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週年
-
評論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在三十週年的今天,當脱韁的世界把後冷戰的自由主義共識遠遠甩下,我們需要新的力量和批判,新的盟友和想像。
-
圖片故事
影像:六四「愛國民主大遊行」,支聯會指人數較去年多一倍
1989年成立的支聯會,每年六四前的周日均會舉辦大遊行。今年踏入第30個年頭,遊行主題除了一如往常要求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等訴求外,更聚焦在近日《逃犯條例》修訂。
-
六四專訪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同事打開房門朝外看,然後轉過頭,陳潤芝第一次見到有人嘴唇是紫色的,「外面一定是軍隊。好恐怖。」
-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 X 端
從「白宮戰情室密件」一窺美國眼中的八九民運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Charles Sylvester在「戰情室報告」形容這類反宣傳活動為「中式人為洗白」。時任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R. Lilley)甚至在另一份戰情室報告中形容是「大謊言運動」。
-
六四·三十年
30年後,香港還能守住六四記憶嗎?—— 專訪李立峯
一邊是諱莫如深,一邊是恆常悼念,六四記憶在香港綿延30年,是一種必然?香港中文大學兩位學者10年研究,揭示集體記憶背後的秘密。
-
六四·三十年
【重溫】六四三十專題合集:打撈記憶,重現光影,再思未來
這一堂用血寫成的歷史課,我們究竟學到了什麼?
-
六四座談 鮑彤致信:「我們正生活在六四制度之中」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表示,六四是很多香港人一生都不會忘記的,而一個地區的人會因為對於政權的不滿,而持續悼念、抗議30年,在世界範圍都是罕見的。
-
廿七年之後,無處安放的六四記憶
高牆未倒,人們開始分道揚鑣。當悼念六四不再是潮流的今天,這一段漂泊的記憶,在香港還有一隅安身之處嗎?
-
六四27週年
梁啟智:因為本土,介入中國
相對於「專注本土,漠視中國」,我反而認為應該「因為本土,介入中國」,理由和國族情懷無關,純粹是因為中國影響無從逃避。
-
風潮變了,「六四舞台」如何演下去?
「香港現在越來越亂,我們如何分辨真理?我們的良心在哪裏?」突然,一位同學起來大喊:「香港獨立,香港獨立!」
-
生存者 謝志峰
大飢荒沒餓死他,六四子彈沒射死他,兩次中風沒殺死他,主持《城市論壇》,維園阿伯沒咒死他。
-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 內外受困
一邊,涉建制背景的大廈法團把紀念館告上法庭;另一邊,年輕人開始質問:「知道這些就好像知道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很慘,但和我有什麼關係?」
-
六四27週年
陳永政:六四爭議反思──單一香港人認同不存在
這次爭議中,「應否悼念六四」其實已非問題核心。真正的問題是,在多元身份認同衝突下,香港應如何回應處理。
-
六四29週年
滕彪專訪:一個曾經的依法維權者,怎麼看今日中國?
四年前的六四晚會,滕彪不顧國保警告,現身香港維園演說。一句「退無可退」,說的是香港,也預告了自己的人生——那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和妻女即將流亡。
-
六四27週年
香港悼念六四:本土派青年不滿什麼?錯看什麼?
不論是為悼念六四而避忌本土議題,還是為徹底去中國化而捨棄悼念,都將「悼念六四」與「本土」二元對立。
-
六四事件27週年
自由世界的中國留學生們,怎樣看六四?
27年前的今天,北京清晨一片血色,27年過去,我們距離「歷史無感」還有多遠?
-
一場「六四」悼念,四張不同的香港面孔
27年來頭一次,六四紀念分化為四大團體四個場地。在對「六四與我」的不同詮釋中,不同團體建構身份,也爭奪群眾。
-
讀者來信:我怕他們毫無預感,在溫暖中大難臨頭
我看到模糊間,所有人都在打擦邊球的熱鬧,越來越多人質疑紀念六四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狂歡。
-
六四27週年
黃宇軒:一幅藝術作品所說明的六四香港意義
有關六四之於香港,我總認為一幅藝術創作說明的,有時還勝過千言萬語……
-
香港文化界八九六四記憶檔案 1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當年六四過後,一眾香港藝術家曾塑造過一尊港版民主女神像。各種突圍和妥協的結果,是維園豎立起一尊有著「香港人」面孔的民主女神像⋯⋯
-
香港文化界八九六四記憶檔案 3
革命時刻,藝術已失效?香港藝術家對六四的12種記憶
「大家認為藝術在革命時刻已然失效,一度考慮放棄。最後⋯⋯出現更多革命和民主的符碼。」
-
紀念六四 蔡英文和馬英九這樣說
不要讓六四成為兩岸之間永久的難言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