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評論
評論|
羽戈:昂山素姬常有,登盛不常有?
一個國家的民主轉型過程中,如果能出現德克勒克、登盛,絕對是一種幸運;不過,如果把民主轉型的希望,寄予德克勒克、登盛的出現,絕對是一種悲哀。
評論|
詹順貴:貨貿談判能贏得台灣人好感嗎?
過去中國對台的讓利對象都是兩岸紅頂買辦,台灣人民反受其害,這將會調整嗎?而目前的貨貿談判內容,又有助於進一步贏得台灣人民好感嗎?
評論|
中國反恐的認知缺失與借題發揮
對反恐的誤讀誤導、避重就輕和借題發揮都決定着中國的這一議題將長時間處在一個粗放和錯位的狀態。
評論|
楊凱珊:香港減排 何須「等埋中央」?
香港既是中國最先進的城市,享有環境、能源等事務的自主權,何需「等埋中央」才行動?
評論|
阿里巴巴「為國接盤」 《南華早報》免費堪憂
為了讓世人「更好了解中國,進而更好了解阿里巴巴」的「理念」就數十億買一個媒體絕對稱得上2015年的那句流行語「俠之大者,為國接盤」。
評論|
錢志健:向前望,願「原力」與你同在
本星期五12月18日有所謂的「三巫日」(triple witching),即股票期權、股票期貨及指數期權(或指數期貨)三類別衍生工具合約同一日到期。
評論|
陶儀芬:「太陽花運動」與2016台灣選舉
選舉文化、金錢與制度可以說是新興小黨從政的三座大山,壓在上面讓「太陽花運動」帶來的社會力變化猶如在地表之下的岩漿,在政治場域找不到噴發的出口。
評論|
葉健民:香港研究已死,真的嗎?
本地議題不受大學教授重視,這是客觀現實,但這種提法有趣的地方,是似乎在說香港研究曾經有過輝煌一刻,又或者今不如昔,這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評論|
徐家健:大學走向國際,香港經濟研究繼續向前
本土研究真的是供不應求嗎? 究竟,經濟學怎樣看香港研究呢?經濟學者又會怎樣看香港研究呢?
評論|
《騰飛之後》(二):中國現代環境危機的歷史根源
古代中國的開發,已經造成環境嚴重惡化。那時的中國人,比同時代的人類更相信理性控制世界,征服利用自然。
評論|
Benedict Anderson書摘:我們為何迷戀民族國家
三十多年前,安德森質疑,為什麼我們對「民族國家」不假思索,它如何左右我們的光榮與夢想,生存和死亡?
評論|
陳智傑:社會準備好包圍政府了嗎?
究竟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是意味着「社會包圍政府」的未來趨勢,抑或不過是一種想當然、美化了的浪漫理想?
1
...
273
274
275
...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