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ON
-
Game ON
在生活的虛無中,化身不斷吞食的蠕蟲
身邊的人來去如風,世事流轉,不知道命運何時把我逼迫到避無可避的角落,在此之前,若果 Slither 的世界是舒適圈,就讓我在其中不斷浮游。
-
Game ON
無死角監聽——遊戲與表演的未來?
《疑案追聲》和《遙感城市》這兩部都以聲音為媒介的作品形成有趣的對照,一個是利用配音表演創建謎團的遊戲,一個是利用音效指令製造互動的戲劇。
-
game on
《奥伯拉・丁號歸來》:推理小說迷的寶藏遊戲
犯案詭計這種東西,看多了就會覺得大同小異,失去驚喜,這時候唯有自己當一把偵探才足夠過癮。
-
Game ON
教育遊戲如何更好玩,一個未來老師的腦洞
好玩還是有用,是教育遊戲化永恆的辯題,與其在零和博弈中焦頭爛額,不如開腦洞想想如何做出更好玩的教育遊戲。
-
game on
邊玩邊學習辨別假新聞,巴黎索邦大學的遊戲化嘗試
索邦大學這款遊戲的缺陷類似我們的傳統教育,一條數學公式,不用透徹明白它的來龍去脈,只要牢記用法反覆練習,我們也可以用它熟練解題,但這就夠了嗎?
-
game on
教學遊戲真的有助教學嗎?——來自香港的一線觀察
Gamification 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到底是噱頭還是前衞藝術?來自香港大學、中學和私人補習課堂的三個小插曲,讓我們看到在高度壓抑的教育體制內,遊戲的潛能與困頓。
-
game on
用遊戲建構記憶:香港遊戲藝術家關子維
人的記憶到底是怎麼運轉的?關子維的答案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強烈的空間記憶能力,故此,想要製作一個記憶系統,他選擇電腦遊戲的空間和物件承載過去。
-
game on
在抗爭中的香港看示威模擬器《RIOT - Civil Unrest》
在抗爭激烈的十日、十一日,我會抽時間玩下《RIOT》。我相信遊戲確實反應到事實的一部分,可是我也疑惑遊戲媒介在保存記憶上能發揮多大作用。
-
Game ON
「好」玩的遊戲:傷殘玩家與超人遊戲
也許你不喜歡用手柄玩遊戲,不過你有沒有想過能用手柄已經是件幸運的事?不信,你試試單手打遊戲是什麼感覺,甚至,如果你根本就沒有手呢?
-
Game ON
Gris :在崩塌的自我裏找回世界的顏色
Gris 醒來的時候,坐在人形雕塑的手心裏,這雕塑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突然間,雕像崩塌,她墜落在一片灰色之中⋯⋯
-
《還願》風波,會不會是壓垮Steam中國版的最後一根稻草?
《還願》僅是「Steam中國版」正式降臨之前的一樁驚悚章節,真正令人焦急等待的還在後頭——當電腦裡的遊戲世界也分「牆內牆外」,或許真正的恐懼才要降臨。
-
Your Opinion
在六百餘條評論中,我們試圖釐清《還願》的五點爭議
「我懷抱我最大的善意去理解這次的悲劇,無奈,這是一個錯誤的時代,興許,這個時代的我們,真的沒辦法真正坐下來,玩遊戲,看電影,聊音樂。」
-
讀者來函
《還願》爭議的兩重模糊:遊戲表達的意義與「被侮辱」主體
中國現實的政治環境就是國家元首代表着整個國家機器,而國家機器又遮蔽了「市民社會」。《還願》的出現恰如一次精準的皮下注射,引發一系列症候性的疼痛與痙攣。
-
《還願》情緒風暴之後,被吞噬的中國遊戲人
《還願》在中國大陸有多受歡迎,事件反轉的時候,玩家就有多難接受。這場爭議之後,對試圖進入大陸市場的台灣人和產品來說,曾經擁有的「不表態的灰色地帶」,可能正逐漸被打破。
-
《還願》爆紅後因「符咒彩蛋」掀極大爭議,你怎麼看?
「未尊重玩家知情權」還是「藝術自由」,這場《還願》大爭論之中,我們爭論的是什麼?
-
Game ON
如果沒有 Game Over,遊戲還是遊戲嗎?
和一般遊戲相比,你更像是在看電影;但和看電影相比,你又特別肯定自己在打遊戲。在現實世界和異次元的來回切換之間,遊戲將故事講到極致。
-
Game ON
遊戲世界裏的「洞穴人」:橫跨40年的文字冒險遊戲
距離首款文字冒險類遊戲誕生已有40多年,但這種「原始」的遊戲形式今天仍不乏擁躉,這群「洞穴人」在文字的世界裏繼續探索遊戲的可能。
-
Game ON
去深深處:越是逃離謎面,越是接近謎底
沒有任何文字,Inside 用畫面和音樂將你一步步進入這個荒涼而危機四伏的世界中……
-
Game ON
80天環遊地球80次
將凡爾納小說與蒸汽龐克混合在一起,忽然間世界就在你指尖之下。
-
Game ON
等巴士的時候,順便拯救一個「太空人」
迷失在太空中的泰勒將生命交在你的手上,你可以用碎片時間發呆,也可以試試來拯救泰勒。
-
Game ON
奧威爾:在「老大哥」眼中,每個人都無所遁形
閱讀每一條聊天記錄,竊聽每一條電話訊息——而你又是否知道,自己也只是網中另一尾小魚。
-
Game ON
遊戲規則 Vs. 現實規則:《異塵餘生》中的兩個避難所
在謎底揭開之前,每個玩家都是遊戲中的小白鼠,而遊戲的世界觀在體驗的過程中,將替代現實,成為參與者的囚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