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聲生不息》的「國貨港樂」:停在懷舊的風裏,和真實的香港越走越遠

當香港面目全非,獻禮回歸25週年的《聲生不息》捧起「港樂」懷舊。弔詭的是,中國和香港流行音樂的關係,也是前所未有的疏離。
中國音樂節目《聲生不息》。

(小田,業餘撰稿人,關心中國的香港和香港的中國)

首播破億收視、Youtube播放量超260萬、香港TVB收視超一百萬人,獻禮香港回歸25週年的《聲生不息》,甫播放便成為近兩年來中國大陸最有迴響的音樂綜藝節目,在牆內外掀起一股懷舊「港樂」的熱潮。

這個節目召集16組來自中港兩地的歌手,包括資深一代林子祥、葉蒨文,六、七十後的楊千嬅、李克勤、李玟,八十後的周筆暢、劉惜君,以及千禧後的炎明熹等,以「舊曲新編新唱」的方式演繹不同年代的香港流行樂壇經典。在4月下旬至7月這長達三個多月內,《聲生不息》每週播出,以造勢「香港回歸25週年」和營造「中港一家親」的氛圍。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28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你近兩年香港樂壇攞獎嘅歌,首首都係打擦邊球語帶雙關支持黑暴港獨,大陸節目製作人仲點夠膽講而家香港樂壇而家仲有出新歌:)萬一啲人睇完上網搵首留下來的人聽點算

  2. 幾年前,鄧紫棋也在台灣被青少年族群喜愛,然而我們並不會說台灣出現「香港歌手」熱。在討論兩岸三地的問題時,適時把藝人從國族視角中分離開來是必要的,否則我們仍舊只會陷在以中國為首的民族主義辯論之中,而無法以「邊陲地帶」的角度重新思考。

  3. 这个国家不能指望它多好,只能说,屎里淘金吧

  4. @mydearying
    理解也尊重曾比特的選擇;但同時買單與否歌迷或大眾對他的看法也是他人的選擇。

  5. 你可以同情地理解曾比特的選擇,但不能抹掉《聲生不息》的政治意涵

  6. 更令人反感的是,《聲生不息》嘅廣東話諧音並唔係生生不息,一睇就知係普通話人唸出來嘅。這篇文章的作者估計也不諳廣東話吧,提出了那麼多個角度評論都漏了這個。。。

  7. 曾比特面临的选择是:在mirror当道的香港乐坛,因为不靓仔只能唱惨情歌做下靶王;或是听从公司安排参加节目,发挥实力。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只可惜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容许任何中间选择,Mirror仅仅因为代表年轻人立场被神化至此,真正有实力的年轻歌手因为北上被批判。对端的文章,只能说越来越失望。如今立场已经逐渐超越了理性和清醒,变成了充满高级用词,傲慢无比的另一种爽文。

  8. 林夕先生和張敬軒先生在香港廣東歌樂壇中,可以說是代表者。
    但在政治操作下,兩人並不在「港樂」中。BTW,都2020年,為什麼還要沉迷在80年代?好歌應該傳唱,但不應該成為全部。

  9. 自由的香港人还在,就永远有生生不息的香港歌曲。篡改记忆拼接歌词去重新赋予港乐意义,被这些满足的那些人本身就不懂港乐。他们需要的是用八九十年代的灿烂辉煌来安慰自己被审查的面目全非的娱乐生活,感动自己罢了,而香港人和新一代的香港歌曲早已和大陆割裂。

  10. 抹杀林夕真是刷新下限的智障操作

  11. @tmwc_ks 張敬軒以我所知,在香港出道前已經在廣州有一定知名度,我會定義他出道初期算是廣州式廣東歌,當然,自2014後甚至2019,令他變成大陸外宣的所謂港獨歌手,又是另一回事

  12. 我要當海賊王表示:

    劣質人民,劣質中國節目,變質音樂

  13. 之前是听话的香港,现在是听话的 “港乐”

  14. 皇后大道东上,已经有皇宫。

  15. 中國真係好煩,又要踩香港,轉頭又話要做一家親,想嘔

  16. 作為一個近年香港樂壇中興才開始聽廣東歌/香港流行曲新歌的香港人
    歌手在所謂“港樂”與“香港樂壇”之間只能二選其一
    曾比特,還有最近的林二汶,當然還有一眾TVB旗下歌手
    在我的Spotify裡面都是被Ban,永不考慮收聽的
    正如中共一方把林夕黃偉民排除在外一樣

  17. 源於七十年代中,極盛於八九十年代,香港廣東歌是中西文化交流激盪下的產物,沒有了當時香港的獨特環境,香港廣東歌這種流行音樂文化是沒法復製出來的

  18. @水火木 粗淺之見。廣州或澳門該有過自己的廣東歌,但我快快的想過,沒有哪首廣州或澳門的粵語流行曲曾在香港流行過。廣州的機會應該更大,但看來未曾有過,有的就如你提及,來的是人不是歌。那該是歷史和環境的影響使然,令香港的廣東歌,長年幾乎只有香港的廣東歌,沒有像華語歌般,九十年代起有兩三個甚至更多的中心向香港輸出,也有香港式的華語歌。

  19. 用殖民地時期創作的懷舊金曲慶回歸🙈?真心咩?定喺又低級紅高級黑,控訴隨著中共將手伸進香港,香港樂壇就越來越唔掂🙊

  20. “港乐”对于内地网络舆论场来说应该是通行说法了,大概十多年前,至少是雨伞之前就是微博豆瓣等平台的广东歌爱好者的通行称呼。当时我也感到某种不适,因为正如文章说的香港传媒语境下“港乐”有另外的指涉。当年那些喜欢钻研林夕,王伟文歌词的爱好者不知道对当下连林夕都已不在的香港和香港文化是什么体会。

  21. 發現一個有趣的差異:
    香港稱香港的音樂為廣東歌,源自用廣東話唱的歌,與之相對的是華語歌、外語歌,強調自身的獨特性。雖然是「廣東歌」,指涉的卻是香港樂壇,幾乎看不見源自其他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地區的音樂,廣東省和澳門都幾乎沒有。當然有一些歌手並非出身香港,例如張敬軒、陳蕾都來自廣州,但他們的音樂基地都是香港,亦自認為香港樂壇的一員。
    即使近年香港本土熱潮,不少人也一直沿用「香港樂壇做廣東歌」的概念。
    相反,中國的內宣以「港樂」為名,相信是取香港音樂之意,強調香港音樂是整個中國音樂中的一環。當中的內涵與此時此地的香港相距甚遠,為了政治目的由舊香港中割裂出一部分來強行詮釋。
    近來聽到「香港音樂」,是脫離了廣東歌的框架,加入了一些香港人(不管是否身在香港)的音樂,例如Tyson Yoshi、Luna Is A Bep等等,即使他們的作品是其他語言,甚至未必有歌詞。

  22. 等端出评论,果然说明的很多现象和问题。

  23. 文化挪用

  24. 廣東歌就廣東歌,港乜鬼嘢樂。

  25. 福建無福建炒飯,星洲無星洲炒米

  26. 端不講我也沒有聽講過,果然我的FB/IG等社交媒體很健康

  27. 或許旁支。《聲生不息》在翡翠台播映的時間是星期日晚上,在2021年前幾年,同時段已有不少懷舊歌節目,粵語歌的比重不少。多年老歌,直觀的是,不少觀眾怕且累了。
    而,在兩區以外,這節目也會是懷舊騷嗎?年輕人會談論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