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變身發展主義國家?——「服務中產」的拜登外交政策意味着什麼?評論

美國變身發展主義國家?——「服務中產」的拜登外交政策意味着什麼?

如果說有什麼關鍵詞可以理解年輕的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的外交戰略,那麼「中產階級」和「工業黨」也許是兩個值得注意的標簽。

再見「雅爾塔」:新冷戰爲何比舊冷戰更危險?

國家間政治也許會因此變得更「民主化」,但也意味着世界在未來將更不安全了。

大戰?肢解?慢性死亡……開戰邊緣的烏克蘭危機還有哪些劇本?

目前的這場危機及可能出現的戰爭,很可能是冷戰結束之後東歐地區的最大變局。

烏克蘭危機:美俄的另類「合作」將更深分化歐洲

俄羅斯陳兵,北約擊鼓,基輔從中周旋的危機,更像是三方目前能找到最有利自己的「討論」烏克蘭問題的方式。

印太戰略構想:對「均勢」的幻覺與被推高的戰爭風險

毀滅來得越容易,和平就越珍貴些,而將和平希望放置在對戰略優勢和對人的「理性」的信仰上,它的毀滅就可能來得更快一些。

9/11二十週年:普世主義的終結,與「隔離而平等」的新冷戰

早在2001年前後,那個理想中的「地球村」就已經有難以為繼的趨勢了,如今它作為一種人類理想衰敗得更明顯了。

阿拉伯之春十年:社會主義和自由民主失敗,而中國模式成功了?

如今整整十年過去,我們仍然無法很好地表述乃至理解阿拉伯之春,這比起它對我們今日世界極為深遠的影響來說,顯得太不平衡了。

北京亮劍,與其說是「港式文革」,不如說是「港式整黨」

綜觀過去兩個月香港的政治動員,圍繞着政府系統的整頓風聲空前。和慣常理解的「文革」不同,「整黨」的邏輯更強調政治組織的紀律和行動。

相比貿易戰,中美新聞戰更接近一場「新冷戰」的開端

相比總歸有利益可談的貿易戰,這場新聞戰毫無形成妥協的現實基礎,反而強化着中美相互憎恨的身份,它甚至都不關乎任何對強權和地緣政治的分配,而是「兩個民族的鬥爭」。

媒體觀察:中澳間諜疑雲,當調查報導遇上新冷戰漩渦

王立強事件折射出的媒體和情報部門之間的關係,愈發耐人尋味。

香港困局——北京的一場憲制危機

北京急需政治決斷,但這個決斷會帶來什麼?

攬炒、新冷戰與顏色革命:歷史十字路口的香港與北京

1990年代的幻覺,對誰來說,都一去不復返。北京和香港,真的都準備好了嗎?

《英烈保護法》的意外出手,與「暴走漫畫」們中槍的意料之中

繼「內涵段子」關停,「抖音」、「快手」連遭約談之後,年初剛出台的《英烈保護法》,又讓號稱擁有4000萬粉絲,估值30億到40億元人民幣的網絡娛樂自媒體「暴走漫畫」遭到重創。

沈陽案:北大“metoo”,制度與程序正義的迷思

儘管各界行動者形成的去中心化網絡在沈陽案的推進中不斷成熟,並鮮明地指向最根本的權力與結構,但如果支撐它說話、表達的公共空間上了鎖,那麼,無論是程序正義還是結果正義,無論是改變學院體系還是從象牙塔影響社會,就又打回鏡花水月的幻影了。

湯蘭蘭案:「官家」內戰,羅生門裏的中國輿論場

回看媒體報導的前後始末,稍有了解中國媒體生態的人,無不會皺起眉頭:怎麼《澎湃新聞》和《新京報》在一則報導上走到一起了?

「北京切除」輿論走到尾聲,一場新社會工程悄然展開

除非再遇到什麼突發情況而再次吸引眼球,「北京切除」作為2017年的一樁公共事件已經接近尾聲。值得我們追問的是:關於「北京切除」,我們的討論是否到位了?

中國輿情觀察:民族主義如何翻新,如何盡在政權掌控?

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空洞,曾經的民族主義,如今已經變成當局控制社會的絕佳法寶。

中國輿情觀察:打擊娛樂八卦之後,「小粉紅模式」走向終結了嗎?

2017年過去一半,一系列變動和管控,將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