不同需求。
充满日式风格的话梅凉瓜卷,用的是本地凉瓜。图片由耕作人提供
充满日式风格的话梅凉瓜卷,用的是本地凉瓜。
本地茄子用味噌及姜汁蒸好上碟,卖相一流。图片由耕作人提供
本地茄子用味噌及姜汁蒸好上碟,卖相一流。
除了瓜菜,本地农场亦有出产西瓜,用日本梅酒浸腌后,又成为一道解暑小食。图片由耕作人提供
除了瓜菜,本地农场亦有出产西瓜,用日本梅酒浸腌后,又成为一道解暑小食。
图片由耕作人提供

农场与餐厅的perfect match

球鞋就有人大排长龙抢住买,但本地蔬菜却无人问津,于是陈信忻与其他成员就兵分两路,一方面靠 Facebook 召集年轻人来帮手义耕,减轻老农夫的负担,另外就举办农墟活动,为新鲜蔬菜找到销售渠道, farm to table 亦是其中一个方法,始终餐厅是最易用到大量蔬菜的地方,一边有供应,一边有需求,食客又食到最新鲜好味的食材,侊似是 perfect match。

位于黄竹坑的 MUM 素菜餐厅是其中一员,老板潘保杰认为本地菜有很多可取的地方,「经营餐厅,卖的是厨艺及味道,我不是要做善事,听到有机和本土就一定要帮衬,但我试过『耕作人』带来的西瓜及山葵,水准真的十分高,我并没有想到什么农业道德的问题,纯粹是食材合适,煮出来的菜好味就行。」不过,他亦想到一些方法去推动 farm to table 这件事,「得我一个去做,很难成事,我有想过如果政府牵头,订立一项农业税,餐厅使用本地食材可免税,由外国进口食材要交税,我相信很多餐厅愿意转用本地农产品,当然这只是一个幻想。」

后记

吃着 Peggy用本地菜制成的沙律,每一啖溢出那份来自田野的味道,又令记者再次忆起李婆婆在田里摘下来的瓜菜味道,但愿香港能似纽约, farm to table 餐厅遍地开花,尤其是不时听到新闻,不明来历毒菜涌入香港,有机会时常吃到本地菜,确是一件幸福的事。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