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楊路:從東北人口外流看中國經濟的「歐洲」化

東北人跑到北京跑到東南沿海,老老實實用腳投票,本質上也算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體制不變,我變。
2018年12月19日,哈爾濱舉行的冰雪節上,工人們正在吃午餐。
大陸 經濟

中國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數據出爐。雖然頭部指標表面上風平浪靜——人口總量微增,教育水平以及城市化程度穩步提高——但細看之下其實暗流相當洶湧: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十年間人口減少一千萬,同時廣東和浙江兩省人口淨增三千兩百萬。中國經濟的「歐洲化」,已經開始產生人口後果。

用「歐洲化/歐元區化」來類比中國高度分化的地方經濟,是上海交通大學陸銘教授的一個理論創造。歐元區由19個歐洲國家組成,特點就是雖然貨幣統一市場統一,但各成員國生產力差異大。這樣做當然有很多好處,比如促進內部共同市場,減小交易成本等。但歐元區的順利運行,取決於各成員國之間生產力趨同,財政赤字水平相近,不然就會造成生產力高、財政赤字低的「核心」國家與生產力低,財政赤字高的「邊緣」國家的利益背離。

舉例而言,希臘和德國都使用歐元,但德國的人均GDP是希臘的兩倍多,生產力水平比希臘高得多。歐元匯率在德國和希臘是一樣的。如果歐洲央行完全按照德國的經濟水平去設定匯率,那麼歐元勢必對於希臘來說「太貴」,壓抑其出口,限制其信貸規模;但如果歐洲央行完全按照希臘的經濟水平設定匯率,那麼歐元對於德國來說又「太便宜」,可能會引發通脹和泡沫。歐洲央行很難同時讓德國和希臘感到滿意,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也就由此產生。

中國與歐元區類似的地方在於,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區域,統一使用人民幣,理論上是一個統一市場,但不同地方之間經濟水平差異非常大,並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2010年上海的人均GDP是黑龍江3.7倍,到了2019年這個差距擴大為4.3倍。和歐元區裏的希臘一樣,黑龍江沒有辦法單方面實行貨幣貶值來刺激經濟。而比希臘更難辦的是,中國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之間存在許多權責不明的模糊地帶,所謂「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經濟基礎差的地方在中央政策寬鬆時容易形成道德風險瘋狂借債,而在中央政策收緊時又容易跌落「財政懸崖」。

2017年9月13日,遼寧省大連,東北特鋼集團的工人宿舍。
2017年9月13日,遼寧省大連,東北特鋼集團的工人宿舍。

低增長下的貨幣與財政「雙殺」,東北變成希臘

東北企業違約往往伴隨着巨量的債務、複雜的債務關係,以及曖昧不清前後多變的政府態度,儼然成了中國經濟新聞中的一個專門類型。

希臘等歐元「邊緣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在前幾年歐債危機中的最大難題,就是貨幣政策完全不在自己手中(歐洲央行指定貨幣政策),而財政政策只有一半在自己手中(歐元國有一定財政自主權,但受到統一財政紀律約束)。這與中國東北在最近五年遇到的情況有許多共通之處。

2016年開始,中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去槓桿」運動,信貸快速收緊。經濟底子薄,而債務規模又大的東北三省首當其衝「被去槓桿」。2016年下半年,總部位於大連,最大股東是遼寧國資委的北方最大特鋼企業東北特鋼出現融資困難,董事長自殺,四個月內違約七次,一夜之間從「全球最大特鋼企業」的競逐者變成「連環違約王」,以中國第一家債券違約地方國企身份登上全球財經頭條。之後從錦州銀行到華晨汽車,東北企業違約往往伴隨着巨量的債務、複雜的債務關係,以及曖昧不清前後多變的政府態度,儼然成了中國經濟新聞中的一個專門類型。

金融去槓桿,財政也收縮。中央政府從2015年開始着手整頓地方債務,嚴控地方政府預算外借債(按最小債務口徑,遼寧債務率2015年排名全國第三),這造成了東北地方財政收入的全方位下滑。遼寧2015年財政收入(主要是税收)直降34%,一般財政收入直到2019年才恢復到2011年的水平。吉林和黑龍江也都在2015-2019年間出現了單年百分之十以上的收入減少。

收入減少則必須削減開支,常年高度依賴財政補貼的東北養老金體系遭到重創:遼寧的全省養老金結餘在2015年之後開始斷崖式下跌,2019年餘額不到2015年的三分之一;黑龍江更是在2016年成為全國第一個養老金赤字省份,並一直延續至今,其養老金發放完全依賴中央政府從其他省份「調劑」。養老金如此,其他公共服務開支可想而知。教師公共汽車司機,乃至地方公務員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的社會新聞,在近幾年的東北此起彼伏。

從2014年開始,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長几乎年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遼寧更是在(更換主政官員)之後自曝GDP造假,「擠水分」之後官方GDP數據一度接近零增長,就業壓力陡增。低增長高失業,還沒有辦法刺激經濟,東北就這樣變成了中國這個歐元區裏的希臘。正是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東北年輕人離開家鄉。畢竟,從黑龍江搬到廣東,還是比從希臘移民到德國容易一些。

2018年3月20日,哈爾濱的松花江上結冰。
2018年3月20日,哈爾濱的松花江上結冰。

人口外流-房產貶值-財政收入減少-人口外流的惡性循環

對於一些地方政府來說,土地出讓收入可以佔到其財力的四分之一左右,損失了這部分收入,當地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將進一步受損,進而引發新一輪本地人口外流,進入惡性循環。

黑龍江的鶴崗一度以3萬元的房價走紅全國——不是3萬元一平米,而是一整套房子。真還有人千里迢迢跑去買了,但很快又以2.2萬元賣掉。鶴崗這個故事,非常經典地說明了房價「長期看人口」這個道理:沒有人,房子就不值錢。

正因為如此,中國這一次的人口普查才格外引人關注,特別是地產界的關注。在中國隨便買套房子都會升值的時代已經結束了。14億人口中已經有9億居住在城鎮,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未來的城市化速度只會越來越慢,這樣就意味着地產投資客更需要關注人口分化。人口減少的地方,投資就要小心了。

人口增長分化所帶來的地產估值變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中國經濟的「歐洲化」。東北地區的人口外流和本地財力衰退,和其所帶來的政府公共保障能力下降密切相關。而人口減少所引發的地產減值,又會影響高度依賴出讓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對於一些地方政府來說,土地出讓收入可以佔到其財力的四分之一左右,損失了這部分收入,當地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將進一步受損,進而引發新一輪本地人口外流,進入惡性循環。

2015年7月8日,遼寧瀋陽中山廣場上的毛澤東雕像前,一位老人用大水刷在地面上寫中國書法。
2015年7月8日,遼寧瀋陽中山廣場上的毛澤東雕像前,一位老人用大水刷在地面上寫中國書法。

人口外流是經濟惡化的症狀而不是原因

人口結構的變化,確實在勞動貢獻率方面對東北的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東北近些年全要素生產率對於經濟增長的拖累,要遠遠大於人口外流的負面影響。

除了人口減少之外,東北的人口結構的老齡少子化同樣嚴峻。東北三省的60歲以上人口比例,在31省級行政區中排名第一(25.7%,遼寧),第三(23.2%,黑龍江),以及第四(23.1%,吉林),第二位是上海。無獨有偶,東北三省在0-14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口比例又和上海同處一個組別,排名全國倒數第二(黑龍江),三(遼寧),和第四位(吉林)。但不要忘了,魔都上海雖然老齡少子化程度和東北同樣嚴重,但卻比東北富裕的多,其人均GDP是東北最高的遼寧的2.7倍。

結合各地養老金結餘來看,東北的財政窘境則更為明顯。用養老金結餘除以60歲以上人口,東北三省不出意外再次包攬最後三名:黑龍江已然是養老金赤字鐵定墊底,遼寧平均每個60歲以上戶籍人口可以分到3500元人民幣養老金結餘,而吉林則是一萬多元。作為比較,北京養老金資源雄踞全國,60歲以上人口人均結餘高達14萬4千元,是遼寧的四十倍。

如果再比照2010年的普查數據,我們還可以發現東北在經濟活力最強的14-59歲這個「青壯年」組別減少的人口又是最多的:在這個年齡組別,黑龍江十年間減少了760萬人,位列全國第一;遼寧和吉林則以510萬和490萬位列第四和第五位。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廣東省這個年齡段的人口增加了超過1000萬,而浙江增加了410萬。

但人口減少終究只是東北經濟衰落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如果將經濟增長的來源拆解為勞動力,資本,以及全要素生產率(一般理解技術或者制度對於經濟效率的增進)三個方面的話,勞動力只能夠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很小一部分,在2000年之後最多不超過10%。而剩下的90%增長,則主要來自資本(60%左右),以及技術和制度的改善(20-30%)。誠然,人口結構的變化,確實在勞動貢獻率方面對東北的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東北近些年全要素生產率對於經濟增長的拖累,要遠遠大於人口外流的負面影響。

2013年4月13日,吉林省實驗學校的3,827名學生組合成一個直徑52米笑臉。
2013年4月13日,吉林省實驗學校的3,827名學生組合成一個直徑52米笑臉。

東北人用腳投票

東北人跑到北京跑到東南沿海,老老實實用腳投票,本質上也算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體制不變,我變。

東北之困,與其說是人口問題,不如說是帶有強烈歷史慣性的體制問題。中國財政科學院的劉尚希將之稱為「東北現象」:「東北振興」搞了二十年,幾乎沒有什麼效果。全國經濟形勢好時,表面上還過得去的增長率常常能夠掩蓋東北經濟的諸多沉痾。但一旦出現像2015年至今的經濟下行,貨幣收緊,同時地方財政自主權減小,那麼東北常常是第一個出問題的。大陸網絡上常有戲稱曰「投資不過山海關」,往往是因為東北政企不分,營商環境差。

而中國經濟的「逆風航行」在未來將是常態,東北恐怕還將有很多問題要暴露出來。人口變化幾乎不可能逆轉,資本也很困難:2018年至今開始,中國的新增信貸大量向東部沿海省份聚集:江蘇、浙江和山東獲得了最多的信貸資源。而經濟狀況差的地方政府越來越難以獲得融資,黑龍江和遼寧融資規模負增長,只有吉林微弱增長。

東北未來的經濟出路,只有靠提高效率,靠改革。這句話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一輪的改革從2013年講到現在,官員好像時時都在講,中央政府每年一定發個重量級文件,感覺明天就要天翻地覆。而真正需要改革的問題,比如在東北已經產生嚴重問題的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權責不清的體制弊病,卻遲遲沒有動作。東北人跑到北京跑到東南沿海,老老實實用腳投票,本質上也算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體制不變,我變。

讀者評論 1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很有参考价值,感谢端!

  2. 海南好好一個地方,可惜了

  3. 讀的意猶未盡,希望在端能看到更多分析東北的文章!

  4. 我觉得写得挺好啊

  5. 全口径土地收入占大部分地方政府收入的80%(如果不算中央的转移支付)。没有人口增长,土地卖不出去,事实上而言地方财政就崩溃了 。事实上日本和我们更像,东京一地红火,东京以外的城市都在失去活力和人口。

  6. 作为经济学小白,觉得欧元区的类比角度新颖,也很中肯。很好的文章。

  7. 今天看到端的這篇文章。特地去知乎搜搜東北相關的話題。發現好多熱門問題和高讚回答都消失了。我上一次看到的時候看到的還是一票幾千讚的答案批評或者反思東北在官場,商場,自然條件,地緣政治上的問題/劣勢。也有東北人爲計劃經濟時代的付出沒能換來回報而抱不平。這些高讚回答被刪除似乎反應的是東北三省“南方”“沿海經濟大省”人民在東北經濟發展落後的問題上的歧見造成族羣內部的撕裂已經需要用刪帖禁言控制的程度?類似的議題還有河北與北京的愛恨情仇,環江西經濟發展帶,還有同是曾經的資源大省山西。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族羣內的撕裂。而這種撕裂會隨着經濟下行,又或者是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更加嚴重。

  8. 端能不能管一管楼下那些恶意评论? 毫无营养还觉得很有意思?

  9. 那个说东北享受计划经济红利的人,你真的懂吗?东北的资源(石油,木材,煤炭等)都以计划经济的价格运往关内,没能形成资本积累,这也是打击东北经济一个重要原因,东北从来没有从计划经济中得到什么红利

  10. 作為一個中部農業大省的中國人,說實話我對東三省的衰敗一點都不同情,共和國長子在計畫經濟時代已經吃飽喝足,享受過時代政策紅利了,現在東北的平均退休金比廣東還高,對,國家拿廣東人的轉移支付給東北人發工資,而且發的比廣東本地人還高。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舞台也該切換了,現在大灣區到處都是東北人,東北人也該體會一下我們中部勞動力大省幾十年以來到處打工的生活方式了。

  11. 「其養老金髮放完全依賴中央政府從其他省份『調劑』」應為發。
    在31省級行政區中排名第一(25.7%,遼寧),第三(23.2%,黑龍江),以及第四(23.1%,遼寧) 有兩個遼寧
    這篇文章容易閱讀,滿喜歡的。以往比較少接觸有關中國東北的新聞和議題

    1. 已訂正,多謝指出!

  12. 然而不管怎么变 韭菜始终是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