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評論
評論|
李明軒:逾十年轉型,卡在高雄選舉循環中的經濟癥結與產業羈絆
高雄經濟發展的癥結為何?如何影響選舉?高雄市民又是如何看待以科技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政策?
評論|
南海衝突與台海危局——中國對外開戰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中國開啟或捲入戰爭的機率問題上,最大的風險其實是北京的認知。
評論|
「再教育營」的強迫勞動——新疆問題如何再度引發全球關注?
世界20%的棉花生產來自新疆,這意味着全球服裝市場上五分之一的棉質衣服是沾染強迫勞動「污點」的。
評論|
討好直男最好命:不缺性別意識的大陸年輕人,為何仍在保守化?
脱胎於「綠茶婊」一詞的「茶藝」如今再次進入流行文化,並收穫兩種大相徑庭的態度。
評論|
緣起冷戰?中國三線城市的前世今生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1964年,中央就曾作出「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並將「一線」的工廠、研究機構和高校等,全部或者一部分遷往「三線」地區。
評論|
「和平隊」的歷史與冷戰時期美國的公共外交計劃
按照甘迺迪的構想,和平隊的主要使命就是以志願者的方式,爭取民心,向其他國家傳播美國文化及價值觀念。
評論|
鄧聿文:蔡霞被剝奪退休待遇——中共對黨內反對者的「新」懲罰
當局對敢說話的退休人員加大了政治壓力。
評論|
陳婉容:在最黑暗的時代,「愛」作為人的尊嚴
愛跟後極權的邏輯完全不相容--後極權製造的必然是願意切割自己投入集體、所以支離破碎的人。
評論|
評論組的信:在「壞」時代,思想會重新找到連結的意義嗎?
我們不放棄提問,也不放棄追尋。
評論|
日本網民為何支持周庭?國安法後震動的中日關係
香港示威者與日本社會的互相借力,已經「四兩撥千斤」地撬動了中日兩國關係。
評論|
呂頻:見證中國女權二十年
「當一切都被壓制,當好像不和諧的聲音都在被消滅的時候,女權主義它卻維持著一個另類的社會批評的空間。這多麼重要,不單對女權主義重要,對整個國家也非常重要。」
評論|
華思睿、王曌:被微軟收購——全球化退潮,TikTok 的夢沒有市場
寫給 TikTok 的劇本,早在一年前由中美兩國完成,而特朗普所做的,不過是將劇本變得更加戲劇化。
1
...
80
81
82
...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