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結束長達近四年的「無颱風登陸」期,迎來凱米、山陀兒及康芮三颱接連登陸成為自2008年以來最多的一年,多項氣象紀錄被改寫,全年累計造成15死、近兩千人受傷,各地災情慘重。
首波侵台的凱米颱風於7月24日在宜蘭東澳登陸,為八年來首個登陸的強颱。受中央山脈影響,凱米移動路徑出現繞圈,為南台灣帶來破紀錄豪雨。高雄茂林區單日累積雨量達1343.5毫米,超越2009年莫拉克颱風紀錄,全市24座滯洪池幾近全滿。
10月初,中颱山陀兒從高雄小港登陸,創下47年來首次從該地登陸的紀錄。颱風一度在台灣西南海域滯留,從發布警報到登陸長達四天四小時。登陸時,高雄港區出現17級強風,15噸重鐵架倒塌,3.8噸重貨櫃被強風吹移。受災最嚴重的小港區,多家超商玻璃被強風擊破,部分住家鐵皮屋頂整片被掀起,市區馬路一片狼籍。
山陀兒暴風圈籠罩高雄、屏東逾60小時,導致兩縣市連續四天停班停課,為史上最長颱風假紀錄。該颱風最終在台灣上空消散,成為繼2001年潭美颱風後,第二個在台灣上空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的颱風。
山陀兒也重創台東,太麻里金針山5天累積雨量達1684毫米,超過當地平均年雨量一半。基隆則受潭美颱風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增強影響,全市大雨不停歇,山區雨水宣洩而下,多處道路積水嚴重,排水系統不及宣洩,部分街道形成瀑布。
10月底,台灣再度迎來強颱康芮,從台東成功鎮登陸,為1958年來首個10月下旬登陸的強颱,也使得2024年10月成為史上最多颱風侵襲的月份之一,與1998年並列。康芮暴風半徑達320公里,創下近30年最大紀錄。在蘭嶼,17級以上「破表」強風導致全島1320戶停電。花蓮多處爆發土石流,卓溪村和南安部落遭土石淹沒,部分地區成為孤島。
台北市區則出現11級強陣風,是繼2017年尼莎颱風後再現如此強風。市區出現大樓鋼樑懸掛空中擺盪、招牌墜地翻滾、鐵皮屋頂搖搖欲墜的驚險畫面,大安森林公園路樹倒伏一片,全市倒伏路樹逾兩千株。在花蓮,北濱、南濱太平洋公園及化仁海堤等沿海地區堆積了約1萬3千噸漂流木,創下歷年之最。
在新北市金山地區,連續遭受風災的影響使當地情況愈發嚴峻。自上次颱風過後,金山老街的生意幾乎陷入停滯,平日裡幾乎沒有商家營業,許多店主面對經濟困境感到無奈。金山在10月4日遭遇山陀兒颱風的外圍環流,造成降雨量超過600毫米,導致溪水暴漲,許多低窪地區被淹沒。
在嘉義縣,八掌溪流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水上鄉的多處地區淹水深度超過200公分,其中柳新村一度被淹至接近一層樓高。救難人員不得不依賴救生艇運送物資給受困居民,而部分地區的出入也因此變得極為困難。當地居民說,這是十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水患。
在台南鹽水區,這座歷史上曾與安平、鹿港齊名的南台灣三大港口之一,如今因溪水氾濫而遭受重創。八掌溪後壁段堤防出現約15公尺的破口,導致後壁區及鹽水區大淹水,最深時水位甚至淹至腰部。這個每年農曆期間舉辦月津港燈節的小鎮,原本由藝術家打造的水上展場美景,如今卻籠罩在水患的陰影之中。
氣象專家指出,過去40年來,全球颱風在接近海岸時快速增強的頻率顯著提高。如康芮颱風在30小時內就從中颱增強為強颱,若此趨勢成為常態,將對防災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專家解釋,台灣通常在6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颱風影響期,實際登陸則以7月中旬至9月中旬最為頻繁。
2024年是自2008年以來,首次一年內有三個颱風登陸台灣。這些颱風不只改寫多項氣象紀錄,更考驗著台灣各地的防災韌性。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如何強化預警機制、提升基礎建設,將是台灣必須持續面對的課題。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