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經濟學家陳志武:中國經濟的復甦困境,與未來發展方向的結構性轉變評論

專訪經濟學家陳志武:中國經濟的復甦困境,與未來發展方向的結構性轉變

過去蘇聯的經濟結構,對於理解未來十到二十年中國的經濟結構會非常有幫助,這個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

「永遠跟黨走」:中國民營企業仍在等待「希望的田野」

有人期待新總理能為人心惶惶的市場打一劑強心針;有人則悲觀道:誰能確定現在是一切的結束而不是開始?

回望2022:我們問了7位中國人,去年掙了多少?過得還好嗎?

「未來的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多。2023年到底會好多少,仍然是有疑問的。」

數說中國經濟2022:不計成本的清零,地方政府債台高築

受困於這一年嚴苛的封控和低靡的地產,中國年GDP增長3%,遠低於5.5%的預期增長目標。

中共二十大揭示的經濟前景:安全比發展重要,自主比開放重要,國家比市場重要

習近平對經濟的強勢干預和整頓將繼續下去,以實現他的經濟願景。而這次他擁有了更加忠心耿耿的執行團隊。

利用、限制、改造:習時代下黨和私營企業關係的演變

私營企業可能將比任何一個時候,更需要在營商之道以外,學習和掌握被統治的藝術。

時代棄兒:無法「成鋼」的中國鋼鐵工人

中國鋼鐵價格降至20年來最低水平,鋼廠倒閉潮來臨,工人則像附著於時代和國策褲腿上的蒼耳,隨波逐流,不問方向。

楊路:中間地帶與中間產品——中國經濟的「未來」在東南亞?

這裏涉及到一個判斷:中國和東南亞的出口業,到底是競爭還是互補的關係?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與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評蘭小歡《置身事內》

對過去20年的中國經濟模式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解釋,但卻在「對不對」和「怎麼辦」的問題上刻意留白。

產業鏈外遷、脫鉤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國經濟不可逆轉的代價

如果極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續下去,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存在長期的不確定性,不大可能恢復正常。

楊路:從東北人口外流看中國經濟的「歐洲」化

東北人跑到北京跑到東南沿海,老老實實用腳投票,本質上也算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體制不變,我變。

楊路:GDP指標,中國特色的經濟「玄學」?

一場疫情下來,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反而加強。但這樣的情況是否能夠持續到2021年,乃至更遠的將來呢?

楊路:浙江縣城的小企業故事——2020年中國出口貿易的喜與憂

在年初,正當不少人開始擔憂中國出口企業在全球貿易寒冬之下是否會「崩潰」的時候,下半年卻發生了戲劇性的「反轉」。

中國「十四五」經濟計劃:消失的GDP指標、零和「雙循環」、拉不動的消費

五年計劃作為一項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物,其指標本身的技術約束力已經非常有限,但這一政策工具仍有凝聚共識、傳達信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