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炉。虽然头部指标表面上风平浪静——人口总量微增,教育水平以及城市化程度稳步提高——但细看之下其实暗流相当汹涌: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十年间人口减少一千万,同时广东和浙江两省人口净增三千两百万。中国经济的“欧洲化”,已经开始产生人口后果。
用“欧洲化/欧元区化”来类比中国高度分化的地方经济,是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的一个理论创造。欧元区由19个欧洲国家组成,特点就是虽然货币统一市场统一,但各成员国生产力差异大。这样做当然有很多好处,比如促进内部共同市场,减小交易成本等。但欧元区的顺利运行,取决于各成员国之间生产力趋同,财政赤字水平相近,不然就会造成生产力高、财政赤字低的“核心”国家与生产力低,财政赤字高的“边缘”国家的利益背离。
举例而言,希腊和德国都使用欧元,但德国的人均GDP是希腊的两倍多,生产力水平比希腊高得多。欧元汇率在德国和希腊是一样的。如果欧洲央行完全按照德国的经济水平去设定汇率,那么欧元势必对于希腊来说“太贵”,压抑其出口,限制其信贷规模;但如果欧洲央行完全按照希腊的经济水平设定汇率,那么欧元对于德国来说又“太便宜”,可能会引发通胀和泡沫。欧洲央行很难同时让德国和希腊感到满意,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也就由此产生。
中国与欧元区类似的地方在于,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统一使用人民币,理论上是一个统一市场,但不同地方之间经济水平差异非常大,并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2010年上海的人均GDP是黑龙江3.7倍,到了2019年这个差距扩大为4.3倍。和欧元区里的希腊一样,黑龙江没有办法单方面实行货币贬值来刺激经济。而比希腊更难办的是,中国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之间存在许多权责不明的模糊地带,所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在中央政策宽松时容易形成道德风险疯狂借债,而在中央政策收紧时又容易跌落“财政悬崖”。
低增长下的货币与财政“双杀”,东北变成希腊
东北企业违约往往伴随着巨量的债务、复杂的债务关系,以及暧昧不清前后多变的政府态度,俨然成了中国经济新闻中的一个专门类型。
希腊等欧元“边缘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在前几年欧债危机中的最大难题,就是货币政策完全不在自己手中(欧洲央行指定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只有一半在自己手中(欧元国有一定财政自主权,但受到统一财政纪律约束)。这与中国东北在最近五年遇到的情况有许多共通之处。
2016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去杠杆”运动,信贷快速收紧。经济底子薄,而债务规模又大的东北三省首当其冲“被去杠杆”。2016年下半年,总部位于大连,最大股东是辽宁国资委的北方最大特钢企业东北特钢出现融资困难,董事长自杀,四个月内违约七次,一夜之间从“全球最大特钢企业”的竞逐者变成“连环违约王”,以中国第一家债券违约地方国企身份登上全球财经头条。之后从锦州银行到华晨汽车,东北企业违约往往伴随着巨量的债务、复杂的债务关系,以及暧昧不清前后多变的政府态度,俨然成了中国经济新闻中的一个专门类型。
金融去杠杆,财政也收缩。中央政府从2015年开始着手整顿地方债务,严控地方政府预算外借债(按最小债务口径,辽宁债务率2015年排名全国第三),这造成了东北地方财政收入的全方位下滑。辽宁2015年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直降34%,一般财政收入直到2019年才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吉林和黑龙江也都在2015-2019年间出现了单年百分之十以上的收入减少。
收入减少则必须削减开支,常年高度依赖财政补贴的东北养老金体系遭到重创:辽宁的全省养老金结余在2015年之后开始断崖式下跌,2019年余额不到2015年的三分之一;黑龙江更是在2016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养老金赤字省份,并一直延续至今,其养老金发放完全依赖中央政府从其他省份“调剂”。养老金如此,其他公共服务开支可想而知。教师、公共汽车司机,乃至地方公务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社会新闻,在近几年的东北此起彼伏。
从2014年开始,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几乎年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更是在(更换主政官员)之后自曝GDP造假,“挤水分”之后官方GDP数据一度接近零增长,就业压力陡增。低增长高失业,还没有办法刺激经济,东北就这样变成了中国这个欧元区里的希腊。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东北年轻人离开家乡。毕竟,从黑龙江搬到广东,还是比从希腊移民到德国容易一些。
人口外流-房产贬值-财政收入减少-人口外流的恶性循环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出让收入可以占到其财力的四分之一左右,损失了这部分收入,当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受损,进而引发新一轮本地人口外流,进入恶性循环。
黑龙江的鹤岗一度以3万元的房价走红全国——不是3万元一平米,而是一整套房子。真还有人千里迢迢跑去买了,但很快又以2.2万元卖掉。鹤岗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地说明了房价“长期看人口”这个道理:没有人,房子就不值钱。
正因为如此,中国这一次的人口普查才格外引人关注,特别是地产界的关注。在中国随便买套房子都会升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了。14亿人口中已经有9亿居住在城镇,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的城市化速度只会越来越慢,这样就意味着地产投资客更需要关注人口分化。人口减少的地方,投资就要小心了。
人口增长分化所带来的地产估值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的“欧洲化”。东北地区的人口外流和本地财力衰退,和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保障能力下降密切相关。而人口减少所引发的地产减值,又会影响高度依赖出让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出让收入可以占到其财力的四分之一左右,损失了这部分收入,当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受损,进而引发新一轮本地人口外流,进入恶性循环。
人口外流是经济恶化的症状而不是原因
人口结构的变化,确实在劳动贡献率方面对东北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东北近些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要远远大于人口外流的负面影响。
除了人口减少之外,东北的人口结构的老龄少子化同样严峻。东北三省的60岁以上人口比例,在31省级行政区中排名第一(25.7%,辽宁),第三(23.2%,黑龙江),以及第四(23.1%,吉林),第二位是上海。无独有偶,东北三省在0-14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又和上海同处一个组别,排名全国倒数第二(黑龙江),三(辽宁),和第四位(吉林)。但不要忘了,魔都上海虽然老龄少子化程度和东北同样严重,但却比东北富裕的多,其人均GDP是东北最高的辽宁的2.7倍。
结合各地养老金结余来看,东北的财政窘境则更为明显。用养老金结余除以60岁以上人口,东北三省不出意外再次包揽最后三名:黑龙江已然是养老金赤字铁定垫底,辽宁平均每个60岁以上户籍人口可以分到3500元人民币养老金结余,而吉林则是一万多元。作为比较,北京养老金资源雄踞全国,60岁以上人口人均结余高达14万4千元,是辽宁的四十倍。
如果再比照2010年的普查数据,我们还可以发现东北在经济活力最强的14-59岁这个“青壮年”组别减少的人口又是最多的:在这个年龄组别,黑龙江十年间减少了760万人,位列全国第一;辽宁和吉林则以510万和490万位列第四和第五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东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加了超过1000万,而浙江增加了410万。
但人口减少终究只是东北经济衰落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如果将经济增长的来源拆解为劳动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理解技术或者制度对于经济效率的增进)三个方面的话,劳动力只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小一部分,在2000年之后最多不超过10%。而剩下的90%增长,则主要来自资本(60%左右),以及技术和制度的改善(20-30%)。诚然,人口结构的变化,确实在劳动贡献率方面对东北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东北近些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要远远大于人口外流的负面影响。
东北人用脚投票
东北人跑到北京跑到东南沿海,老老实实用脚投票,本质上也算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体制不变,我变。
东北之困,与其说是人口问题,不如说是带有强烈历史惯性的体制问题。中国财政科学院的刘尚希将之称为“东北现象”:“东北振兴”搞了二十年,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全国经济形势好时,表面上还过得去的增长率常常能够掩盖东北经济的诸多沉疴。但一旦出现像2015年至今的经济下行,货币收紧,同时地方财政自主权减小,那么东北常常是第一个出问题的。大陆网络上常有戏称曰“投资不过山海关”,往往是因为东北政企不分,营商环境差。
而中国经济的“逆风航行”在未来将是常态,东北恐怕还将有很多问题要暴露出来。人口变化几乎不可能逆转,资本也很困难:2018年至今开始,中国的新增信贷大量向东部沿海省份聚集:江苏、浙江和山东获得了最多的信贷资源。而经济状况差的地方政府越来越难以获得融资,黑龙江和辽宁融资规模负增长,只有吉林微弱增长。
东北未来的经济出路,只有靠提高效率,靠改革。这句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轮的改革从2013年讲到现在,官员好像时时都在讲,中央政府每年一定发个重量级文件,感觉明天就要天翻地覆。而真正需要改革的问题,比如在东北已经产生严重问题的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权责不清的体制弊病,却迟迟没有动作。东北人跑到北京跑到东南沿海,老老实实用脚投票,本质上也算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体制不变,我变。
很有参考价值,感谢端!
海南好好一個地方,可惜了
讀的意猶未盡,希望在端能看到更多分析東北的文章!
我觉得写得挺好啊
全口径土地收入占大部分地方政府收入的80%(如果不算中央的转移支付)。没有人口增长,土地卖不出去,事实上而言地方财政就崩溃了 。事实上日本和我们更像,东京一地红火,东京以外的城市都在失去活力和人口。
作为经济学小白,觉得欧元区的类比角度新颖,也很中肯。很好的文章。
今天看到端的這篇文章。特地去知乎搜搜東北相關的話題。發現好多熱門問題和高讚回答都消失了。我上一次看到的時候看到的還是一票幾千讚的答案批評或者反思東北在官場,商場,自然條件,地緣政治上的問題/劣勢。也有東北人爲計劃經濟時代的付出沒能換來回報而抱不平。這些高讚回答被刪除似乎反應的是東北三省“南方”“沿海經濟大省”人民在東北經濟發展落後的問題上的歧見造成族羣內部的撕裂已經需要用刪帖禁言控制的程度?類似的議題還有河北與北京的愛恨情仇,環江西經濟發展帶,還有同是曾經的資源大省山西。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族羣內的撕裂。而這種撕裂會隨着經濟下行,又或者是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更加嚴重。
端能不能管一管楼下那些恶意评论? 毫无营养还觉得很有意思?
那个说东北享受计划经济红利的人,你真的懂吗?东北的资源(石油,木材,煤炭等)都以计划经济的价格运往关内,没能形成资本积累,这也是打击东北经济一个重要原因,东北从来没有从计划经济中得到什么红利
作為一個中部農業大省的中國人,說實話我對東三省的衰敗一點都不同情,共和國長子在計畫經濟時代已經吃飽喝足,享受過時代政策紅利了,現在東北的平均退休金比廣東還高,對,國家拿廣東人的轉移支付給東北人發工資,而且發的比廣東本地人還高。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舞台也該切換了,現在大灣區到處都是東北人,東北人也該體會一下我們中部勞動力大省幾十年以來到處打工的生活方式了。
「其養老金髮放完全依賴中央政府從其他省份『調劑』」應為發。
在31省級行政區中排名第一(25.7%,遼寧),第三(23.2%,黑龍江),以及第四(23.1%,遼寧) 有兩個遼寧
這篇文章容易閱讀,滿喜歡的。以往比較少接觸有關中國東北的新聞和議題
已訂正,多謝指出!
然而不管怎么变 韭菜始终是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