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雖然陷入朝小野大的結構,但不是完全無解的僵局。
「歸根結底還是一種賦權,我們依然要去思考:要把話筒給誰?」
假設這一切都未能奏效,符號消散後究竟會剩下什麼樣的空虛和惶恐?
韓國媒體認為,朝鮮會評估陷入支援烏克蘭及以色列這兩場局部戰爭的美國,在朝鮮半島能否應付第三場戰爭。
當一場事實上的大屠殺可能仍在加沙展開時,美國公共輿論場裏,被主流建制想象的「大屠殺」帶來了別樣寒噤。
大陸書業一手觀察,講究視覺美的新書店愈開愈多,但實體書店因此得到救贖了嗎?
極致的不穩定性讓經濟發展陷入某種成癮狀態,企業變得更想「輕裝前行」,而勞工則揹負更多壓力、恐懼和不安全感。
北京以新選舉制度著力規訓香港政治生態,不過,規訓成果如何?
所謂的第三勢力在傳統保守派政黨陷入僵局時更有新保守主義的面貌的可能。
這樣大規模的罷工有可能再發生嗎?碼頭罷工對於今天的勞工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