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顧爾德:紫光罩頂,政府無能,台灣悶透了!

兩岸的競爭與商戰實屬正常,沒必要特別把對手妖魔化。但是,面對中國國家隊,台灣政府沒有自我警惕,八年來一心只想尋求與中國市場的連結,真的連結上,就只能門戶洞開、被動地讓中國業者直搗。
紫光欲入股台灣第二大封裝測試廠矽品,一場併購案掀起兩岸半導體產業激戰。

中國「紅色供應鏈」前鋒紫光欲入股台灣第二大封裝測試廠矽品,一場併購案掀起兩岸半導體產業激戰。近十年來,兩岸高科技產業戰爭已打了好幾波,而最早開端也是起於一場併購案。

千禧年是全球半導體市場大爆發的一年,當年晶片銷售劇增逾三成。前一年半導體市場已漸升溫,全球晶圓代工前兩名的台積電與聯電預見到產業榮景,展開激烈併購競爭。先是聯電當年元月與合泰半導體以及聯電旗下三家子公司聯誠、聯瑞、聯嘉的合併,躍居台灣最大民營上市公司,因主要是合併子公司,帳面意義居多。

緊接着台積電宣布併購台灣第三大晶圓廠世大積體電路,一下子拉開與聯電差距,穩坐全球龍頭地位。這場併購卻也為兩岸高科產業十五年來的戰爭揭開序幕。

世大創辦人張汝京和台積電的張忠謀都出身美國德州儀器(TI),張汝京英文名字叫Richard;張忠謀叫Morris。Morris原本是TI負責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Richard則負責全球DRAM晶圓廠的建廠。

1997年TI決定不繼續於愈見成熟的DRAM領域建廠擴張,張汝京也離開德儀回台灣。隔年就在金融業與電子業資金支持下成立世大,擔任總經理。

2000年,世大大股東中華開發信託支持台積電的併購提議,張汝京則選擇離開台灣。原本想在香港建晶圓廠,但因成本高又轉往中國,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在此同時,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被逐出台塑集團的兒子王文洋,也在上海創立力宏半導體。兩個來自台灣的團隊落腳上海,將半導體戰線拉到海峽兩岸。

張汝京憑着豐富的建廠經驗,加上大舉從台積電挖角、私下取得技術,僅用13個月就讓中芯在2001年9月投產,並繼續建立第二、第三個廠房,到了2003年,中芯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隔年在紐約、香港上市。

Morris與Richard的戰爭還沒結束。2003年台積電組成強大法務團隊,積極追查中芯侵權事證,就在中芯掛牌上市、十二吋晶圓廠即將落成之際,一狀告上美國的法院和國際貿易委員會(ITC)。ITC調查發現,中芯掌握台積電一萬五千份、長達五十萬頁的資料──台積電之前還不清楚被偷走的機密有那麼多。

訴訟案一度於2005年和解,但隔年台積電又以中芯違反和解協議再提告,到09年中芯敗訴、雙方和解,中芯賠台積電兩億美元,並讓台積電入股中芯一成。

張汝京在官司和解後離開了中芯,表面理由是為侵權糾紛負責,實際上是工廠已蓋好,Richard利用價值沒了,被掃地出門──這是與中資合作的台灣經理人才常見的下場。被形容為創業夢想家的張汝京近年來則繼續在矽晶圓材料領域逐夢。

這場Morris與 Richard的戰爭,Morris贏了。台積電繼續坐穩全球龍頭,依市場顧問公司Gartner的資料,到2014年,台積電全球市佔率逾五成三,居第五位的中芯只有4.2%,至於王文洋創立、後來與NEC子公司合併的華虹宏力,更低到1.4%,居第九。

不過,後續兩岸高科技戰爭中,台灣愈來愈佔不到便宜──包括面板、LED以及太陽能。主因包括;一、中國政府以政策、資金大舉支持「民族產業」,以「國家隊」陣容迎戰台灣民營企業;二、中國企業大手筆併購外國企業取得技術;三,台灣人帶槍投靠對岸。

2008金融風暴後,中國各地方政府盲目擴張太陽能產業,導致全球市場大亂,台灣也受重傷。結果兩岸兩敗俱傷,中國的尚德破產,台灣太陽能電池大廠茂迪、益通股價都從2008年前每股逾千元台幣天價,一路狂跌九成以上,現在益通股價只剩13元左右。

面版產業方面,台灣先敵不過韓國籍貨幣貶值降價競爭,接着,台灣面板大廠奇美電原來的電視事業部總處長陳宜立,2009年率兩百人跳槽對岸投靠電視大廠TCL旗下的華星光電,被稱為「台灣科技業史上最大集體跳槽」。2012年,陳宜立再度牽線,策動台灣另一家面板大廠友達的員工,把國家列管、先進AMOLED關鍵技術洩露給TCL。陳宜立複製張汝京模式,中國面板業功力大增,台灣再受重擊。

而在LED方面,2015年3月底中國金沙江創投以33億美元買下飛利浦旗下LED事業Lumileds八成股權,重創台灣LED產業。台灣LED大廠晶電原本是飛利浦供應鏈之一,為此股價大跌,從三月初每股60元台幣,腰斬到如今24元左右。

另一方面,中國在2014年底由工信部成立、規模1200億人民幣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15年6月投資LED大廠三安光電近五十億人民幣。

而這次兩岸半導體大戰主角紫光也獲大基金100億人民幣投資。紫光集合了上述中國高科技廠商與台灣競爭的三大法寶:國家支援、併購以及台灣人帶槍投靠。

紫光除了拿到大基金100億,本身的控股母公司是清華大學的清華控股,清華控股2014年規模達到1425億,營收604億。董事長徐井宏原本擔任紫光董事長。

今年5月,台灣美商謀智(Mozilla Taiwan)中國籍CEO宮力帶台灣員工集體跳船,另成立阿克鼎軟體開發(Acadine Technologies),從事行動作業系統與物聯網軟體開發。成立一個多月旋即獲紫光入股一億美金,銜接的天衣無縫。

10月初,被稱為「台灣DRAM教父」的南亞科技總經理高啟全才跳槽紫光,接着紫光就展開對台一連串併購。紫光老闆趙偉國10月底還在北京對台灣叫陣:「你不對大陸開放投資,我只能去台灣挖人。」「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不讓台灣的產品在大陸銷售。」

從中芯到紫金,十五年來兩岸高科技戰爭愈打愈烈。這既是國家層級的產業策略戰,也是企業間的商戰。台灣人才、技術一再被中國買去,而台灣政府也提不出下一世代的產業策略以擺脫對岸競爭。

馬英九政府不是沒有產業政策「口號」,提出了「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產業」、「十項重點服務業」等口號。其中,雲端運算結果只是Google、Facebook貪圖台灣廉價電費,來台設耗電的資料中心。電動車發展比中國慢,綠能產業毫無上中下游配套,其中太陽能產業下場前文已提到。

今年七月,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第三次訪台。他對媒體說,這次來台感覺台灣人對創業、工作的激情下降,沒有過去開放,社會「就是比較悶」。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海洋國家,一直以來就是靠着對外開放來繁榮經濟。兩岸的競爭與商戰實屬正常,沒必要特別把對手妖魔化。與國家中心的威權發展模式相較,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國家產業政策影響力本來就較小。但是,面對中國國家隊,台灣政府沒有自我警惕,八年來一心只想尋求與中國市場的連結,真的連結上,就只能門戶洞開、被動地讓中國業者直搗。

這樣沒有自覺、只有口號、毫無策略可言的政府,惡化了台灣處境。這就是台灣悶的原因。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