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全球總冠軍揭曉,年度圖由路透社攝影師 Mohammed Salem 憑照片《巴勒斯坦婦女擁抱姪女屍首》奪得。 Salem 在自己孩子出生幾天後拍到這張照片,因此特別感觸:「這是一個充滿力量和悲傷的瞬間,我認為這張照片從更廣闊意義上,概括了在加沙地帶發生的事情。」
去年10月17日,加沙南部汗尤尼斯市,36歲的女子擁抱5歲姪女的屍身,女孩在家中遭到以色列導彈轟炸身亡。 Salem 回憶說,他來到納賽爾醫院,看到婦女蹲坐在停屍間地上啜泣 :「人們非常混亂,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擔憂自己親友的命運。這位女士吸引到我的目光,她緊緊抱住小女孩的屍體,不願放手。」
值得一提的是, 這位巴勒斯坦出生的攝影師,多年前曾同樣憑以色列轟炸加沙照片,奪得2010世界新聞攝影獎突發組別亞軍,令人慨歎多年後戰爭仍在發生。
不肯放開屍體
兩周後,加沙經常傳訊中斷,路透社團隊經過努力後聯絡到這位女士,證實她的名字叫作 Inas Abu Maamar。那天,Inas 聽到消息說叔父家裡被導彈擊中,立即跑到現場,然後又趕到停屍間,卻發現親愛的姪女已經喪生。
她說:「看到女孩的時候,我失去了理智。我把她緊抱在懷內,醫生們叫我放手,我只回答說要把她留在身邊……」 Inas 叔叔和嬸嬸不幸身亡,Saly 母親和姐姐同時被殺害,Saly 是她最心愛的孩子,從前總是由她將孩子從祖母家裡帶到幼兒園,女孩時常嚷著要她為自己拍照。

「我手機裡大部分影片和照片都是拍攝Saly。」Inas 向記者展示姪女生前的照片。比Saly少一歲的弟弟Ahmed,空襲時湊巧不在家裡避過一劫,弟弟依然未明白姐姐已經去世,經常向大人詢問姐姐的下落。
超越主題和時間的共鳴
亞洲組評審代主席 Elyor Nematov 形容:「當你看著這位女士,你看不到她的臉,然後有一秒鐘你會代入她的處境:提醒了相中人可能是你,我們也可能經歷,這種最可怕和最痛苦的時刻。」
全球評審主席、英國《衛報》攝影主管Fiona Shields:「所有勝出的照片能訴說某個特定時刻,同時產生一種共鳴,能超越該主題和時間。年度圖片真正囊括了這種影響力,它非常動人,同時是提倡和平的有力論據。」
世界新聞攝影獎執行總監 Joumana El Zein Khoury 說:「每組得獎攝影師均非常熟識他們拍攝的題目,這有助讓其他人更深入了解,能引起同理心。過去一年在加沙死亡人數,包括記者接近歷來新高。對於攝影的專注、勇氣、技術和專業精神,我非常感謝。」

以哈戰爭特別獎
年度圖片故事大獎,由《Geo》雜誌攝影師 Lee-Ann Olwage 拍攝馬達加斯加失智症問題作品《Valim-babena》奪得。評審認為:「這個故事透過一個家庭的經歷,針對全球性的健康問題。這組照片用溫暖又溫柔的手法,提醒讀者在滿佈戰爭和野心的世界,愛和親密的重要性。」
全球長期攝影計劃大獎得主是攝影師 Alejandro Cegarra 為《紐約時報》和《彭博社》拍攝,關於美洲偷盜者的作品《兩道牆》。攝影師本人於2014年從委內瑞拉移民到墨西哥,他透過自己的經歷,以人性化的視覺來拍攝偷渡者,他於2018開始拍攝這個計劃。
全球開放形式組別冠軍,由 Julia Kochetova 關於俄烏戰爭的作品《戰爭是個人的》作品奪得。作品結合了攝影、日記、影像、聲音和詩等多種媒介,向世界展示烏克蘭人在戰時生活的日常。
評審從130國家、3851位攝影師、提交61062份作品中,選出得獎作品。照片分為「單張照片」、「圖片故事」、「長期攝影計劃」和「開放形式」4大種類;以非洲、亞洲、歐洲、北美及中美洲、南美洲、南東亞及大洋洲6個地區組別作賽。
今年特設兩項以哈戰爭特別獎,分別由以色列《超新星音樂節現場後續情況》和《以色列空襲加沙》獲得。評審團認為:「這兩個獎項,反映了2023年以哈戰爭的嚴重性,平民遭受的極端苦難,其對全球政治的影響。每張照片雖然只展示了個人面對可怕襲擊後的狀況,但透過比對不同場景,觀眾可了解到戰爭不同程度的破壞,不只是最小個人化的苦難。我們要向報道這場戰爭,特別在加沙的攝影師致敬,他們承受巨大的風險、創傷和個人損失。」
【非洲組,單張照片,冠軍】 Vincent Haiges 《戰後歸家》

自2020年起,政府軍持續與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爆發衝突,暴力席捲全國,直至2022年11月達成停火協議為止。 2021年初,在政府軍襲撃他居住的村落後,Berhane 加入了隸屬 TPLF 的武裝部隊提格雷防衛軍。在和平協議達成的一個月前,他一直作戰,直到受手榴彈所傷,失去了一隻腳。 Berhane 落力重新投入日常生活,攝影師受他的啟發,希望拍攝戰爭後續情況和可怕的後果。
【非洲組,圖片故事,冠軍】Lee-Ann Olwage 《Valim-babena》

在馬達加斯加, 由於公眾對失智症缺乏認識,當人們表現出失去記憶的症狀,便會經常被污名化。多年以來,患有失智症、91歲、別稱Dada Paul的Paul Rakotozandriny,被他的41歲的女兒Fara Rafaraniriana 長期照顧。這個故事展現出該國稱為Valim-babena的原則--成年子女要幫助父母。攝影師採用富有尊嚴、親密的手法,以另一個視角觀看這個議題,讓世界各地的家庭產生共鳴,也人們對抗非洲以衝突為核心的刻板印象。
【非洲組,長期攝影計畫,冠軍】Zied Ben Romdhane《出口》(The Escape)

在2011年突尼西亞的革命,引發了「阿拉伯之春」,為追求民主、社會正義、言論自由的突尼西亞青年人注希望。然而,接下來10年,政治動盪、持續的經濟問題和政會不欲,對青年人的影響尤其大。突尼西亞超過40%人口,年紀介乎15-34之間。24歲以下的青年失業率達到40%。這個計劃拍攝年青人的生活,希望引發更多討論,令他們帶來更好將來。
【非洲組,開放形式,冠軍】Felipe Dana and Renata Brito《漂流》

2021年5月,加勒比海,多巴哥海島,發現了一艘來自非洲西北部國家茅里塔尼亞的船隻,船隻載滿死者。這些人到底是誰?他們為何會身處大西洋的另一邊?兩位影像記者嘗試尋找答案,揭發了一個關於西非移民,先橫越大西洋,再前往歐洲尋找機會的故事。這條通路愈來愈流行流行但非常危險,許多人永遠無法登岸,他們的船在驚險的洋流中飄流,將這些「幽靈船」帶到加勒比海。記者們收集法醫證據,在三個大陸的消息來源幫助下,他們證明了一位男子 Alassane Sow 的身份,讓他在西非馬里的家人了結了心事。
【非洲組,優異獎】Arlette Bashizi《生還者》

2023年11月2日,衣索比亞,提格雷地區。32歲的Shila 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經營著一家美髮沙龍。厄立特里亞士兵入侵她的城鎮,在三個月內多次強姦她,讓她懷孕並生下了一個男孩。她的其他孩子不知道她的母親遭到了毆打,她不確定自己有足夠勇氣告訴孩子真相。攝:Arlette Bashizi,《華盛頓郵報》
【亞洲組,單張照片,冠軍】Mohammed Salem 《巴勒斯坦婦女擁抱姪女屍首》

【亞洲組,圖片故事,冠軍】 Ebrahim Noroozi《崩潰邊緣的阿富汗》(Afghanistan on the Edge)

自2021年8月,塔利班對阿富汗掌權後,飽受戰爭蹂躪、瀕臨崩潰的經濟,持續受到國際援助撤離的影響。4年的旱災和2次大地震加劇了這場危機。聯合國估計有97%阿富汗人活在貧窮線以下,社會服務幾乎不存在,因為戰爭、國家驅逐、而流離失所的人,超過600萬人。評審認為,這個計劃很有力量,以人為本,能訴說出危機之中的現實情況。
【亞洲組,長期攝影計畫,冠軍】Wang Naigong 《我依然在你身旁》(I Am Still With You)

這個拍攝計劃,是個私人的視覺紀錄,旨在探索家庭照片的概念。攝影師拍攝年輕母親Jiuer的故事,她來自中國北方,有三個孩子。她在確診癌症後,對生命最後的時光,感到更加理解和感激。她在進行手術前,邀請攝影師為她家人拍攝,在病情惡化後,讓攝影師記錄她與孩子相處的時刻。
【亞洲組,開放形式,冠軍】Kazuhiko Matsumura 《心弦》

失智症是老年最主要的殘障之一,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是世上患有失智症老年人口最高的國家之一,預計在2025年,將會有約700萬人出現失智症狀。評判認為,這個計劃不但以獨特方式將社會問題視覺化,也記錄失智症患者的個人私密生活,他們與家人和照顧者的關係。
【亞洲組,優異獎】Zishaan A Latif《邊緣》

【歐洲組,單張照片,冠軍】Adem Altan 《父親之痛》

2月6日4時17分,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連串地震之中,超過 55,000 人死亡,330萬人失去家園。造成慘重傷亡的原因,包括建築質量參差,有些是非法建築,而且地震發生的時間較早,許多人正在睡覺。照片中女兒被埋在瓦礫堆中,父親拒絕放手,情境讓評審動容,認為照片描述了自然災害和腐敗造成的悲劇。
【歐洲組,圖片故事,冠軍】Johanna Maria Fritz《卡霍夫卡水壩:戰爭地區的水災》

2023年6月6日,烏克蘭東南部,俄羅斯控制的卡霍夫卡大壩,爆炸爆毀了水壩,第聶伯河下游赫爾松發生大規圍洪水。國際媒體報導,大壩潰決導致17,500 間房屋被完全淹沒,數百人死亡。烏克蘭對事件進行了調查,向國際刑事法庭,提告俄羅斯生態滅絕的行為。評審認為,攝影師的手法揭示了,自然環境被武器化,對人們的影響。
【歐洲組,長期攝影計畫,冠軍】Daniel Chatard《無人之境》

歐洲企業將再生能源、食品生產新技術和循環經濟,視為綠色轉型的主要方向。聯合國聯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表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是世界有史以來,自然環境和社會面對最大最普及的威脅。這促使歐盟制定了目標,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2050年達至零排放。攝影師記錄了為達至這些目標的創新科技。
【歐洲組,開放形式,冠軍】Julia Kochetova《戰爭是個人的》

俄烏戰爭造成數以萬計軍人和平民傷亡,戰事持續數月陷入僵局,可以未來沒有任何和平跡象。新聞媒體利用統計數字地圖,向觀眾跟進最新情況,但國際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其他地方。攝影師製作了個人網站,將新聞攝影和個人紀實形式的日記結合,向世界展示生活在戰爭中的日常現實。
【歐洲組,優異獎】 Rena Effendi 《Looking for Satyrus》

【北美及中美洲組,單張照片,冠軍】Charles-Frédérick Ouellet 《魁北克消防隊的一天》

2023年夏季,受高溫和乾燥影響,大型山火席捲加拿大,影響所有13個省和地區,魁北克省北部地區尤其嚴重。 創紀錄的火災季節開始得早,結束得晚,燃燒的地區比平常多了近三倍。評審認為,照片構圖令人想起一座紀念碑,象徵我們在面對氣候變化的鬥爭中持續失敗,隱喻人類對面對危機時的集體傲慢。
【北美及中美洲組,圖片故事,冠軍】Jaime Rojo 《拯救帝王斑蝶》

自1990年中期,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東部,帝王蝶遷徙數量下降了 80% 以上,三地人民正齊心協力扭轉這一局面。原因包括繁殖棲息地喪失、毛蟲的唯一食物乳草,由於工業化農業擴大而消失,以及氣候變遷。評審認為,這個故事對環境變化和保育,提供了一個以解決問題為方向、美麗而有力量的視覺。
【北美及中美洲組,長期攝影計畫,冠軍】 Alejandro Cegarra《兩道牆》

從2019年起,墨西哥從一個歡迎移民和尋求庇護者,從南部邊境進入的國家,變成執行與美國相似的嚴格移民政策。在美國政府移民和外交政策改變,新冠疫症和中南美洲政治經濟動盪,加劇了墨西哥邊境的危機。移民家庭面臨暴力和腐敗。攝影師借鑒自己 2017 年從委內瑞拉家鄉移民到墨西哥的經歷,自2018年起拍攝這個計劃,記錄移民社群的困境和韌性。
【北美及中美洲組,開放形式,冠軍】Mackenzie Calle《同性戀太空總署》

這個計劃將虛構與事實結合,對抗美國太空計劃,歷來排斥 LGBTQI+ 太空人的做法。攝影師在美國太空總署和美國國家檔案館,找不到任何有關酷兒社群對太空計畫貢獻的文獻,激發她想像出「同性戀太空總署」,這個多元包容的機構,紀慶酷兒太空人的歷史。
【北美及中美洲組.優異獎】Sandra Mehl《美國第一批氣候難民》

【南美組,單張照片,冠軍】Lalo de Almeida 《乾旱的亞馬遜》

2023年,亞馬遜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乾旱,對原住民、農村和河流社區造成極大影響。普拉亞港沒有公路,一般只能經過河流到達,居民必須沿著乾涸的河床步行數公里才能回家。這個畫面,記錄了全球環境變化和亞馬遜乾旱的嚴重性。
【南美組,圖片故事,冠軍】 Adriana Loureiro Fernandez 《赤紅的天,碧綠的水》

在這世紀之交,石油資源豐富的委內瑞拉一度繁榮,由油價暴跌、經濟管理不善、制裁和政治不穩,令財富下降。陳舊的基建讓煉油過程,洩漏出石油和甲烷,讓環境受到破壞。聯合國指,82% 委內瑞拉人活在貧窮之中,故事記錄了工業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南美組,長期攝影計畫,冠軍】Pablo E. Piovano 《馬普切:古代聲音的歸來》

馬普切社區是屬於阿根廷和智利兩個國家領土的原住民社區。他們祖先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商業開發,智利用於採礦、林業和水力發電;阿根廷用於水力壓裂(fracking )。雖然新法例支持馬普切人權利,但對社運者的歧視和懲罰依然存在。土地對許多馬普切人來說,是文化和精神認同的一部分,商業化破壞了自然、祖先和人類健康之間的平衡。
【南美組,開放形式,冠軍】Marco Garro 《沉默的罪行》

這份研究報告收集了秘魯亞馬遜地區LGBTQI+ 群體,遭受迫害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從 1980 年到 2000 年,左翼革命叛亂組織如秘魯共產黨(光明之路)及圖帕克阿馬魯革命運動(MRTA),在多個地區恐嚇、折磨和謀殺 LGBTQI+ 人仕。政府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2003年報告中,注意到這些系統性暴力,但沒有承認 LGBTQI+ 群體遭受人權侵犯和傷害。
【南美組,優異獎】Gabriela Biló《叛亂》

【東南亞及大洋洲組,單張照片,冠軍】Eddie Jim, The Age 《奮戰,而非沉下》

基奧亞島上住有 500多人,前身是圖瓦盧(Tuvalu)於 20 世紀 40 年代,人們因海平面上升避難而來的定居點。現在,他們的漁業和農業經濟受到威脅,斐濟周圍的 600 多個社區可能在未來幾年被迫搬遷。
【東南亞及大洋洲組,圖片故事,冠軍】Michael Varcas《主權之戰》

中國透過島嶼建設和海軍巡邏,加強控制擁有主權的南海,令人擔憂該海域或會成為影響全球安全爭執爆發的地點。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航運業經過這些水域,一半漁船在這裡作業。中國阻止菲方漁民進入傳統漁場作業,菲律賓政府向漁船供應糧食和燃油,延長漁船的捕魚時間和維護作業權利。
【東南亞及大洋洲組,長期攝影計畫,冠軍】 Ta Mwe 《緬甸革命》

2021年2月,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引發全國的抗議,遭到軍方暴力鎮壓,後來演變成內戰, 人民國防軍與全國各地叛亂組織合作,在多條戰線上作戰。 隨著內戰持續,這些聯合叛軍,可能在緬甸的未來發揮關重要作用。 評審讚賞攝影師的承受個人風險,記錄事件的巨大勇氣。
【東南亞及大洋洲組,開放形式,冠軍】 Aletheia Casey 《 A Lost Place》

攝影師將殖民歷史和氣候變化連結起來,照片經過處理,表達她對於2019-2020年澳洲新南威爾斯洲山火,感到可怕的情緒。這是該國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火災。她將顏料和墨水直接塗在印刷品的表面上,選擇性地刮擦。將自然景觀和景物,變成山火造成的破壞。
【東南亞及大洋洲組,優異獎】 Arie Basuki 《Cileungsi River》

【以哈戰爭評審特別獎】Leon Neal 《超新星音樂節現場後續情況》( The Aftermath of the Supernova Festival Attack)

【以哈戰爭評審特別獎】Mustafa Hassouna《以色列空襲加沙》

我悲伤到有点想吐
到處也是災難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