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中美關係是「破冰」還是「分級隔離」?

這次會談的意義究竟在哪裏呢?中美關係有什麼具體的變化嗎?
2023年6月19日,美國國務卿安布林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家主席習近平。攝:Leah Millis/Pool Photo via AP/達志影像

安東尼·布林肯剛結束北京之旅,成為近五年來第一位出訪中國的美國國務卿。這也恢復了許久未有的中美高層互訪。這次兩國高層往來雖然少見,但我們已經在中美緊張關係中浸潤太久了,以至於第一反應或許都是——「不就是繼續來往然後再升級局勢互罵嗎?」

但這場外交秀,又確實有一些內容不同於以往。比如,雙方商談時間很長而且還挺友善——布林肯和中國外交部長秦剛聊了八個小時,和比秦在黨內職務高一點點的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聊了三個半小時,其後和習本人見面也有一小時,這些談話沒有出現2021年中美阿拉斯加對談時的劍拔弩張的火藥味。又如,兩國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中都肯定了會面的價值。北京方面的說法是「有關會見會談是坦誠、深入、建設性的」,而美國國務院同樣稱雙方就重要問題進行了「坦誠、實質性和建設性的討論」。

儘管布林肯在北京強調了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但看起來,在主要的、核心的問題上,華府和北京各自完全沒有具體的讓步。尤其是涉及到北京對台灣的主權訴求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戰略時,這種堅持就更加明顯了。那麼,放諸「新冷戰」的大背景下,這次會談的意義究竟在哪裏呢?中美關係有什麼具體的變化嗎?

「分級隔離」的中美關係

雙方開始嘗試把衝突視為常態,而把衝突部分和其他關係暫時予以分級隔離。

如果說這次的布林肯北京之行為中美關係帶來了什麼變化的話,最大的變化也許就是,雙方開始嘗試把衝突視為常態,而把衝突部分和其他關係暫時予以分級隔離。

在和布林肯會面時,北京方面使用的說法是,中美關係正處於歷史最低點,並且「責任在美方」。美方也在行前表示對會談沒有太大期待。看起來,能夠坐下來談一談,就已經達到此次會談的目的了。見到習近平本人,乃至邀請中國外長訪美,為年底習近平赴美參加APEC峰會鋪墊道路,則已經算得上是議程之外的驚喜。

2023年6月18日,中國北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中國後,在街道上步行。攝:Leah Millis/Pool Photo via AP/達志影像
2023年6月18日,中國北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中國後,在街道上步行。攝:Leah Millis/Pool Photo via AP/達志影像

但讓人感到些許困惑的是,這次會談,看上去又像解凍,又不像解凍。說到像解凍,是因為氣氛不錯,雙方還談了擴大文化和教育交流,增加中美航班數量等等。說到不像解凍,則是因為在核心議題上,中美兩方几乎寸步不讓。

布林肯試圖和北京談的重要計劃之一,是在兩軍之間建立直接溝通渠道,以防未來擦槍走火。但北京方面堅持這一計劃的前提是美國解除對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上將的制裁。這一制裁源自2018年,理由是李參與了和俄羅斯的軍事裝備合作。在會後接受訪問時,布林肯被問到,是否會解除對李的制裁,以換取北京同意建立熱線。他的回答是不會。這意味着熱線仍然是一項「磋商中的議程」,看不到太大的落實希望。

在台海議題上,北京方面從來都堅持表示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會有半點妥協的餘地。言下之意是北京只接受統一這一種結果。甚至,這次布林肯表示了「不支持台灣獨立」,已經部分程度上說了北京想讓他說的話,但北京仍要在外交部於會後的新聞發布中「補刀」,表示不滿於美國修改「一個中國概念」,反對美國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作為「一中政策」的原則。言下之意是北京不會接受美國壓力,用放棄對台灣動武換取其他方面的利益。

如果說中美雙方這次的行事風格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兩邊似乎意識到,不能讓爭吵的範圍持續擴大並且影響到自己的核心利益。對美國來說,這意味着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和美國企業在中國(還仍然存在着)的利益。對中國來說,這意味着外貿、經濟穩定和中國企業的海外利益。近幾個月來中國的經濟復甦疲軟和失業率高企,加上拜登的選舉需要,可能在雙方都提供了暫時緩和的理由。因而,這次雙方顯現出的風格是,在外交風格和具體訴求上設立某種「分級」制度,把一時間談不妥的問題先行「隔離」起來。

北京似乎通過分工,把對美國人訓話和與美國人談合作的「黑白臉」分開:秦剛、王毅和習近平三人和布林肯的溝通是不同的。

比如,北京似乎通過分工,把對美國人訓話和與美國人談合作的「黑白臉」分開:秦剛、王毅和習近平三人和布林肯的溝通是不同的。秦剛的八小時負責談具體的可以合作和交流的內容——從布林肯會後接受的採訪和發布會來看,主要談了芬太尼原料管控、氣候危機、在華被起訴和入獄的美國人回國和俄烏戰爭等問題;王毅則負責談中國關心的原則問題——如台灣問題、中國企業遭遇的制裁和限制問題等等。前者更像是會談,後者可能更類似於抱怨和指責。

至於習近平本人,則是「禮節性」地會見布林肯,最大的收穫是儀式性的——歷史上首次,中國領導人坐在會議桌的主位,美國國務卿和中國外交部長分坐兩側。現場的這一座次頗具政治意味,和貿易戰談判是特朗普於辦公室中接見中國副總理劉鶴如出一轍,對外傳遞着「美國人在我們這兒不能高我們一等」的姿態。

這整套安排,相當於把衝突矛盾的部分,合作的部分,以及面子的部分,都隔離開分頭處理。對應的是,中美都暫時放棄了在核心問題上取得更多成果的期待,取而代之的,是將這些核心問題先「隔離」起來——反正也制止不了對方,那就不如先談能夠談的——比如通航、商業、交換囚犯等等。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先試圖在一些細節上建立一點點信心和談判的籌碼。

就在布林肯前腳剛離開北京,後腳就出現了最新的中美外交風波。6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在一場募款活動上談論到中美先前的「氣球事件」,言談中暗示習近平是獨裁者心態。這引發了北京的強烈不滿。這一事件,正好可以用來檢視中美是否真的打算「分級隔離核心訴求」。如果北京認為「原則問題」可以先「存在但是不影響其他領域」,那麼就不會因為「獨裁者」的指控有太多動作,如果不是這麼想,那麼就會在已經談成的領域——比如增加航班、氣候合作等領域後撤。這其中的選擇,將反應兩方關係走到了何種可以「共存」的程度。

2023年6月19日,中國北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釣魚台國賓館與中國官員會面。攝:Leah Millis/Pool Photo via AP/達志影像
2023年6月19日,中國北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釣魚台國賓館與中國官員會面。攝:Leah Millis/Pool Photo via AP/達志影像

秘密外交與繼續發酵的冷戰局勢

這次布林肯的訪問,展現出了一種「復古」的趨勢:中美關係變得更依賴台下功夫和正式外交之外的渠道了。

中美雙方一方面在「隔離」的領域中升級對抗,另一方面在台面上試圖緩和。這或許將是未來的某種中美關係主軸。這也可以理解為,北京已經接受了美國方面「激烈競爭」的定調,而不在指望中美關係能夠回到某種不衝突的局面下。這一思路或許可以從5月底習近平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講話中看到端倪。在公開的講話稿中,習強調當前「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的複雜程度、艱鉅程度明顯加大」。

中美關係作為「安全」的重要環節,顯然是習所擔憂的「驚濤駭浪」的其中一部分。對美國方面,可能也是如此。這沒有打破雙方將對方視為最大假想敵的根本判斷,但是給了雙方稍微找台階下的動機,這構成了此次姿態柔和但立場不變的對話的基礎背景。

但光有姿態還遠遠不夠,相比舊冷戰時代尤其依賴台下的互動和溝通的外交,當今的外交仍然受限於渠道的單一。不過,正是這次布林肯的訪問,展現出了一種「復古」的趨勢:中美關係變得更依賴台下功夫和正式外交之外的渠道了。

這樣的轉變首先體現在中美雙方對布林肯是次訪問北京的「預告」之中。在此之前,先是習近平在四月底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隨後是中情局長伯恩斯在五月秘密訪問北京。這些前後相連的事情,我們很難判斷說就一定沒有某些檯面下的溝通和協調過程。再然後,才出現了布林肯訪華的安排。相比年初被氣球「攪黃了」的布林肯到訪,拜登這次提前數週就開始吹風稱中美關係將有所改觀。甚至,其後由《華爾街日報》放出的中國在古巴建設竊聽設施的新聞,也沒有再像氣球事件那樣對布林肯訪華的安排甚至雙方氣氛構成影響。可以合理推測的是,中美在會談之前就已經對此次會談的形式、內容和結果有了大致的安排和期待。而這些都是檯面之下完成的。

2023年6月18日,中國北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中國,一隻手擋在屏風中央。攝:Ng Han Guan/AP/達志影像
2023年6月18日,中國北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中國,一隻手擋在屏風中央。攝:Ng Han Guan/AP/達志影像

從習近平的角度看來,美國政治過於複雜了、不同力量的參與太多。這些都是令人頭疼的情況。

顯然,從習近平的角度看來,美國政治過於複雜了、不同力量的參與太多。這些都是令人頭疼的情況。北京方面顯然對外交關係中的各種「幺蛾子」(麻煩事)充滿狐疑,看不出是拜登一方有意為之,還是拜登的對手或其他政治力量刻意攪局。中國官方媒體甚至在此前已經吹風,質疑拜登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權威去履行對中國的承諾。因而,雖然雙方的談判立場不變,但是檯面下的溝通意味着一種很實質的變化,這樣的方式在具體談論的原則沒有任何變化和妥協的情況下,至少會更符合北京方面的需要和習慣,從而會有機會換取降溫的姿態。

不過,秘密外交的存在,也說明中美雙方對於如何處理彼此關係,都沒有明確的戰略。在此前分析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的對外政策時,筆者已經提到,其着重於國內經濟和社會議題的外交政策走向中,缺少對中國問題的連貫分析和思路。同樣,北京方面也明顯缺少到底該如何和美國相處的具體政策。

中美雙方至為止都在進行某種「火力試探」——你戳一下我這裏,我碰一下你那裏,看看對方反應如何,然後再看自己還能做什麼。和布林肯訪問北京同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正在訪問歐洲,給出從供應鏈到綠色減碳的種種方案,以防歐洲一邊倒朝向美國。印度總理莫迪即將訪問美國,可能談論的話題包括了軍事技術轉讓和印度與北約的合作。後者令北京方面在輿論上很重視,尤其是莫迪獲得的「國事訪問」和國宴待遇,可見北京也擔心自己遭遇雙線乃至多線作戰的困境。

顯然,中美都沒有做好真的「共治」的準備,新冷戰仍然是一場零和遊戲。至少在當前,對核心議題的「隔離」,其實意味着雙方都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對方會主動或者被迫在核心利益上作出一定的讓步。在此基礎上,雙方可以通過「隔離」,更耐心地在不自我損失過大的前提下等待機會。不過這也意味着,中美的衝突,至少還有相當一段時間的角力階段,才會讓人看到某種穩態或根本性的變化。

2023年6月20日,中國北京,一份報紙上印有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面的照片。攝:The Yomiuri Shimbun/AP/達志影像
2023年6月20日,中國北京,一份報紙上印有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面的照片。攝:The Yomiuri Shimbun/AP/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