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金廈快艇事件,北京的「切糕困境」和對台政策的轉向可能

如若在未來習時代的中國不能或無法突破「切糕困境」那麼,「統一」的目標大概率會變的愈發幻滅。
2018年8月20日,台灣金門烈嶼,遊客在一座前軍事要塞上用望遠鏡看到對岸的橫幅。攝:Tyrone Siu/Reuters/達志影像

金廈海域衝突後,在端讀者之間出現了一些饒有趣味的論辯——中國大陸讀者強調人性,被部分台灣讀者譏諷說中國在搞清楚事實真相之前就定性,然後發動法律戰了;台灣讀者強調漁船違反了台灣法律,是中方惹事在先,海巡署有權管轄,被中國大陸讀者反駁稱實質對管轄權的破壞已經發生了,而這才是重點。

不得不說,如果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雙方互相給出的反駁意見其實更站得住腳。

畢竟,此一事件中更值得大眾關注的,其實是其是否反映北京的對台政策有變化?抑或這只是一貫做法的延續?其擴大下去,可能會進一步產生什麼樣的衝突?本文會嘗試討論這些問題。

值得說明的是,其一,本文不僭越同行前輩,不具體分析台灣內部的討論情況和政策路徑,但將嘗試分析北京眼中的台灣政治、外交走向是如何的,進而這種形象如何影響北京的政策;其二,本文並不預設北京不存在政策轉寰的可能,即不認為在長遠來看統一乃至對台戰爭就一定是陸方會不惜一切代價達成的目標,這也是筆者認為台海局勢和俄烏戰爭很不同之處。

以下分析也將基於這樣的判斷展開。

是法律戰思路,也是消耗戰思路

台灣的觀點認為,事情發生的水域按照台灣法律屬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下的限制、禁止水域,海巡署是正常執法。

而這次北京借助快艇翻覆事件想要達到的效果之一,就是在台灣的主權論述之外,增加中國大陸方面的主權論述能力。

其中,對金門海域的巡邏意味著在客觀事實層面上造成這片海域的管轄權並不唯一。在國際法層面上,對主權國家的定義包括了人民、領土、主權和政府。在非戰爭的情況下,北京很難撼動台灣政府對金門的管轄。但通過巡邏,其首先打破了之前雙方在這一水域上各自管轄範圍的默契,進而如果再「向前一步」,北京有機會「言行一致」地通過繼續「切香腸」來追加證明對金門海域「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管轄」,可以藉此從實質層面為中國憲法所規定的對台澎金馬的主權尋找一些實際管轄上的例證,同時也略為削弱台灣的主權主張。這也就是中國國台辦不斷強調「不存在禁止區域」的台詞邏輯。

這一思路和打破海峽中線等行動,屬於類似的邏輯。即在實際上將海峽水域部分「內海化」。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海警相對台灣海巡其實更有優勢。

其一,海警的船隻更多,噸位更大,資源更豐富,甚至更加靈活。而且,因為台灣出於當前對兩岸互不隸屬的主權理解,並不會「主動出擊」,因而中國海警和中國政府沒有「防禦」上的壓力,可以自由決定在哪裡發動更「進取」的行動來宣示主權。在未來,這一戰術可能會努力使台灣海巡疲於奔命。同時,海巡的任務越是聚焦於維護領海和主權歸屬,就會愈可能因為實際對峙上的落差而陷於被動。

其二,中國大陸方面或許判斷認為台灣方面不會先「開第一槍」。而海警又相比軍隊更有模糊性質。如果金門可以被海警抵近並使得禁止水域在部分時刻失去排他性的強制力,那麼日後這種巡邏是否也可以擴展到其他位置,從而讓台灣的海防力量倍感壓力?儘管目前看來,北京方面還沒採取這種手段,但運用類似事件「切香腸」是一個看起來相當具備可操作性的選擇。

其三,儘管不能認為中國漁民都有政府背景,但中國漁業龐大,本來就容易在海上捲入糾紛或其他狀態,而這就能給海警更多理由擴展這一「消耗戰」的行動。

有評論認為,中國沒有快速擴大巡邏,是考慮到金門相比台灣本島畢竟還是對大陸較為友好。另一個限制是,擴大「宣示主權」也意味著和台灣海巡/海軍正面衝突的可能性增加,目前的局勢是否到了要這樣做的時候?並不好說。

2024年2月14日,一艘中國大陸籍快艇載4人闖入台灣金門海域,遭台灣海巡署人員追緝,該船拒檢蛇行翻覆造成2人死亡。 圖:台灣海巡署
2024年2月14日,一艘中國大陸籍快艇載4人闖入台灣金門海域,遭台灣海巡署人員追緝,該船拒檢蛇行翻覆造成2人死亡。 圖:台灣海巡署

難以「維持現狀」與北京的「切糕困境」

從始至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論述中,都不存在台灣海峽維持現狀的論調,在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主流的政治立場仍是要「解放台灣」,只是在與改革開放同步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和兩岸恢復往來之後,武力進攻台灣,結束國共內戰的立場,才改為某種實際上並不名言確認的「維持現狀」。

筆者認為,對北京來說,「維持現狀」和「台灣一定要也終將會統一」或者「台灣統一是歷史必然」都是同一套邏輯。這裡面的論述是:台灣一定要統一,但是統一遲早會到來的,不是一定要現在就有什麼動作,所以現在可以維持現狀。

換而言之,這裡的北京版本的「維持現狀」,其實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北京認為台灣在維持實際獨立自治的前提下,始終具有朝向某種「統一」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維持現狀」意味著提供時間以走向兩岸統一。

而近幾十年來,從中國民國作為某種「流亡政權」放棄其反攻大陸的政治目標開始,在北京眼中,「維持現狀」就出現了風險——比如台灣「未來有一天會徹底獨立」或者「可以永遠拒絕統一」。從而在北京眼中,台灣方面對「維持現狀」的堅持,是為了給徹底獨立以時間,等待機會。

在以往,兩岸各自有政策變化的波動,台灣方面也有較為平衡的政黨輪替,在這兩種可能性之間維持某種平衡。但近年來,圍繞著統獨問題的這種平衡已經不復存在,即雖然在軍力上兩岸越來越不平衡,但北京會認為在台灣內部關於統一和獨立的論述競爭中,獨立一方的實力和對現實的控制能力已經開始佔據主導,從而北京正在面對一個已有的對台政策走入殘局,「統一」越來越沒有可能的境況。

這背後的原因當然較為複雜,且北京自身在內政外交、對香港等地的政策帶來的影響有極大責任。但拋開這些不談,筆者認為這導致的變化之一,就是北京開始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統治台灣」的論述和「事實」。過去十年中,中國大陸一方逐漸突破了此前默契的海峽中線和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域,此次在金門海域的動作也是同一類舉動的延伸。

隨著「統一」事業愈發不順利,中國大陸一方也許會試圖打造出一個新的敘事:「此前台灣認為自己是獨立國家,是在一中框架下中方讓利導致台灣人產生的幻覺。你們以為的很多主權國家的權利,是我們過去為了統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你們擁有的,未來我們要讓你們感到痛,讓你們醒一醒。」

但是,就算北京有此想法,也缺少足夠的政策工具和能力。金門海域的對峙,也反映出這種困境,那就是對台政策其實很難用「小步快跑」的切香腸手法處理。

誠然,中國政府在金門或馬祖等緊鄰大陸的台灣外島地帶可以採取海警巡航、登檢船隻等手段加強「實際控制」的論述,但要想讓台灣人感受到「北京可以剝奪台灣的主權控制能力」,對北京來說並不是一件可以「循序漸進」的事情。

畢竟,金門當地按照台灣的一些標準來說算是「親中」,對金門「過度進取」反而對自身損害更大;況且,台灣是否有必要守衛外島,仍然是爭議項。從而如果北京想真的逐步在海上的法律層面宣示「對台灣主權」,那麼僅在金廈海域動作是不夠的,只能將類似手段擴展到海峽中線另一側的澎湖乃至台灣海岸線。但這些行為,在目前的邏輯下意味著陡然升級局勢,其可能導致的後果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而在如今中國大陸仍然高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並且將兩岸問題視為中美關係延伸的背景下,很難想像北京不會忌憚傷及自身利益而採取更為激進的行為。

從而,與其說中國政府正在台海問題上「切香腸」,不如說是只能在金廈海岸切香腸。而相同手法如果要擴展到台灣海峽,出現的尷尬會是「一刀下去就不可避免要切很多」,那樣也就不是香腸,反而更像是中國街頭曾經有很多小販兜售的「切糕」了——想要10元的一小塊,切下去卻「切多了」,「一下子就要花100塊錢!」——在低強度行為和準軍事化行為之間,沒有足夠的「中間強度」的對台博弈手段和籌碼,這是北京面對兩岸問題時正在凸顯的「切糕困境」。

2023年8月23日,金門海岸,對岸為廈門市。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8月23日,金門海岸,對岸為廈門市。攝:陳焯輝/端傳媒

「統一中國」願景的變與不變

「切糕困境」的存在,並不是說中國政府不存在著冒險「動刀」的可能,畢竟,考慮到在香港推行《港區國安法》也必然會傷害到中國自身的許多經濟和社會利益,不能認為習時代的中國就不可能在某種情況下把類似的決心比照用在對台灣政策上。從而,金廈海域的衝突,最後既可能是無足輕重的「毛毛雨」,也可能是更大衝突的開始。

同樣,此次金廈海上衝突中,田飛龍作為港澳系統內強硬力量的代言人積極參與公開表達意見,或許反映出體制內部存在一個主張在台灣議題上使用更「進取」手段的群體。最新的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進一步掌握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的最高指示,也為這種聲音投入實踐提供了某種環境。

假設存在著這種路徑的嘗試,那麼大陸一方可能的選項,便是在「切糕」中拿出一小塊部分,嘗試將其常態化,控制其風險蔓延的強度和後續影響,從而硬生生從先前認為的「準軍事對抗」的領域中拿出一塊變成「中間強度手段」,從而打破「切糕式」的困境。這一手段要能成功的前提,一是兩岸關係中再出現一些可以以非統獨問題入手的理由——諸如漁民非正常死亡導致的人道主義事件,並且事件中可以指責台灣處理不當;二是在推進相關手段時,台灣方面既不能用主動升級事態,又無法阻攔陸方行為,從而應對失據。

從而在未來,中國大陸一方是否會進一步升級手段,也是觀察習近平在接下來的任期中有多大決心推動「統一中國」議程的窗口。畢竟,按照上述理由,這一過程需要很強的政治決心,和接受風險的政治意志。

如若在未來習時代的中國不能或無法突破「切糕困境」那麼,「統一」的目標大概率會變的愈發幻滅,在那時,政策的鬆動便並非不可能。雖然在官方層面上,統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政策不可逾越的前提和目的,也是從2019年以來習時代提出的對台政策的大前提。不過,在政治上,總是「形勢大過人」,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一旦政治環境有了大的改變,習時代的中國就一定會堅持「一定要統一」的立場。

但是,以當前局勢觀之,如果對統一理想幻滅的時刻真正到來,也存在著不同的路徑可能,比如習可以依靠自己的權威壓制體制內外的反對,擱置統一議程;但他也可以表面繼續主張法理上有資源的「祖國統一」的論述,實際上在變相承認兩岸互不隸屬之外,增加對台鬥爭的論述,並且把「統一問題」置換為「台灣仇視中國人」和「台灣阻礙中國發展」的「敵對國家」論述。就筆者的觀點看來,這種可能性正在隨著兩岸交流的減少、宣傳系統對「民進黨當局仇視大陸人」的強調,以及在大陸一方眼中台灣內部對中國政策「越來越不友好」「越來越強調抗中」等因素而有所升溫。

筆者認為,儘管短期看來,北京方面對統一路線的堅持和嘗試不會改變,甚至流露出某種不顧現實也要想像兩岸一統的願景,但金廈事件中中國官方對「人權」和「正義」的聲索,配合民間的反應,其實正在萌生某種習時代後期或者再之後中國官方對台政策變化的可能方向。隨著統一前景變得更加渺茫,中國對台政策在未來完全有動力出現「範式轉移」,到那時,轉變的方向可能是緩和,也可能是更加緊張,而當前社會之間的互動和彼此想像,將成為屆時轉變的其中一塊背景。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中國官方對此事件的操作,就是所謂的『碰瓷』。原以為碰瓷者乃道德敗壞、卑鄙下流之徒,人見之皆唾,應為兩岸互有之共識。
    沒想到在中共將其昇華為『國粹』後,竟有這麼多人開始將『碰瓷』碰得正氣凜然、義憤填膺、理所當然乃至於出神入化。
    碰瓷,儼然變成了一種可以精算成本的生意,用中國人的性命成就中國的偉大復興;生意既無本,賤之又何妨?

  2. @Northern_Mulberry 你的論點若是出自台灣人之口,或許還能一聽。但今天擅闖他人家作奸犯科的是中國人,被如此『進出』侵犯還被那要求不能對賊人表示不滿,
    只會讓人覺得像你這樣的中國人毫無羞恥心可言。像你這樣的言行恰恰反映出,不論中國人如何作惡,都被可以合理化成犯錯的是台灣人。
    喔,顯然企圖指正你這件事,又是我的錯了。

  3. @西湖酢猫 我相信這兩個人積極表達對中國人的善意;至於個人看法,參照端友所建議,答案是403--「無可奉告」。

  4. @西湖酢猫
    唐湘龍跟郭正亮之流就是跳樑小丑~~距離主流民意想法落差很大, 而且發表的論述很多都是吹出來的, 講話沒有什麼reputation.

  5. 切糕要小心,別弄成切睪,那就悲劇了🎭!

  6. “這背後的原因當然較為複雜,且北京自身在內戰外交、對香港等地的政策帶來的影響有極大責任。”
    此处应该是“内政外交”而不是“内战外交”?

    1. 已訂正,多謝指出!

  7. 今天你們網頁有問題,看一篇文章就要重新登入,有時還會變成error.site,無法閱覽!像今天關於台灣318十周年文章,本來已登入,後來閱覽其他文章,再回頭過來時,318這篇文章變成了error.site! Please fix it!

  8. 我一直有点好奇台湾人如何看待唐湘龙 郭正亮之流

  9. 问题是,若未来与台,与美转向纯粹的零和博弈,切糕就不再是困境,而是理性选择: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是胜利吗?更何况你还比"敌人"体量大,消耗得起?所以我不喜欢表达仇恨,敌对的人。小粉红觉青这些民族主义魔怔人,就会各种被侮辱被损害要强硬要报复要"正义"要反抗。当然在端这种绿色媒体你只能看到后者"代表台湾",就像你在观察者网只能看到前者"代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