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曾國平:反修例風波影響香港經濟了嗎?最大的憂慮是什麼?

空談香港經濟差根本沒有意義。
2019年8月18日,民陣發起的和理非流動集會,參加市民填滿整個維園足球場。

過去兩個月,香港政府官員不斷提醒我們經濟「颱風」將至。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5日):「如果接下來第三季都出現按季負增長的話,技術上我們會進入衰退的情況。出口方面,今年第一季下跌,第二季亦下跌,而且幅度亦加快 … 如果看投資的情況,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第二季按年下跌12%了,是十年來最差的情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21日):「最近的社會事件亦令旅遊、零售、餐飲相關等行業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都受到影響。此外,貿易戰相關的運輸、物流業也是。」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8月27日):「過往數星期,當我們回顧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看到增長已經停止,甚至陷於輕微衰退的邊緣。在這情況下,如果中美貿易戰帶來大致相同或更差的影響時,我們除了沒有去年百分之三的經濟增長優勢外,反而加深下半年踏入衰退期的可能性。」

香港經濟好像風起雲湧,增長按季減慢至負數,失業率隨時上升,貿易額萎縮,零售和旅客數字跌得明顯,股市亦蒸發了好幾千點。官員言下之意,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下,反修例衝突只會令香港雪上加霜,為了香港人福祉著想,應當「收手」,齊心面對各種挑戰。政府打經濟牌,其實就是製造人民內部矛盾,讓示威者負上破壞市民生計的罪名,但若果運動目標是「攬炒」,官員們的悲觀描述又正中下懷。

實情是如何呢?根據已公佈的統計數字,香港的經濟狀況的確在轉差,但距離危機的水平尚遠。我認為更大的憂慮,其實不在眼前的經濟波動,而在香港社會失去互信、制度崩壞等未能量化的後果。若然衝突持續,政府一意孤行以現有的手法「止暴制亂」,香港將會付出長遠而沉重的代價。

2019年8月4日,防暴警察在銅鑼灣施放催淚彈,驅散佔領馬路的示威者。
2019年8月4日,防暴警察在銅鑼灣施放催淚彈,驅散佔領馬路的示威者。

到目前為止香港經濟未算災難

沒有比較,空談香港經濟差根本沒有意義。現時香港的經濟情況,是否比得上過去經濟轉差的經驗?最近一次,是2015年左右內地股市暴跌,旅遊業零售業大受打擊。追溯上去,就是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2002至2003年的沙士,以及回歸後出現的亞洲金融風暴了。我就用官員提到的經濟指標(經濟增長、貿易額、零售數字、失業率,數字都可以在統計處網頁找到)作準,比較現時情況和過去的慘痛經驗。

經濟增長:今年生產總值第二季按季下跌0.4%,其實過去幾年亦出現過好幾次的單季負增長。回首2009年金融海嘯,香港連續四季下跌1至3%,金融風暴時亦出現類似的跌幅,遠比現時的下跌嚴重。

對外商品貿易額:出口和入口額同時連續按年下跌八個月,但未達雙位數,跌幅比不上2015年內地股災,更遠比不上2009年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風暴。遇上全球性的蕭條,香港貿易額的下跌幅度可以超過兩成。

零售業總銷貨額:銷售總值已連續下跌六個月,最新七月的數字按年更下跌超過一成。情況看似嚴峻,但其實幾年前的內地股災,已經為零售業帶來連續兩年的銷售下跌,跌幅亦比今天的大得多。

失業率:最新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四月至六月的2.8%升至五月至七月的2.9%,就業不足率則在兩段期間保持不變,維持在1.0%。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這樣解讀:「大部分行業的人力供求情況保持大致穩定。然而,由於消費市道持續偏軟,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較上一個期間為高。此外,在貿易往來減少下,進出口貿易業面對的壓力增加,其失業率自年初起大致上升。」即是說就業情況大致不變,有關旅遊和貿易的失業情況的確有稍為惡化,但情況遠比不上過去幾次大型衰退。

可見中美貿易戰加上反修例衝突,似乎未為香港帶來經濟災難,跟政府官員所渲染的仍有距離。也許中美貿易戰的破壞力沒有傳媒所描述的可怕(例如貿易有替代效應,減弱了關稅的衝擊),也許衝突對日常經濟運作的影響比大家想像中少。

不過,貿易戰和衝突或有「慢性」破壞力,要到等待一段時間才會浮現。中美雙方談判進展畢竟不易捉摸,香港的衝突如何發展下去也難料,香港的獨特經濟地位據說也岌岌可危,不確定性不利企業的長期投資(這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走資」)。就如今年第二季香港經濟按季負增長,主要因為「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錄得雙位數的巨大跌幅,幅度是及得上兩次大型衰退的。香港的長遠投資數字,比零售、旅客之類的上落更值得大家留意。

至於特首在「洩密錄音」中講到,中央不介意香港經濟上受苦,旅客或投資再跌都在所不惜,只撐到運動完結為止。這個策略的問題所在,在於這對年輕人來說根本沒有意義,甚至是「攬炒」的好結果。特首說話的另一個解讀,是香港對內地始終有一定價值。作為內地經濟開放改革的一個出口,曾經是重要的轉口港,現有仍是一個主要的企業集資中心和人民幣境外市場,皆因香港的一套司法制度仍為國際投資者信任。在內地經濟減速之時,香港的作用就更為重要。是以中央肯犧牲香港的一些短期經濟利益,肯事後透過各種措施援助,也不願意以更激烈的方法(如派遣軍隊)徹底的改變香港的獨特地位。

以上所講的都是看得見、計得到的經濟指標,但我更擔心的,其實是一個難以量化長遠問題。

2019年9月1日,示威者包圍機場,意圖癱瘓機場運作,一名空中服務員穿過示威的人群。
2019年9月1日,示威者包圍機場,意圖癱瘓機場運作,一名空中服務員穿過示威的人群。

失去信任增加各種交易成本

香港人一向以守法著稱,很怕犯規,乖乖排隊、等交通燈,事無大小循規蹈矩,背後有一個基本假設:香港是世上最安全的地方,沒有恐怖襲擊,不怕私有產權受到侵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香港治安良好,靠的是警民之間的互信,市民相信警方會保護自己,警方也相信絕大部份市民會合作。這種多年來建立起來的互信,既降低了政府維持治安的成本,也令全世界的投資對香港的安全有信心。

只是短短不夠三個月,香港人的基本假設以驚人的速度被完全推翻。過量使用催淚彈、胡椒噴霧,清場拘捕時的過份武力,元朗打人事件警方的離奇失蹤,警員扮成示威者懷疑作出激烈行為,故意阻撓記者採訪拍攝,以鐳射筆當鐳射槍等的荒謬理由濫捕,記者會上使用各種牽強的語言藝術,最近又加上警方衝入車廂「無差異」攻擊以及在全港多區侵犯人身自由以至私有產權的搜捕(例如當你在自己居住的屋苑出入都要接受盤問的時候),這一大堆有證據支持對警方的指控,再加上更多未必有證據支持的傳聞,市民開始不相信警方的主要職責是保護市民,也驚覺警方可以如此不守規則,同時警方也對市民存有戒心,防範市民跟警方作對。

前線年輕示威者與警方之間的是仇恨,普通市民與警方之間的是互不信任,仇恨一直點燃著暴力衝突之火,互不信任增加卻是維持香港穩定的成本。同理,市民不滿本地私人企業的決策(以港鐵和國泰最為明顯),市民懷疑特區政府政策的企圖(例如質疑智能燈柱和金管局修改政策),不同政治立場市民的敵對(政見有別隨時大打出手),市民比以往更加懷疑中央政府及所有與內地有關的東西(其實香港年輕一代比八、九十後接受內地流行文化和科技,經常北上娛樂,但經此一事後相信會熱情冷卻),都是將過去積累下來的「社會資本」極速消耗,增加香港社會運作的交易成本,為所有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帶來障礙。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市民見識過警方的辦事作風,將來目睹或懷疑有罪案發生,市民主動通知聯絡警方的機會將會降低。

香港的交易成本上升,當然難以量化,也難以在數據中將其分隔出來(困難在於整個香港都受影響,沒有一組互信未受影響的香港人可作比照)。不過根據大量實證經濟研究,互信對經濟增長確有影響(註)。若然如此,失去互信帶來的就不是短期的經濟損失,而是長遠的減慢香港增長速度了。

2019年8月3日,「旺角再遊行」。
2019年8月3日,「旺角再遊行」。

對香港未來還有樂觀的理由嗎?

短期的經濟下滑未見嚴重,長期的增長受損值得擔憂,這是作為一個經濟學者的判斷。經濟以外,整體來說香港又會如何呢?當我們每日被反修例的新聞疲勞轟炸,當我們不知道下一個戰場在那裡,當我們不知道警方「合適」武力的定義會如何再擴闊,當我們對政府官員已不存任何期望的時候,我們似乎很難對香港的未來樂觀。

也許這只是當下的悲觀情緒反應,畢竟香港從來都是奇蹟之地,總能夠從困境中找到生路。我當然不知道這一條會怎麼走,我只知道帶領我們的絕不是這個毫無承擔、傲慢而無能的政府。這次衝突的道德責任誰屬或涉主觀判斷,但客觀來說改變事態發展的主導權從來在政府。從六月時的「道歉」再宣佈「壽終正寢」,到後來的強硬態度加上錄音機式的回應(無論發生什麼事 一律是「強烈譴責」),政府領導錯失了一次又一次扭轉局勢的機會,只懂得用高壓手段企圖震懾示威者。當高壓手段一再失敗,弄巧反拙令衝突愈來愈激烈,政府的策略竟然是使用更高壓的手段。抱薪救火,此之謂也。

最後還是要靠香港人自己。想不到樂觀的理由,我只能說一句香港人加油。

註:可參考Zak, P. J., & Knack, S. (2001). Trust and growth. The economic journal, 111(470), 295-321 或Algan, Y., & Cahuc, P. (2013). Trust and growth. Annu. Rev. Econ., 5(1), 521-549.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社会互信的消逝是最令人惋惜的,更关键的是,当社会撕裂之后,无论过多久伤痕都会在那里,影响着以后的一代又一代人。

  2. 抱薪救火,初看這個成語的時候只能想到古代竟有這等蠢人,沒想到如今

  3. @garfield_ho 事實的確是這樣。每一次警察沒有介入的遊行都和平地進行、和平地完結。如果你搜尋早前一次在深水埗區的示威,示威者已完全散去,街上只剩下記者和在巴士、汽車上的市民,防暴警察竟在向他們放催淚彈,你便知道整件事有多荒謬。
    雖然數據上香港經濟不算下滑得很厲害(而且大多是由於內地經濟下行而令向來香港過度依賴的內地自由行旅客生意大減造成),但市面上零售業、飲食業和旅遊業的確蕭條了很多。但原因不是抗爭運動,而是警察勾結黑社會施虐令市民百姓人人自危不敢逛街,以及整個政府冥頑不靈而令市民一片沉鬱寧願留在家裏不外出消費的關係較大。

  4. 香港的核心价值是法治,但从大家的评论来看,好像和理非游行,然后警察发催泪弹和使用暴力驱赶,然后激发勇武出来以暴易暴,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5. @雨月
    先是和平遊行,然後政府不理,再遊行,人更多,政府不談判直接武力驅散,這就開始惡性循環。每一次過量使用催淚彈,每一次使用過度暴力,都激發更多市民上街,就這麼簡單的連動,講得像一切都是示威者的影響,稍嫌偏頗。綜觀香港政府對事件的處理之差-完全沒辦法平息民怒,這才最影響市場氣氛。

  6. 各种交易成本的增加,到底是因为市场忧虑警方催泪弹的使用,还是忧虑机场地铁被封堵和公共设施遭破坏?我想后者的影响恐怕更直接吧。

  7. “我只知道帶領我們的絕不是這個毫無承擔、傲慢而無能的政府”,背后还需要加上“老大哥”,哈

  8. 有理由燼相信林鄭煲大反修例,係為左將經濟下行既責任推俾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