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个月,香港政府官员不断提醒我们经济“台风”将至。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8月5日):“如果接下来第三季都出现按季负增长的话,技术上我们会进入衰退的情况。出口方面,今年第一季下跌,第二季亦下跌,而且幅度亦加快 … 如果看投资的情况,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第二季按年下跌12%了,是十年来最差的情况。”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8月21日):“最近的社会事件亦令旅游、零售、餐饮相关等行业的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都受到影响。此外,贸易战相关的运输、物流业也是。”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8月27日):“过往数星期,当我们回顾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看到增长已经停止,甚至陷于轻微衰退的边缘。在这情况下,如果中美贸易战带来大致相同或更差的影响时,我们除了没有去年百分之三的经济增长优势外,反而加深下半年踏入衰退期的可能性。”
香港经济好像风起云涌,增长按季减慢至负数,失业率随时上升,贸易额萎缩,零售和旅客数字跌得明显,股市亦蒸发了好几千点。官员言下之意,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大环境下,反修例冲突只会令香港雪上加霜,为了香港人福祉著想,应当“收手”,齐心面对各种挑战。政府打经济牌,其实就是制造人民内部矛盾,让示威者负上破坏市民生计的罪名,但若果运动目标是“揽炒”,官员们的悲观描述又正中下怀。
实情是如何呢?根据已公布的统计数字,香港的经济状况的确在转差,但距离危机的水平尚远。我认为更大的忧虑,其实不在眼前的经济波动,而在香港社会失去互信、制度崩坏等未能量化的后果。若然冲突持续,政府一意孤行以现有的手法“止暴制乱”,香港将会付出长远而沉重的代价。
到目前为止香港经济未算灾难
没有比较,空谈香港经济差根本没有意义。现时香港的经济情况,是否比得上过去经济转差的经验?最近一次,是2015年左右内地股市暴跌,旅游业零售业大受打击。追溯上去,就是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2002至2003年的沙士,以及回归后出现的亚洲金融风暴了。我就用官员提到的经济指标(经济增长、贸易额、零售数字、失业率,数字都可以在统计处网页找到)作准,比较现时情况和过去的惨痛经验。
经济增长:今年生产总值第二季按季下跌0.4%,其实过去几年亦出现过好几次的单季负增长。回首2009年金融海啸,香港连续四季下跌1至3%,金融风暴时亦出现类似的跌幅,远比现时的下跌严重。
对外商品贸易额:出口和入口额同时连续按年下跌八个月,但未达双位数,跌幅比不上2015年内地股灾,更远比不上2009年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风暴。遇上全球性的萧条,香港贸易额的下跌幅度可以超过两成。
零售业总销货额:销售总值已连续下跌六个月,最新七月的数字按年更下跌超过一成。情况看似严峻,但其实几年前的内地股灾,已经为零售业带来连续两年的销售下跌,跌幅亦比今天的大得多。
失业率:最新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由四月至六月的2.8%升至五月至七月的2.9%,就业不足率则在两段期间保持不变,维持在1.0%。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这样解读:“大部分行业的人力供求情况保持大致稳定。然而,由于消费市道持续偏软,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的失业率较上一个期间为高。此外,在贸易往来减少下,进出口贸易业面对的压力增加,其失业率自年初起大致上升。”即是说就业情况大致不变,有关旅游和贸易的失业情况的确有稍为恶化,但情况远比不上过去几次大型衰退。
可见中美贸易战加上反修例冲突,似乎未为香港带来经济灾难,跟政府官员所渲染的仍有距离。也许中美贸易战的破坏力没有传媒所描述的可怕(例如贸易有替代效应,减弱了关税的冲击),也许冲突对日常经济运作的影响比大家想像中少。
不过,贸易战和冲突或有“慢性”破坏力,要到等待一段时间才会浮现。中美双方谈判进展毕竟不易捉摸,香港的冲突如何发展下去也难料,香港的独特经济地位据说也岌岌可危,不确定性不利企业的长期投资(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走资”)。就如今年第二季香港经济按季负增长,主要因为“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录得双位数的巨大跌幅,幅度是及得上两次大型衰退的。香港的长远投资数字,比零售、旅客之类的上落更值得大家留意。
至于特首在“泄密录音”中讲到,中央不介意香港经济上受苦,旅客或投资再跌都在所不惜,只撑到运动完结为止。这个策略的问题所在,在于这对年轻人来说根本没有意义,甚至是“揽炒”的好结果。特首说话的另一个解读,是香港对内地始终有一定价值。作为内地经济开放改革的一个出口,曾经是重要的转口港,现有仍是一个主要的企业集资中心和人民币境外市场,皆因香港的一套司法制度仍为国际投资者信任。在内地经济减速之时,香港的作用就更为重要。是以中央肯牺牲香港的一些短期经济利益,肯事后透过各种措施援助,也不愿意以更激烈的方法(如派遣军队)彻底的改变香港的独特地位。
以上所讲的都是看得见、计得到的经济指标,但我更担心的,其实是一个难以量化长远问题。
失去信任增加各种交易成本
香港人一向以守法著称,很怕犯规,乖乖排队、等交通灯,事无大小循规蹈矩,背后有一个基本假设:香港是世上最安全的地方,没有恐怖袭击,不怕私有产权受到侵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香港治安良好,靠的是警民之间的互信,市民相信警方会保护自己,警方也相信绝大部份市民会合作。这种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互信,既降低了政府维持治安的成本,也令全世界的投资对香港的安全有信心。
只是短短不够三个月,香港人的基本假设以惊人的速度被完全推翻。过量使用催泪弹、胡椒喷雾,清场拘捕时的过份武力,元朗打人事件警方的离奇失踪,警员扮成示威者怀疑作出激烈行为,故意阻挠记者采访拍摄,以镭射笔当镭射枪等的荒谬理由滥捕,记者会上使用各种牵强的语言艺术,最近又加上警方冲入车厢“无差异”攻击以及在全港多区侵犯人身自由以至私有产权的搜捕(例如当你在自己居住的屋苑出入都要接受盘问的时候),这一大堆有证据支持对警方的指控,再加上更多未必有证据支持的传闻,市民开始不相信警方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市民,也惊觉警方可以如此不守规则,同时警方也对市民存有戒心,防范市民跟警方作对。
前线年轻示威者与警方之间的是仇恨,普通市民与警方之间的是互不信任,仇恨一直点燃著暴力冲突之火,互不信任增加却是维持香港稳定的成本。同理,市民不满本地私人企业的决策(以港铁和国泰最为明显),市民怀疑特区政府政策的企图(例如质疑智能灯柱和金管局修改政策),不同政治立场市民的敌对(政见有别随时大打出手),市民比以往更加怀疑中央政府及所有与内地有关的东西(其实香港年轻一代比八、九十后接受内地流行文化和科技,经常北上娱乐,但经此一事后相信会热情冷却),都是将过去积累下来的“社会资本”极速消耗,增加香港社会运作的交易成本,为所有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带来障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市民见识过警方的办事作风,将来目睹或怀疑有罪案发生,市民主动通知联络警方的机会将会降低。
香港的交易成本上升,当然难以量化,也难以在数据中将其分隔出来(困难在于整个香港都受影响,没有一组互信未受影响的香港人可作比照)。不过根据大量实证经济研究,互信对经济增长确有影响(注)。若然如此,失去互信带来的就不是短期的经济损失,而是长远的减慢香港增长速度了。
对香港未来还有乐观的理由吗?
短期的经济下滑未见严重,长期的增长受损值得担忧,这是作为一个经济学者的判断。经济以外,整体来说香港又会如何呢?当我们每日被反修例的新闻疲劳轰炸,当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战场在那里,当我们不知道警方“合适”武力的定义会如何再扩阔,当我们对政府官员已不存任何期望的时候,我们似乎很难对香港的未来乐观。
也许这只是当下的悲观情绪反应,毕竟香港从来都是奇迹之地,总能够从困境中找到生路。我当然不知道这一条会怎么走,我只知道带领我们的绝不是这个毫无承担、傲慢而无能的政府。这次冲突的道德责任谁属或涉主观判断,但客观来说改变事态发展的主导权从来在政府。从六月时的“道歉”再宣布“寿终正寝”,到后来的强硬态度加上录音机式的回应(无论发生什么事 一律是“强烈谴责”),政府领导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扭转局势的机会,只懂得用高压手段企图震慑示威者。当高压手段一再失败,弄巧反拙令冲突愈来愈激烈,政府的策略竟然是使用更高压的手段。抱薪救火,此之谓也。
最后还是要靠香港人自己。想不到乐观的理由,我只能说一句香港人加油。
注:可参考Zak, P. J., & Knack, S. (2001). Trust and growth. The economic journal, 111(470), 295-321 或Algan, Y., & Cahuc, P. (2013). Trust and growth. Annu. Rev. Econ., 5(1), 521-549.
社会互信的消逝是最令人惋惜的,更关键的是,当社会撕裂之后,无论过多久伤痕都会在那里,影响着以后的一代又一代人。
抱薪救火,初看這個成語的時候只能想到古代竟有這等蠢人,沒想到如今
@garfield_ho 事實的確是這樣。每一次警察沒有介入的遊行都和平地進行、和平地完結。如果你搜尋早前一次在深水埗區的示威,示威者已完全散去,街上只剩下記者和在巴士、汽車上的市民,防暴警察竟在向他們放催淚彈,你便知道整件事有多荒謬。
雖然數據上香港經濟不算下滑得很厲害(而且大多是由於內地經濟下行而令向來香港過度依賴的內地自由行旅客生意大減造成),但市面上零售業、飲食業和旅遊業的確蕭條了很多。但原因不是抗爭運動,而是警察勾結黑社會施虐令市民百姓人人自危不敢逛街,以及整個政府冥頑不靈而令市民一片沉鬱寧願留在家裏不外出消費的關係較大。
香港的核心价值是法治,但从大家的评论来看,好像和理非游行,然后警察发催泪弹和使用暴力驱赶,然后激发勇武出来以暴易暴,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雨月
先是和平遊行,然後政府不理,再遊行,人更多,政府不談判直接武力驅散,這就開始惡性循環。每一次過量使用催淚彈,每一次使用過度暴力,都激發更多市民上街,就這麼簡單的連動,講得像一切都是示威者的影響,稍嫌偏頗。綜觀香港政府對事件的處理之差-完全沒辦法平息民怒,這才最影響市場氣氛。
各种交易成本的增加,到底是因为市场忧虑警方催泪弹的使用,还是忧虑机场地铁被封堵和公共设施遭破坏?我想后者的影响恐怕更直接吧。
“我只知道帶領我們的絕不是這個毫無承擔、傲慢而無能的政府”,背后还需要加上“老大哥”,哈
有理由燼相信林鄭煲大反修例,係為左將經濟下行既責任推俾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