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民眾黨主席、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涉弊事件越演越烈,台灣社會也激起了第三勢力該何去何從的議論。其實,在選舉制度長期對小黨不友善下,台灣的小黨向來就沒太大生存空間。看看早期揮軍國會的新黨、台聯、親民黨,到後來的時代力量、台灣基進、台灣民眾黨,不但斬獲席次有限、賞味期不長,在與藍綠兩黨難以切割的分合之間,也使黨性建立困難。即使,因為政治環境變遷快速,時勢總能造出幾個英雄,但英雄們在缺乏養分的土壤裡,實在很難撼動時勢,讓小黨開枝散葉。
就歷史脈絡來說,首先,台灣自民主化之後,從國民黨「出走」的新黨與親民黨,是台灣最早被視為「第三勢力」的政黨。基於國民黨猶然厚實的支持結構,新黨不但1996年(無黨籍的林洋港、郝柏村獲新黨支持)、2000年都提出總統候選人,親民黨的宋楚瑜更是從2000年(以無黨籍參選)一路戰到2020年,幾乎無役不與,且兩黨的國會選舉也都有相當成績。在當時,以前總統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另一小黨「台灣團結聯盟」,則是結合了國民黨內本土派以及民進黨的獨立派,形成另一股勢力,於2001年、2004年的立委選舉,也都斬獲了超過十席的區域及不分區立委。
其次,2005年的第七次修憲,為台灣立委選舉制度帶來重大變革,除了席次從225席被減半為113席,更把原先的「複數選區制度」(一選區選出多名當選人)改為「單一選區制」,從73個選區選出73席區域立委,並劃分三分之一席次為全國不分區,由政黨票5%的當選門檻,產生34席不分區立委,且延長立委任期至四年,自2008年併同總統選舉進行。
因此,在選制變遷後,對於支持者仍脫離不了國、民兩黨的幾個小黨來說,基於單一選區必須捉對廝殺的情勢,不但幾乎難有當選國會議員的可能,不分區能分到的席次更是大幅萎縮。親民黨於2008年與國民黨共推候選人之下,僅存原住民一席,新黨與台聯甚至還無法跨越不分區當選門檻,全軍覆沒。而繼續奮戰的台聯與親民黨,台聯僅於2012年獲得三席不分區席位,親民黨在2012、2016年也僅剩下三席立委,與過去最多曾擁有46席的國會席次相去甚遠,到了2020年大選,終究還是敵不過5%門檻而席次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