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
-
雨傘運動五週年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二):「拆大台」——從自發群眾到多元領袖
「拆大台」精神作為傘運遺產,其影響是否能走出佔領區,關鍵在於它能否能有機地完成在地轉化。
-
《傘上:遍地開花》映後談:香港人一開始就被教導去政治化,但教訓應傳承下去
「雨傘運動完結不足五年,大家都不自覺地遺忘,自動去逃避,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紀錄,民間需要做更多事。」
-
雨傘運動五週年
傘運關鍵詞書寫筆記(一):假如雨傘是失敗的,為何有必要重啓記憶?
梳理關鍵詞的作用在於提供了一種書寫社會史的方法。
-
戴耀廷:「雨傘」效果仍在發酵,更大影響還在後頭
從最近的發展,我們已看到兩年來「雨傘」的影響,實是無遠弗屆。
-
李達寧:後知後覺的傘運檢討──承認失敗是第一步
有許多人介意將雨傘運動說成是失敗,他們會說雨傘運動成功改變了香港社會,令更多人關注社會和政治,但……
-
雨傘運動兩週年
專訪周永康:穿過雨傘運動的那一道窄門
他曾經歷運動後的最低潮,不敢出門,無法見人。而穿過這道窄門,他藉助佛學反省自己和運動,「運動不是只是關乎取敵首級,而是關乎重新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陳健民:傘後新氣象──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佔領結束時,香港一片愁雲慘淡。兩年後的新氣象,最少反映雨傘新生代在經歷創傷以後,抹過臉上的灰燼,逐步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
雨傘運動兩週年
專訪羅冠聰:從雨傘走出的最年輕立法會議員
雨傘過後,面對追責陰影和社會撕裂,羅冠聰始終留在第一線:「好像是一種愧疚,又好像是,必須做一點什麼來償還。」
-
朱江瑋:雨傘之後,如何走出社區組織的憂鬱
雨傘運動後提出的傘落社區深耕細作,經歷兩次選舉洗禮後,卻讓過往一直默默耕耘的社區組織陷入憂鬱當中。
-
鄭煒:傘運兩載,燎原的本土思潮與韌性的對港策略
近來有些空前的現象,指涉中央對港策略的更迭。
-
專訪梁麗幗:我怕自己投身運動,卻看到其他人付出代價
雨傘運動過了兩年,當年的學生領袖之一梁麗幗說:「在我面前曾經有兩條路,一是從政,二是好好當一個律師。但現在,我想從政這個出口的大門,已經關了一半。」
-
九二八週年
《分域大道》導演Matthew Torne:公民意識活躍新一代?我怕這來得太遲
真主角,其實是這座航拍下交叉垂直的城市,在無語夜幕下更縈繞魂魄⋯⋯
-
媒體觀察
蘇鑰機:大學生眼中的政黨和傳媒是怎樣的?
青年、政治和媒體的前景和互動,有各樣的可能性。它們的發展變化牽繫著香港社會的福祉,值得大家關注和追蹤。
-
吳靄儀:世代更替──香港民主的新路向
雨傘運動顯示政黨本身也能變成不民主的權力──至少公眾有這樣的觀感。
-
評論
雨傘運動得與失:「傘後」香港青年更熱衷參與政治了嗎?
可以這樣說,高度參與雨傘運動的年輕人在傘運後因為各種原因,都比以前更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但其實他們並不指望政治參與可以對現時的政治制度產生實質影響,也對政治人物不抱很大信任或期望。
-
學生、工人、流浪漢:佔領旺角清場案,拒絕認罪的抗爭者
「草根」素人抗爭者們,在4年前的旺角被警察一個一個「抽走」。面對長達4年的司法程序,當同案大部分被告選擇認罪,他們一直堅拒。
-
九二八週年
如何做「好」一名傘後遺民?廖韜和她的「六點」自救行動
但世上有無賭徒能「綽綽有餘」,即是無論輸贏都知道「沒什麼不好」?綽綽有餘是《武士道》對勇氣的註解,說的是「毫無顧慮、雜念,還有可容納更多的心胸」⋯⋯
-
讀書時間
李立峯:雨傘運動,香港社會發展的另一次關鍵事件
在後雨傘的幾種趨勢交錯之下,香港社會出現了港獨議題的冒起及政府對其作出的大力打壓、抗爭運動力量減弱、民意持續兩極化,以及社會動員與反動員之間的對立的激化。
-
雨傘週年
黃洪、葉浩剛:「情.感」╳雨傘運動(上)
為什麼在雨傘運動有大量學生及市民會加入,令運動有足夠的廣度?有什麼原因促成這場社會運動的爆發?有什麼因素令參加者長期及高度參與?
-
雨傘週年
吳介民:傘運成果──香港的「政治存在」
此刻,香港運動界瀰漫自責與究責的低迷氛圍。但我想告訴香港的朋友:你們的抗爭,已經為自身的「政治存在」,提出難以辯駁的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