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李立峯:反修例運動,政府支持者心中,警察會永遠偉大嗎?

在721元朗襲擊之前,政府的民意支持有甚麼價值基礎?元朗襲擊在甚麼意義上摧毀了這些價值基礎?
2019年7月20日,金鐘「守護香港」大集會,參加者向在場警員讚好。

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不知不覺走完了七月,7月1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後,民情沒有大幅度背離運動,但隨著時間推進,運動一點一滴地失去民意支持,本來也不是全無可能的,但7月21日晚上黑社會分子在元朗港鐵站無差別攻擊市民,事件在效果上幫了運動一個大忙,中聯辦和特區政府完全沒有能力把新聞議程聚焦到同一天晚上發生的中聯辦門外示威之上。相反,汹湧的民情急速發酵,總商會和眾多公務員群體先後發聲,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無論往後發展如何,元朗襲擊無疑是反修例運動的重要關節點之一。

要解釋元朗襲擊對政府和警方造成的逆火(backfire)並不困難,一句「出動黑社會逾越了港人底線」,不遠矣。但本文希望就著元朗襲擊對民情的影響作出較仔細的分析,同時亦借此機會討論逃犯條例修訂爭議中政府支持者的特徵。具體地說,在721元朗襲擊之前,政府的民意支持有甚麼價值基礎?元朗襲擊在甚麼意義上摧毀了這些價值基礎?

支持政府的民意

首先要指出,問這些問題,首先是因為香港政府在反修例運動如火如荼時,的確仍然有少數民意的支時,同時,作為研究者,筆者不會把支持政府的所有人都貶低為徹底無知或不顧廉恥唯利是圖之輩,不會把支持政府的民意假定為毫無價值基礎。基於這個前提,筆者跟袁瑋熙、鄭煒和鄧鍵一幾位學界朋友,趁7月20日建制派發起「守護香港」集會,到現場進行問卷調查。下面的分析,使用的就是當天所得的結果,並與翌日7月21日民陣遊行中所得的數據作比較。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11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jackhui 為什麼答案比例接近50:50就代表問卷設計者不理解他們的價值取向?量化研究方法的課程從沒有說過問卷要按受訪者的價值觀來設計選項吧...

  2. "假如你有下一代,你希望他們傾向?"中沒有回答的比例也什有趣。
    服從vs質疑權威中問題, 守護香港的參加者中有超過20%不願意回答。有可能是因為認為現在民主嘅聲音太主流所以他們出來參加集會是代表質疑主流權威。
    有一點像jackyhui指出“社会学界保守主义者已经少得可怜”, 一般香港中產對象的報章傳媒都是傾向自由主義, 缺乏受歡迎的知識份子保守報章而形成這種“權威”的印象。
    個人認為當中為什麼會有這種立場的傾側(bias),和保守/紅色媒體相對充裕的資金所以引致市場對相反意見需求,不無關係。

  3. 故相信7/20拒絕回答佔比高,所托非人機率遠高於問卷設計不良。

  4. 「而“守护香港”游行,很多人拒绝回答、答案比例接近50-50,说明问卷设计者不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他们无法回答(只能拒绝或随机选择)」相信無法回答的原因還包括,1)與會者並非香港常住居民,2)利誘而來。雖然難以量化,但從媒體報導不少與會者快閃可知為數不少。

  5. 这问卷要是为了比较两个游行的话,从问卷设计上是失败的。
    从民阵游行高达90%的选择人数来看,这问卷基本相当于准确的按照他们价值观设计了答案。
    而“守护香港”游行,很多人拒绝回答、答案比例接近50-50,说明问卷设计者不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他们无法回答(只能拒绝或随机选择)。
    问卷设计者想比较二者的话,能不能找个建制派的人合作,设计一个较综合的问卷?香港学界不会价值观单一到找不到保守主义者吧。。(虽然之前确实听说过社会学界保守主义者已经少得可怜了。。)

  6. 其实对保守主义者来讲,守秩序/尊重权威更多是一种手段而非价值本身。
    社会上存在多元价值,每种价值都应被尊重。而一种价值在取得社会共识(如立法)后,便会成为社会秩序/权威的一部分,因此秩序/权威体现的是过往价值共识的集合。对秩序、权威的颠覆,是对过去共识的否定,一个人因坚持自我价值而且去颠覆秩序,实际上是只顾自己价值,而忽视他人价值的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长辈倾向于维护秩序,因为秩序就是由他们价值所建立起来的,权威代表的是他们的集合。但他们也不倾向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守秩序本身,而是服从权威代表着部分价值,质疑权威代表着另一部分价值,“两者同样重要”。
    试想想,如果未来因为大量大陆通缉犯拥入香港躲避大陆通缉,因此香港下一代开始上街游行支持修例。你是遵守秩序/拥护权威继续反修例呢?还是争取民主自由支持修例呢?

  7. jackhui每一次的洗地姿势都是那么的惊艳,要是端有个人关注功能我一定早就follow了。
    非常好奇参加撑警集会的民众对于元朗恐袭中白衣行径与警方处理的看法,要是能拿到足够的问卷样本一定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8. 指出建制更独立思考那个,看一下受教育程度差异就知道了,建制比示威者更不熟悉问卷调查而已

  9. 关于大家很喜欢拿来比较的学历。
    对50岁以上的人30年前上大学,1989年大学生刚过30000人。
    而2017/8年,港大招生约30000人。
    作学历对比的研究,能不能尝试去掉大学普及率因素的影响看看结果?(以大学普及率的倒数为权重加起来看看结果?)

  10. 不接受采访和问卷调查很像是大陆人的做风,不过这反而帮助作者提高了问卷调查的准确性,确保了多数参与者是香港市民而非大陆人。
    中间的一个调查,支持建制派的人明显选择“经济发展”的多于选择“秩序”,作者的结论中却并未提到“经济发展”,而是强调了“秩序”,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在我认识的很多人当中,越是会选择“经济发展”的人越是会污名化“政治”这一名词,他们将政治视为肮脏的东西,所以拒绝关心以及参与政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因为政治是一个人一生中难以完全回避的问题,你不去找政治,当政治来找你的时候,你就会显得有些难以招架了(今日的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其在这个时候不知所措,不如一开始就参与到政治当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11. 有趣的一点:建制派的受访者在接受问卷访问都倾向不顺从问卷设计的权威,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而民主派受访者倾向尊重问卷设计权威,服从设计选择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