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觀看大S之死:信息污染,浪漫化的愛情與浪漫化的死亡

觀察一些熱議的演藝娛樂圈事件在公衆討論中的呈現,可以從某個側面看見這個社會的切片,特別是在其他公共議題很難被自由討論的地方。
徐熙媛「大S」感染流感併發肺炎離世,終年48歲。圖為2012年9月10日,中國北京,徐熙媛出席高露潔商業活動。攝: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大S徐熙媛,知名台灣女星,主持人、演員,2025年2月2日於日本與家人旅遊時因急病逝世。48歲正值壯年,本應如日中天,突然的離世消息格外令人錯愕。作爲知名藝人,徐熙媛早年的娛樂綜藝、偶像劇集幾乎輻射整個華人社群,近年也因其婚姻家庭的變動而備受關注。瀏覽徐熙媛逝世的海量相關新聞,就彷彿跌入資訊的醬缸。無論媒體報道還是社會輿論,不少都集中在她的戀愛、家庭史上:前兩年她的離婚、和前夫一家的紛爭、新婚姻與新家庭等。

專頁平台「休班記者」統計,截至當日香港時間下午3時15分,《hk01》的App至少出了18個push,《星島日報》亦有15個;文章數量更令人吃驚,《01》出了61篇相關短文。有媒體用上徐熙媛與前夫汪小菲尚在交往時期的親密合照,這一新聞選擇也引來網民的不滿。在社交平台上,有網民這樣總結「媒體道德天與地」:同樣面對她的逝世,有的媒體「簡介大S生平、主力介紹歌影藝主持成就指出成名原因、略提曾經歷兩段婚姻及有一子一女、之前較嚴重病史」(香港的Now TV被點名表揚),有的媒體「下方走馬燈列一堆前男友」。

難以想像又並不意外的是,在徐熙媛死亡的新聞出現之後,佔據版面、討論度最高的,是她的前夫汪小菲。在徐熙媛的家人於日本忙於處理其身後事務的同時,汪以高調姿態出現在公衆視野中,面對鏡頭流淚鞠躬,冒雨步行半小時(這段淋雨視頻很快被配上動情音樂,由其母張蘭的工作室社交帳號發佈到網上),在社交平台上對「老婆」喊話「我好想你」⋯⋯,儘管他已有一名結婚一段時間的現任太太。

徐熙媛離世消息當晚,新浪微博熱搜前十有4條都有汪小菲的名字,第一第二條分別是「汪小菲說大S是我的家人」「汪小菲台北街頭淋雨」。網絡迅速分成兩派,不少人質疑以汪小菲、張蘭多年來對徐熙媛的騷擾和誹謗,如今卻在前妻一死時就大肆表現深情姿態,有吃人血饅頭之嫌;也有不少聲音聲稱汪小菲對徐熙媛用情至深,甚至指責徐如今的家人對她照顧不周。

大S主演的偶像劇《流星花園》。網上圖片

女明星,被遺落的成就,影響與侷限

女明星驟然隕落了,而外界回溯的重點全在她的感情生活。

誠然,徐熙媛哪怕在演藝圈,也有她的特殊之處:蔡康永曾將徐家比作台灣真實的《楚門的世界》,不少媒體的訃聞如今也寫着她落幕了「楚門人生」;也有人把徐家比作華語世界的卡戴珊,她們的生活如同一場接着一場的真人秀,徐熙媛的每一段戀愛,她和妹妹徐熙娣的個人生活、喜好、發展、她們的社交圈,數十年來都事無鉅細地展示在大衆媒體的曝光之中。有些意見也許認爲,因爲這種高度的曝光,大衆在她離世後僅聚焦在其私生活是情有可原的,但我有不同想法:恰恰因爲她事業和生活多年以來的全方位透明,對於她個人成就和影響力的忽略才更顯得弔詭。

在真人秀之外,徐熙媛明明留下了大量非常有影響力、幾乎可謂是一代人童年回憶的作品。她主演的偶像劇《流星花園》幾乎橫掃東亞,成爲台式偶像劇的開山之作,後來在《轉角遇到愛》《泡沫之夏》中也延續其在台偶作品中的穩定發揮。作爲主持人,她和搭檔們從《我猜》系列到《娛樂百分百》等台灣娛樂節目探索出來的台式主持風格,新鮮熱辣,也在那個年代挑動不少人的神經。

甚至作爲歌手,她早年和徐熙娣創作的專輯《變態少女》至今依然不時引起回味,被認爲是一張充滿先鋒和邪典意味的唱片。她作爲演員也曾逐漸從偶像劇走向大熒幕,往更嚴肅的舞台發展——最接近的一次,大概在是與古天樂合作的電影《保持通話》中,得到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彼時是2009年,是她認識汪小菲並閃婚的前一年。她結婚後便迅速從演藝視野中隱退了。公開記錄中,她最後一部擔任演員的作品是2012年的《車手》,此後她便僅出現在真人秀綜藝之中。

細數起來,關於她的影響和爭議有很多。徐家姐妹出格的主持風格,在當時被認爲是大膽、前衛、挑戰權威,她們當年支持性少數、鼓勵「自由天性」的金句多年之後也常被提及,不少觀衆表示自己作爲弱勢群體從她們的節目中找到認同和慰藉;另一方面,也有相反意見認爲,這種所謂的大膽其實仍在框架之內,很多理念看似突破其實劃定了安全範圍,我們很難忽略她們奔放外殼包裝下保守、主流、乃至有霸凌之嫌的內核。

而徐熙媛的「愛美」同樣曾掀起熱潮,2004年《美容大王》一書一發佈就拿下各大暢銷榜單冠軍,其追求美的極致手段令人咋舌。「美」的標準被分類和商品化,大概也逐漸從這個年代起步,而這種態度在當下也被重新檢討:女性如此推崇「白幼瘦」、追求外表亮麗的價值觀,是否真的有助於女性的主體性發展?曾經看上去成爲時代弄潮兒的,如今可能落後於時代了。

哪怕在政治層面,徐熙媛也有過她自身的風波:在台灣本土社會,作爲外省人後代的其中一個演藝界面孔,徐氏姐妹早年順應社會思潮,把本土文化的「台」構建爲一種土氣、老套的文化。儘管諸如討厭「布袋戲」一類的言論發生在她的20幾歲,但其長久且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至今也在被人探討。而哪怕直到近年,徐熙媛被捲入署名支持《國安法》疑雲、於日本搶購口罩、在社交媒體指控蔡英文「屠殺我們」等舉動,也每每掀起政治筆戰——最諷刺的是,因爲兩岸婚姻的特殊,在離婚大戰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指控徐熙媛的政治立場「台獨」也成了汪小菲的輿論武器。

一切是非功過,隨著伊人逝去,在後世諸君的評述中卻只剩寥寥數筆。一些嚴肅媒體會包含這些基本介紹,一些女性主義自媒體會討論以上部分內容,但大部分的追溯與分析,都專注在她的數段戀情,她一地雞毛的離婚過程,她和前夫誰欠了誰的錢,她的撫養權糾紛。無論是熱愛她的,從她最後一段感情中提取出高度戲劇化的浪漫,還是痛恨她的,認爲她是戲耍北京耿直爺們兒的魔女——他們都只關心她的感情生活。

2017年3月5日,徐熙媛出席台北舉行的商業活動。攝: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如果僅以她是台灣楚門、求仁得仁來解釋這種輿論生態,我難以被完全說服。沒有人聊她在台式偶像劇發展歷史中的角色和影響力——可能對於一些人來說,討論(女性受衆愛看的)台灣商業偶像劇的文化影響過於難登大雅之堂了;沒有人討論她們引領的台式綜藝主持風格到底怎樣矛盾地結合了前衛和保守,當中哪些被人認爲是先鋒,哪些又可能包含著隱晦的有毒文化?沒有人系統地討論她這些年來的身份認同和作爲名人的政治角色;沒有人把她放回不同的時代脈絡中,去討論她的外貌理念有哪些進步與落後,給大衆帶來了什麼影響。甚至哪怕面對她活成台灣楚門這個前提,也沒有人展開來說說這種演藝圈明星的私生活展示方式,在後來如何影響了娛樂產業、媒體和明星們的人設。

可以分析甚至批判的有很多,但作爲一個知名女性,她的一生如今僅僅被扁平化到她的愛情和家庭之中。

浪漫化敘事:「舔狗沸羊羊」和「追妻火葬場」

用浪漫愛視角解讀一切的看客,從窺探一個女性的情感生活爲起點出發,以爲男方塑一個「深情男」金身爲終點。在這個過程中,塑造一個完美的男性情人是最重要的,而女方僅僅是使得男方形象更完整立體的工具人。汪小菲表現出來的深情款款,對於某些受衆來說,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徐熙媛的生命消逝本身。

在與徐熙媛的離婚爭議開始之初,汪小菲一直有大量的支持者,這些支持者相信汪是一名深情、單純、性格激烈的愛人,而徐是感情當中的算計者。汪小菲鏡頭前的每一滴眼淚他們都恨不得掰開分析。

被追捧的汪小菲形象,大抵屬於強勢的霸道總裁和弱勢的深情男主的結合體,在一些網民的想像中,如果他在,他會罵罵咧咧、強勢霸道地要求感染流感的徐熙媛就醫,並以此反襯徐的家人對她「照顧不周」。這種敘事的建立,首先建基於大量的信息污染,其次也建基於公衆對於「被壞女人辜負的深情男性」形象的需求。從胖貓到汪小菲,在這些都市傳說中,公衆只要獲得一絲線索,得到一點暗示,就能非常主動地「吻上去」,熱情加入塑造一個深情男性形象的行列,爲這尊塑像添磚加瓦。

2017年6月23日,徐熙媛與汪小菲出席一個宴會紅地毯。攝: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主流男性共情這種形象,他們對這個形象投射了自身的求偶挫敗,一次又一次滿足地重溫某一種「壞女人辜負我」的敘事,無論現實中他們是怎樣糟糕的伴侶。從古早百度貼吧時代,充滿羞辱意味的「屌絲與女神」到近代的「舔狗/沸羊羊和拜金女」,這一類都市神話建構的都是一樣的敘事:男性在異性戀關係中是付出者、下位者,女性只要膽敢看不上我,便是不知好歹、心機算計的。這種構建出來的受害者心態帶來一種「性別亡國感」,充滿號召力地建立起男性聯盟的紐帶,於是我們看到他們在圍剿徐熙媛這件事上萬衆一心。一些女性也需要這種形象,這個邏輯則簡單得多,深情男性的存在是浪漫愛敘事能夠成立的前提,只有這種男人存在,令人心疼,她才能一次又一次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異性戀浪漫愛的實驗中去。

而另一批熱衷於分析汪小菲眼淚的人,是部分之前也認為他是個糟糕的情人和家人的看客。在他們的想像中,汪小菲是個不懂事的大男孩,因爲自己的折騰終於永失摯愛,繼而想像並反覆琢磨汪的追悔莫及和心碎。

儘管「追妻火葬場」類型的故事,在近年網絡小說界已經是被反思、調侃乃至瞧不起的一種文類,但在現實中大概仍然很能切中大眾的心理。對汪的各種評價包括「你可以繼續鬧,她已經不會回來了」或「他就是那種又花心又同時深愛一個人的人」,把他代入某一種回頭後悔的深情男主的想像中,所謂「他坐擁萬里江山,享無邊寂寞」,「女主失去了生命,他可是失去了愛情」。1980年代出版的《閱讀浪漫小說》一書,就分析過這種文本類型,故事中的男主常常因自己性格的侷限和客觀的誤會而(有限度)虐待女主,並且在女主離開後幡然悔悟,改頭換面變成一個專一又溫柔的伴侶。

這種虐待女性劇情中的奇特爽點,是基於主流異性戀浪漫關係中兩性地位的極度不平衡。女性通常處在失權的位置,需要負擔更多的物理和情緒勞動,也在現實中經常遭遇男方的不尊重和不忠貞,而女性對此無能為力,只能自己消化,因而在幻想世界中,男性的冷酷和糟糕都是有原因的,來自於他過往的創傷之類。這些文本堅信,在男方糟糕的表面人格之下,有一個等待打磨的好情人。

在小說的這種關係中,女性通過兩種手段能讓自己看似掌握回一點點權力:一是可以用無限的包容、柔性的手段讓男方離不開你;如果這都不行,女性也沒有別的辦法,她們可以調動的唯一終極手段就是自己的離場。她們真心相信女性可以用自己的退出懲罰並改變男方,真心相信自己的退出對「渣男」會是一個巨大損失,真心相信這個舉動有巨大的能量,能夠讓男方心痛,並脫胎換骨。

這是「追妻火葬場」在虐待女性中尋找到莫名爽點的源頭,是失權者幻想中的終極報復,倘若做個類比,大概像青春期的小孩在家長老師那受了委屈,想像自己可以自殺,想像用傷害自己、登出生命的激烈方式來讓對方後悔。這種激烈的哪吒情結,是因為小孩面對成人作為失權者,自己的退場是唯一能給自己稍微賦權的手段。這個類比跟女性退場懲罰男人的區別,大概是很多父母真的會心碎,儘管也不一定真的會認識自己的錯誤。

汪小菲失去了一個相伴多年的家庭成員,其本人的當下情緒我並不想揣測動機,只是難以忽略的是,汪被指控多次出軌,暴力對待徐熙媛,並且在離婚後拒付贍養費,對對方做了大量的指控、中傷和騷擾。然而在女方離世時,一部分輿論是如此輕易地接受了這個「BE愛情故事」劇本,並且迅速發展到心疼男主角。

徐熙媛與丈夫具俊曄。網上圖片

類似地,徐熙媛逝世的輿論中,同樣有不少「最令人心疼的是(徐的現任丈夫)具俊曄」一類論調。作爲徐熙媛的伴侶,具當然承受悲痛,但當我們把「最令人心疼」這樣的共情點僅落到死者的丈夫身上時,我們默認的價值排序是怎樣的呢?

一個女性的生命消逝了,她有過複雜人生,她不是任何浪漫慘烈愛情故事的註腳。而對於某一類全能自戀、表演型人格的男性來講,一個深情的過往愛情形象是建構他社會形象的一部分,也符合社會想像,百利而無一害,強化某種情緒最終不但可以滋養其自戀,也帶來更多實際的利益。而看客們又在其中投射了怎樣的劇本呢?根據追妻火葬場文的調性,接下來劇情大概是「男主追悔發瘋」「男主冷落、折磨第三者惡毒女配」「男主心碎折磨自己,報復婆婆」,乃至大打出手毆打現任之類的,把瘋狂深情男主的形象做實到底,這樣大概就最符合大衆想像了。

信息污染

前文提及,瘋狂深情男主的形象建立,首先建基於大量的信息污染。倘若觀察簡體中文網絡平台和繁體中文網絡平台,就會發現各自討論的事實基礎都不一樣。

自幾年前離婚的與論戰開始,簡體中文網絡上就有大量不利徐熙媛、利好汪小菲的謠言和八卦在網絡流傳。這些內容包括,徐家姐妹吸毒,徐家姐妹台獨,徐熙媛婚內出軌,具俊曄吃軟飯,汪小菲贍養費「養光頭」……而在徐熙媛死去的四日內,網絡上已經開始流出大量新的假消息。娛樂新聞媒體人「蘿嚴肅」2月5日在微博至少闢謠了三條假消息,包括網傳「大S血氧跌到89,卻因爲訂了回程機票不去就醫」,包括「大S去世前拉着母親的手,說自己想穿着和汪小菲結婚那條白紗裙離世」,包括「大S骨灰回台是由汪小菲包機」。此外在網上流傳的謠言還包括,具俊曄給徐熙媛買了21份保險,徐母刪除所有具俊曄相關動態(實際上是IG story 24小時自動刪除)等。

可以被證僞的謠言已經至少有這麼多條,還有大量三言兩語難以解釋的扭曲和娛樂化,以及隱形的輿論操控。徐熙媛死訊曝光後,大量報道集中在熱議其母親和妹妹前一天在社交平台上貼出跳舞短片。蘿嚴肅也整理了徐熙媛逝世時微博熱搜與此前她指控汪小菲家暴時的顯著不同——如今熱搜上全是寫着「汪小菲」大名的深情表白,而被指控家暴那次,所有熱搜都沒有「汪小菲」三字,僅以「前夫」指代。在離婚罵戰期間,諸如「床墊」「電費」「光頭克妻」,這一類吸引眼球的獵奇字眼,構成了受衆對整個故事的基本印象。

這是離婚爭議以來汪徐之爭的每一個來回的套路:汪小菲方拋出要素,媒體和受衆樂此不彼地拾起「吃瓜」爲己所用,徐熙媛方疲於奔命地自證和解釋。在海量的信息污染下,網民們認知的事實大相徑庭,繼而思維方式都潛移默化被影響,而闢謠和自證輕易就被新一輪的獵奇要素淹沒。自認「中立」的網民,最後拋下一句,「看煩了,有完沒完,兩邊都不是好東西」——然而當一個人開始各打「兩邊」的時候,我們通常已經知道他站在哪一邊了。蘿嚴肅那個的闢謠微博至今僅有數千轉發,她呼籲微博方自律、管制熱搜上謠言,種種喊話彷彿精衛填海,令人頓感無力。

一名媒體人朋友回憶,當年報道離婚罵戰時,他和同事討論的報道方向是從法律角度切入,在爲讀者在罵戰之外找一點有所感悟的東西,「但這種稍微認真一點的內容最終還是被當時海量的『床墊』貼文給淹沒,那也成了大S在很多人心中的最後一段印象,一個拋棄家人的人。甚至吸毒的虛假新聞內容在自媒體上比比皆是。但事實是,她一個人在這幾年身體比較差的狀況下,獨自面對了多少輿論壓力,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付出了多少?……或許在她離世的當下,少一點發一些明顯是假新聞的內容」。

簡體中文世界的信息污染程度之強大,所製造出的泡泡真空多麼牢不可破,由此可見一斑,而最讓人無言的是,這僅是一樁娛樂界的新聞,一名富商和演藝名人的婚姻,背後不是多麼了不得的勢力,普通資本似乎就已經能夠對大衆認知的事實隨意形塑,搓圓按扁。倘若是面對更大的社會事件,公共議題,我們看到的資訊,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徐熙媛「大S」感染流感併發肺炎離世,終年48歲。徐熙媛於2010年7月1日出席中國西安一個品牌活動。攝:Shang Hongtao/VCG via Getty Images

被浪漫化的死亡

去年11月,上海自媒體博主沙白白公佈消息,表示由於自身紅斑狼瘡疾病的惡化,決定前往歐洲安樂死。該事件引發了一輪關於生命自主性和死亡的浪漫化的探討。欽佩沙白白的人生態度的人不少,認爲她活得極致,活得精彩,並且自主地保有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在可控的時候果斷劃下休止符,展現了一種先鋒的對待生命的態度;而也有人對此有保留意見,認爲早在病情可控的階段,沙白白不顧醫囑,選擇極限運動、美黑等加劇了病情惡化,質疑「美麗死去」的迷思是否是把死亡浪漫化、戲劇化的表現,乃至更進一步,思考「美麗死去」的敘事爲什麼總只應用在女性身上,這是否也是客體化觀賞女性的視角在生死觀上的體現。

衆說紛紜,但至少沙白白的安樂死來自於她自身的選擇。

在真人秀世界的呈現中,徐熙媛的性格風風火火,有「俠女」的外號,被自己的姐妹小團體稱爲「大王」,更曾在採訪中以「狼」自居。她年輕時曾表示不懼怕死亡,認爲死後的世界非常美麗。她性格外放,敢愛敢恨,被外界視爲一個很有生命能量的人。然而一個很有落差的事實是,充滿生命能量的人並不等於身體健康的人。

基於徐熙媛的人生態度、生死觀,以及她主動、豐富的情感經歷,一些文章把她的死描繪為一個俠女毫無遺憾地、年輕又漂亮地瀟灑離開,人間走一遭。然而這是我個人沒有辦法認同的視角。一個大情大性的人,卻忍受了十餘年出軌、暴力的家庭關係,終於離開後探索新生活僅三年,期間外界誹謗和羞辱從未止息,很多事還沒處理明白,深愛的兒女還那麼年幼,尚待相伴走過的時光原本那麼長,就這樣因為早年生育和其他磋磨,常常受到病痛折磨,早早退出人生,這在我看來是沒有辦法被浪漫化的死亡。

當然,這種視角對於生者來說,大概是充滿善意的安慰,但事實是,看客無法替當事人宣佈無憾,或者決定死在哪個時期是最「美麗的時期」。或者說,不應再以浪漫與否的戲劇化視角來解讀任何一名真實女性的死亡。

倘若要在這一場死亡中尋找安慰,我想更真實的安慰是如同一位網友所說:「她最後幾年的掙脫和反動,為自己爭取到了回歸母系家庭中享受關懷的機會,和最後臨終時的尊嚴。」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