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 · 朱特:我們已重回恐懼時代評論

托尼 · 朱特:我們已重回恐懼時代

我們是否正不自覺地選擇一個善於動員、煽動恐懼的政府?

齊澤克:和平與秩序當中同樣存在暴力

我們需要學習、學習再學習這種暴力的起因。

邱慕天:在臉書擁抱「地球」的理由

社會學家包曼清楚地意識到了社交媒體中的陷阱:一個人可以「歸屬於」社群,不可能「創造」社群。

刺痛他們,如同牛虻刺痛一匹馬

「從事哲學,並不是去透過一般性意見促使其變得可以被理解,而是去促使動搖、位移、改變、激怒,以及使陳腔濫調閉嘴,以利於流變。」

當100萬中國人來到非洲

他們不滿於中國的現狀,覺得被制度綁縛了手腳,想要選擇歐美國家,又怯於自己競爭力不夠,這樣,非洲便成了他們自由發展的大陸……

知識分子——專業人與業餘者

所謂的業餘性就是,不為利益或獎賞所動,只是為了喜愛和不可抹煞的興趣,而這些喜愛與興趣在於更遠大的景象、越過界線和障礙、拒絕被某個專長所束縛、不顧一個行業的限制而喜好眾多的觀念和價值。

他可能是今年你見過最誠懇的香港導演:翁子光

從童年生活,到王嘉梅案,從孤獨體驗,到個人存在,《踏血尋梅》導演/編劇翁子光,挖掘角色的同時不斷拷問自己。他選擇信仰電影,回應現實。

在歷史中,尋找父親的過去

「我們這一群70年代青年的兒女們,都必須要像偵探一樣,去釐清我們父母親的過去。」

用小說為城市做傳:7位作家與消失的香港

「一座城市的今天,不會跟過去無關」。黃仁逵、陳慧、王良和、韓麗珠……七位作家帶你進入時間深處,用文字抵抗現實。

有理有趣有用:BetterRead 2015年度好書榜

陷入閱讀焦慮,不想再看到年末書單?

文革囚禁中的精靈

在焦慮的時代裏,我們總會聽到許許多多的大論述。在那些論述裏,歷史是無用深究的教訓,其作用僅在提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或是既勸且脅的呼籲我們要行動。

獨家摘要:《周恩來的秘密情感世界》

與大多數同性戀者一樣,婚姻是掩飾自己性傾向的最好選擇。周恩來特殊的身份地位,更使得所有可能表明性向的情感經歷、婚姻狀況,都在革命、國家之名下,幾乎銷聲匿跡。

是同志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日常:選讀洪嘉《Playlist》

他們是同志,他們也是我們。為每則日常故事都唱一首讓社會看見的歌。

這世上還讚頌沉默嗎?

默默地做着不為人知、然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的人,通常都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而且似乎更容易成功。

「鴉片戰爭」如何被塑造成百年國恥序幕

鴉片讓曖昧的內戰歷史,成為團結抗擊外侮,敵我分明的歷史。儘管國共兩黨是政治上的對手,但它們對中國該怎麼成為有效率的民族國家,看法則非常一致:就是透過意識形態的訓練及國家統一。

這十本書你不能錯過:2017台北國際書展購書指南

獨立書店大吶喊;《人間》場景再現;香港人死了怎麼辦⋯⋯

靜水深流,雨傘運動攝影的最終走向

攝影本來就是把動態凝固於靜止的藝術,這也成了社會運動之記錄的一個隱喻,以靜涵養動能、向動致敬而後沈思動向的一種努力。

山崎豐子遺作:自衛和侵略的界限在哪裏

自衛隊潛艇是定時炸彈還是鎮海之魂?

想想看:普通人能戰勝市場這件事,會帶來多大的衝擊!

善斷計劃的參與者由網站招募而來,都是普通人,教育背景參差,也沒有內幕信息,但他們作出的預測,戰勝了情報機構內部的分析師、未來事件交易市場。

Google 會讓我們越來越懶嗎?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融合得血肉難分,我們是否在依賴着科技的同時,降低了自己的能力?

中國視角怎樣看待香港?選讀《邊緣上的香港》

可曾想過,在中國人眼中,消費者是香港人的唯一身分?

《我以後要得諾貝爾和平獎》

編者按:與孩子共讀繪本,不為認字,不為面試,只為裏頭廣闊無邊的世界,和很多太值得珍重的美好價值。我們每周會挑出一本佳作,或回應時節,或與孩子身處的世界對話,希望你們今晚就能跳進圖文共舞的閱讀世界,打開遼闊的討論空間。

唯有尊重個體特性,才能抵抗時代焦慮

如果人能藉着自發性活動,來實現他自己,並使自己與世界,建立關係,他便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微塵了。

《騰飛之後》(五):氣候大會上的大國角力和政客鬧劇

全球氣候議題的困境在於,若中美這樣排放規模的大國,有任何一個拒絕參與減排計劃,整個條約就會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