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陀兒颱風直撲南台灣,「颱風假政治學」考驗地方首長|Whatsnew

對地方首長來說,放不放颱風假,更多時候更像是「政治問題」。
2024年9月30日,北投,颱風山陀兒碰近台灣,帶來大雨。 攝:陳焯煇/端傳媒
台灣 公共政策 勞工 極端天氣 災害

離開真相,談何看見彼此和追求正義?我們的日報、速遞Whatsnew、端聞Podcast能夠保持免費,離不開每一位會員的支持。暢讀會員首月5折尊享會員全年85折,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即時報導和深度內容。

9月28日,台灣中央氣象署發布颱風消息,原位於琉球南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發展為輕度颱風山陀兒,編號第18號(國際命名:KRATHON),山陀兒生成後移動速度緩慢,強度也一度增強至強颱。

氣象署2日表示,根據最新資料顯示,山陀兒過去三小時近似滯留,其暴風圈已接觸嘉義以南及台東陸地,預計颱風強度有持續減弱的趨勢。氣象署指出,山陀兒3日登陸後受到地形破壞,將很快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預計3日清晨至上午登陸嘉南高地區的機率最高。

據台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下午最新統計資料顯示,颱風災情共計247件,造成1死、70傷、2失蹤。應變中心又針對台東縣和屏東縣發出22條土石流紅色警戒,有11縣市進行預防性疏散,仍停電用戶數3494戶,東部和南部公路預警性封閉共計12處。

歷史上,在台灣陸地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的颱風非常少見,過去唯一一個「死」在台灣上空的是2001年的颱風潭美,當時潭美形成後向西北移動,在台東大武登陸之後快速減弱為熱帶低壓,不過潭美引進西南氣流,導致高雄地區降下豪雨、致使多處淹水,13萬6千多戶停電,是繼1977年颱風賽洛瑪後,高雄最為慘重的一次淹水。

山陀兒挾強風,南台灣嚴陣以待

此前,山陀兒颱風生成後向西南西進行,30日後轉向西北西朝台灣而來。依據各國模式預測,山陀兒颱風將從台灣西南岸登陸。與從台灣東部登陸的颱風不同,西半部缺乏中央山脈的屏障,颱風結構在不被地形破壞的情況下下,將以巔峰之姿侵襲西半部。

面對山陀兒來勢洶,台灣不管中央氣象署或是民間的氣象觀測機構均多次示警。1日,天氣風險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表示,氣象署升格山陀兒颱風為 55m/s 的強颱,為「直襲南部的歷史紀錄」。氣象署說明,強颱山陀兒強度還在增強,1日上午8時山陀兒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達到每秒55公尺(約每小時198公里),相當於16級風,瞬間最大陣風每秒68公尺(約每小時245公里),此相當於17級風以上。

目前國際通用的蒲福風級最大等級為17級,17級風速每秒將達56.1至61.2公尺。據氣象署資料顯示,當風力達8級將寸步難行,風力達10級,地面的樹有可能被風拔起,建築物有相當程度的破壞。而風力11級已極為少見,如出現必有重大災害。依據蒲福風級,11級風以上已無任何敘述可說明。

台灣歷史上測得瞬間最大風速紀錄是2023年的小犬颱風,在蘭嶼測到每秒95.2公尺陣風,已超過17級風(56.1-61.2公尺),打破台灣自1897年開始設置風速計以來的最大紀錄,風速計不久後也遭暴風連根拔起。是次小犬颱風造成全台1死逾350人受傷,蘭嶼開元港停泊船隻近乎九成翻覆。而前一次台灣最大風速紀錄,為1984年亞力士颱風侵襲蘭嶼時所測得的每秒89.8公尺。

此次山陀兒颱風從台灣西南部靠近,多國預測模式多研判將從台南-高雄一帶登陸,若此,挾帶狂風暴雨的山陀兒颱風將直擊台灣都會圈。

歷史上,台灣六都從未有超過16級風的紀錄,台灣都會區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曾經歷的最大風速紀錄是1977年從高雄登陸的中度颱風賽洛馬,瞬間風速達到每秒53公尺,相當16級風,成為高雄氣象站高懸至今的歷史紀錄。此次山陀兒路徑與賽洛瑪路徑相似,輿論認為,山陀兒颱風可能將是「南部年輕人此生見證過的最大風雨」。

當年賽洛瑪重創高雄港及灣西南部電力設施,造成37人死亡,12人失蹤,298人受傷的災情。山陀兒如直衝高雄市擁有稠密人口的大型都會區,其最大瞬間風力有摧毀都市建築或基礎設施的可能,台灣社會均嚴正以待。

2024年10月2日,高雄,超市内空蕩的貨架。攝:陳焯煇/端傳媒

地方首長的颱風假政治學

不過,即使各國預測模式大致都做出颱風將從台灣西南部登陸的預測,但隨著山陀兒颱風的牛步、甚至長時間在台灣西南海域上滯留,強度也從一度巔峰的強颱之姿減弱為中颱。前中央氣象局長(氣象署前身)鄭明典在臉書表示,從圖資顯示,能看到導引氣流幾乎靜止、槽線導引「太弱」,導致山陀兒颱風呈現近似滯留的狀態。

中央大學大氣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指出,由於台灣阻擋水氣的輻合及地形產生的磨擦作用,「山陀兒」強度持續減弱,對登陸點的威脅「略減輕」;登陸後雖持續受地形破壞,可能迅速減弱為輕颱,預測路徑仍有不確定性。吳德榮表示,最新歐洲模式模擬則顯示,颱風移速慢、又相當分散,為「山陀兒」處在「鞍型場」內的運動特徵。

隨著預計登陸的時間不斷後延,山陀兒的強度也隨之遞減,原先網路輿論「風雨欲來」的氣氛也隱約緩和下來。不過,真正的考驗,除了山陀兒颱風挾帶的狂風豪雨外,還有地方首長放不放假的「政治判斷」。

在台灣,依據《天然災害停止辦公及上課作業辦法》第四條規定,地方政府根據氣象預報,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7級以上或陣風可達10級以上,或依據氣象預報或實際觀測,降雨量達停止上班上課雨量參考基準,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可宣布停止上班上課。

颱風假雖然是「假」,但多年來常有輿論批評不應該以「假期」視之,更應該正視其「防災」的角色「以正視聽」;亦即,颱風假是為讓勞工免於在天災來臨之際因出勤導致損害,因此允許勞工停止出勤。依據法規規定,在宣布放颱風假的縣市,勞工只要符合工作地、居住度或上班必經途中的任一縣市宣布停止上班上課,勞工可不出勤,雇主也不得視為曠工或遲到。此外,颱風假也有災害準備的思維,旨在讓民眾得以在颱風來襲前提前做好防颱準備。

不過,這樣的原意,在「颱風假」的名義下已逐漸稀釋。對民眾來說,放颱風假是勞碌工作之餘的「福利」,若風雨不明顯,這天在台灣的各百貨、購物中心或是餐館、卡拉OK地點往往湧入大量人潮。對地方首長來說,放不放颱風假,則在科學判斷以外,更多時候更像是「政治問題」。

此次山陀兒颱風雖引起台灣社會警戒,東部及南部多縣市已於10月1日宣布停止上班上課,但隨著山陀兒颱風的牛步,原預計登陸時間也一再延遲。但1日晚間,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等距離暴風圈仍遠的縣市,也於晚間宣布2日停班停課。消息一出,社群媒體上除了驚喜之餘,卻也伴隨更多困惑的聲浪。

這樣的爭執,早於10年前便已展開。2014年麥德姆颱風襲台,各縣市的風雨狀況不同,氣象專家、現任環境部部長彭啟明當時在臉書發表文章表示,「只有三分之一的縣市勉強達到放假標準。」他建議,台灣停班停課標準判斷,應仿照美日,用更彈性標準來判斷,會更符合實際需求。前氣象局長辛在勤也說,「颱風假不是科學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雖然實際上氣象署並非災害業務主管機關,僅負責氣象觀測及預報,發布海上或陸上颱風警報,但一旦未宣佈放假,氣象署也往往成為眾矢之的。

2016年,時任新北市市長、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尼伯特颱風來襲之際宣布新北市停班停課,但卻一整天無風無雨。事後,朱立倫重話批判氣象局颱風路徑和風力預測不準確。時任氣象局長辛在勤則在臉書轉貼一名預報員的貼文,內文表示:「預報的結果如果真的左右了所有首長的決策和防災資源,那我真的不知該如何下筆了,每一個數字背後是人命和財產損失,我揹不起呀。」辛在勤說,並不是要說預報員有多辛苦,但希望外界能聽聽預報員的聲音。

近年來,由於自2019年8月24日的「白鹿」颱風登陸後近4年完全沒有任一颱風登陸台灣,台灣社會「放不放颱風假」的爭執也平淡下來。不過,颱風假的政治學,始終是地方首長迴避不了的課題及考驗;特別在社群媒體盛行下,民眾「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緒,往往在宣布當刻成為社群媒體上一片讚聲、或是一片罵聲的景況。

今年7月下旬,凱米颱風侵台,原先多個縣市宣布正常上班上課,卻又在深夜11時逆轉宣布改放颱風假,這樣的決策急轉彎背後,難脫科學專業與民意期待之間的拉扯。

10月1日,南部多數縣市已宣布因應山陀兒來襲放颱風假之際,嘉義市長黃敏惠獨排眾議,宣布正常上班上課,遭到大量網友洗版批評,黃敏惠回應,「不管怎麼決定,結果一定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但決策過程中有許多因素需多方考量。」

而現任總統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也曾因颱風假決策進退維谷。2012年4月,天秤颱風來襲,當年台中以南縣市都決定停班停課,只有台南市堅持不跟進,並在當天清晨五點宣布正常上班上課,雖遭致大量批評,但當天風雨不明顯,也讓賴清德獲得「賴神」稱號。

不過,2016年9月的莫蘭蒂颱風,賴清德則作出隔天上午上班課、下午停班課的決定,引爆民怨並諷刺為「賴半天」,如此類「上半天、放半天」的決策,對地方政府而言,雖為不影響社會運作的折衷辦法,但也為民眾上班通勤帶來困擾。

即便山陀兒颱風仍未登陸台灣,但台灣社會在歷經強颱警訊、滯留減弱,到目前的颱風假「小確幸」氛圍,雖然山陀兒颱風是否致災仍是未知,但隨著滯留時間拉長、前進步調緩慢,對地方首長而言,這場颱風假政治學或將持續下去,對民眾來說,又將再經歷新一輪的「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