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李立峯:反修例運動,政府支持者心中,警察會永遠偉大嗎?

在721元朗襲擊之前,政府的民意支持有甚麼價值基礎?元朗襲擊在甚麼意義上摧毀了這些價值基礎?
2019年7月20日,金鐘「守護香港」大集會,參加者向在場警員讚好。

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不知不覺走完了七月,7月1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後,民情沒有大幅度背離運動,但隨著時間推進,運動一點一滴地失去民意支持,本來也不是全無可能的,但7月21日晚上黑社會分子在元朗港鐵站無差別攻擊市民,事件在效果上幫了運動一個大忙,中聯辦和特區政府完全沒有能力把新聞議程聚焦到同一天晚上發生的中聯辦門外示威之上。相反,汹湧的民情急速發酵,總商會和眾多公務員群體先後發聲,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無論往後發展如何,元朗襲擊無疑是反修例運動的重要關節點之一。

要解釋元朗襲擊對政府和警方造成的逆火(backfire)並不困難,一句「出動黑社會逾越了港人底線」,不遠矣。但本文希望就著元朗襲擊對民情的影響作出較仔細的分析,同時亦借此機會討論逃犯條例修訂爭議中政府支持者的特徵。具體地說,在721元朗襲擊之前,政府的民意支持有甚麼價值基礎?元朗襲擊在甚麼意義上摧毀了這些價值基礎?

支持政府的民意

首先要指出,問這些問題,首先是因為香港政府在反修例運動如火如荼時,的確仍然有少數民意的支時,同時,作為研究者,筆者不會把支持政府的所有人都貶低為徹底無知或不顧廉恥唯利是圖之輩,不會把支持政府的民意假定為毫無價值基礎。基於這個前提,筆者跟袁瑋熙、鄭煒和鄧鍵一幾位學界朋友,趁7月20日建制派發起「守護香港」集會,到現場進行問卷調查。下面的分析,使用的就是當天所得的結果,並與翌日7月21日民陣遊行中所得的數據作比較。

兩次調查方法大同小異,都是派訪問員到集會現場或遊行路線的不同地點,並要求訪問員跟從一些規則選擇被訪者進行訪問。其他方法細節,我們會適時公佈,就此略過。但有一點要指出,我們在各反修例運動場合中進行調查時,參與者合作意欲都很高,除了氣氛較緊張的6月17日立法會行動和遭警方反對的7月27日元朗遊行外,多次調查的回應率都在8成或以上,但到了建制集會,回應率只有4成左右。訪問員告訴我們,現場人士不太信任民意調查及大學。更重要的是,看來是跟著各種如同鄉會等組織參與建制集會的人士,大都不願意受訪,所以,建制集會中的受訪者偏向並非通過組織動員而參與的市民。也因此,720建制集會調查受訪人數只有154人,721民陣遊行調查受訪人數則有680人。

作為背景資料,表一總結了兩個調查的被訪者人口特徵。兩個樣本的男女比例都接近一半一半。年齡方面,如一般理解,反修例運動有較多年輕人參與,720守護香港的被訪者,只有1成左右在30歲或以下。教育程度方面,也如一般市民想像,民陣遊行參與者教育程度較高。有趣的是,建制集會樣本中有超過6成自視為屬於中產階層,比民陣遊行中的相應比例還要高。如上所說,建制集會調查的回應率不足5成,很多集會中的基層市民可能拒絕了訪問。但數字至少告訴我們,的確有不少自認為屬中產階層的市民參加了建制派組織的集會。

兩次遊行集會調查被訪者的人口特徵。
兩次遊行集會調查被訪者的人口特徵。

回到文章重心,兩個集會的參與者在價值取向上有何差異?我們在兩天的問卷中都要求被訪者在經濟發展、秩序、守法、民主、自由,及平等六個價值中選擇兩項作為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表二顯示,超過4分之3建制集會的被訪者選擇了守法,超過一半選擇了經濟發展,超過3分之1選擇了秩序。相反,民陣遊行的參與者,絕大部分都選擇了自由和民主。

「你認為以下哪兩項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你認為以下哪兩項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建制支持者較強調秩序和守法,民主派支持者較強調民主自由,一點也不奇怪,只是相應百分比之間的差異,還是比想像中大。

建制支持者較強調秩序和守法,民主派支持者較強調民主自由,一點也不奇怪,只是相應百分比之間的差異,還是比想像中大。除此之外,我們仿效美國政治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做法,詢問被訪者期望自己的下一代有甚麼特質,從旁窺探被訪者的價值觀。表三顯示相關結果。民陣遊行參與者的答案非常一面倒,9成以上被訪者選擇獨立思考而非尊重長輩、質疑權威而非服從、為人設想而非守規矩。相反,建制集會參與者的選擇沒有那麼一面倒。事實上,訪問員告訴我們,不少建制集會受訪者對問卷設計有不滿,認為不同的特質不一定對立,不應要求被訪者二選一(但從問卷設計的角度看,我們的確要嘗試要求被訪者作出選擇,否則絕大部分被訪者都會說「兩者同樣重要」,問題得出的結果便失去分析意義)。所以,建制集會被訪者拒絕回答個別題目的比例也較高。但整體上,建制集會受訪者遠較民陣遊行參與者可能選擇尊重長輩、服從、有禮貌,和守規矩。

「假如你有下一代,你希望他們傾向?」
「假如你有下一代,你希望他們傾向?」

支持政府的民意,不能說沒有道德價值作基礎。

守法、秩序、服從、尊重長輩,和守規矩,建制集會參加者有一套內容一致的價值觀。這套價值觀雖看似保守,但若果抽離具體處境看,我們的確不能說守法、秩序,和守規矩有甚麼不對。所以說,支持政府的民意,不能說沒有道德價值作基礎。當人們強調這套價值規範,再加上假設警方作為執法者的正當性,人們就會覺得警方以武力鎮壓示威是天經地義的事。

元朗之夜可能的逆火效應

但以上述結果作背景,我們就可明白元朗襲擊為甚麼對民情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因為事件已經不能再用守法和秩序去合理化,剛好相反,黑社會本來就是守法和秩序的對立面。當然,如果純粹是黑社會和示威者互相之間有衝突,然後再由警察出來制止,這不但不會衝擊到政府支持者的價值觀,甚至會強化警察作為合法執法者的信念。但721元朗襲擊涉及大量無辜市民,黑社會和市民的武力完全不對等,大量證據顯示警方知情而沒有做執法者的工作。支持政府的市民,就算仍然不相信警黑勾結,都難以替警察辯解。

721元朗襲擊涉及大量無辜市民,黑社會和市民的武力完全不對等,大量證據顯示警方知情而沒有做執法者的工作。支持政府的市民,就算仍然不相信警黑勾結,都難以替警察辯解。

政治心理學者告訴我們,大部分人在接收政治訊息時都會為了鞏固自己已有的觀點,進行偏頗的資訊處理(bias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過去幾個星期,香港市民不斷從電視和網絡看到示威衝突的影像,強調示威是權利的人,自然會聚焦在警暴之上,會強調相方武力的不對等,以及警方各種令人費解的行動計劃。強調警方是執法者的人,會指出示威者率先佔領馬路,警方驅散示威者無可厚非,期間使用武力也是逼不得已。所以,不停的警民衝突,一般情況下不會動搖雙方立場。

但一些研究也指出,偏頗的資訊處理有其界限,當眼前事實和資訊越過了界限時,人們無法不修正自己的態度。偏頗資訊處理的界限因人而異,事實上,在元朗事件發生後,社會上仍然有不認為警察和政府有甚麼問題的人,仍然寧願相信黑衣人惹事生非在先,對大量證據視而不見,但對很多市民來說,當日港鐵站的現場狀況實在太離譜,已經不是偏頗的資訊處理可以抺殺。

2019年7月29日,中國大陸港澳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楊光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了有關香港持續示威的問題。
2019年7月29日,中國大陸港澳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楊光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了有關香港持續示威的問題。

元朗襲擊翌日,媒體訪問在周末剛替建制集會做主持的藝人「肥媽」,肥媽顯得很情緒化和不知所措,因為不想支持示威者,但又不能對黑社會視而不見。筆者相信肥媽的反應有某種代表性。在一些取向保守的市民眼中,示威者的行為大抵仍然是不可取的,但既然警方「容許」了元朗襲擊這種無法無天的事情發生,人們也無法對示威者過分苛刻,難以簡單直接地再用守法和秩序作為基礎去批評示威者。

7月29日星期一,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就香港社會狀況舉行記者會,語調較為温和,但強調支持特區政府和警察維持法治。同日,警方水炮車開始路試。7月31日,40多名在7月28日上環及西環衝突中被捕的示威者被控暴動罪,到法院提堂。這一刻,政權的做法似乎是口軟手硬,繼續希望靠警隊來先「平亂」。但元朗襲擊,令警察的公信力在部分原本支持政府的市民心中也破了產。就算警方的武力和強硬姿態真的把示威鎮壓下來,在大部分市民眼中都不會有合法性(legitimacy)。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jackhui 為什麼答案比例接近50:50就代表問卷設計者不理解他們的價值取向?量化研究方法的課程從沒有說過問卷要按受訪者的價值觀來設計選項吧…

  2. “假如你有下一代,你希望他們傾向?”中沒有回答的比例也什有趣。
    服從vs質疑權威中問題, 守護香港的參加者中有超過20%不願意回答。有可能是因為認為現在民主嘅聲音太主流所以他們出來參加集會是代表質疑主流權威。
    有一點像jackyhui指出“社会学界保守主义者已经少得可怜”, 一般香港中產對象的報章傳媒都是傾向自由主義, 缺乏受歡迎的知識份子保守報章而形成這種“權威”的印象。
    個人認為當中為什麼會有這種立場的傾側(bias),和保守/紅色媒體相對充裕的資金所以引致市場對相反意見需求,不無關係。

  3. 故相信7/20拒絕回答佔比高,所托非人機率遠高於問卷設計不良。

  4. 「而“守护香港”游行,很多人拒绝回答、答案比例接近50-50,说明问卷设计者不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他们无法回答(只能拒绝或随机选择)」相信無法回答的原因還包括,1)與會者並非香港常住居民,2)利誘而來。雖然難以量化,但從媒體報導不少與會者快閃可知為數不少。

  5. 这问卷要是为了比较两个游行的话,从问卷设计上是失败的。
    从民阵游行高达90%的选择人数来看,这问卷基本相当于准确的按照他们价值观设计了答案。
    而“守护香港”游行,很多人拒绝回答、答案比例接近50-50,说明问卷设计者不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他们无法回答(只能拒绝或随机选择)。
    问卷设计者想比较二者的话,能不能找个建制派的人合作,设计一个较综合的问卷?香港学界不会价值观单一到找不到保守主义者吧。。(虽然之前确实听说过社会学界保守主义者已经少得可怜了。。)

  6. 其实对保守主义者来讲,守秩序/尊重权威更多是一种手段而非价值本身。
    社会上存在多元价值,每种价值都应被尊重。而一种价值在取得社会共识(如立法)后,便会成为社会秩序/权威的一部分,因此秩序/权威体现的是过往价值共识的集合。对秩序、权威的颠覆,是对过去共识的否定,一个人因坚持自我价值而且去颠覆秩序,实际上是只顾自己价值,而忽视他人价值的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长辈倾向于维护秩序,因为秩序就是由他们价值所建立起来的,权威代表的是他们的集合。但他们也不倾向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守秩序本身,而是服从权威代表着部分价值,质疑权威代表着另一部分价值,“两者同样重要”。
    试想想,如果未来因为大量大陆通缉犯拥入香港躲避大陆通缉,因此香港下一代开始上街游行支持修例。你是遵守秩序/拥护权威继续反修例呢?还是争取民主自由支持修例呢?

  7. jackhui每一次的洗地姿势都是那么的惊艳,要是端有个人关注功能我一定早就follow了。
    非常好奇参加撑警集会的民众对于元朗恐袭中白衣行径与警方处理的看法,要是能拿到足够的问卷样本一定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8. 指出建制更独立思考那个,看一下受教育程度差异就知道了,建制比示威者更不熟悉问卷调查而已

  9. 关于大家很喜欢拿来比较的学历。
    对50岁以上的人30年前上大学,1989年大学生刚过30000人。
    而2017/8年,港大招生约30000人。
    作学历对比的研究,能不能尝试去掉大学普及率因素的影响看看结果?(以大学普及率的倒数为权重加起来看看结果?)

  10. 不接受采访和问卷调查很像是大陆人的做风,不过这反而帮助作者提高了问卷调查的准确性,确保了多数参与者是香港市民而非大陆人。
    中间的一个调查,支持建制派的人明显选择“经济发展”的多于选择“秩序”,作者的结论中却并未提到“经济发展”,而是强调了“秩序”,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在我认识的很多人当中,越是会选择“经济发展”的人越是会污名化“政治”这一名词,他们将政治视为肮脏的东西,所以拒绝关心以及参与政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因为政治是一个人一生中难以完全回避的问题,你不去找政治,当政治来找你的时候,你就会显得有些难以招架了(今日的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其在这个时候不知所措,不如一开始就参与到政治当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11. 有趣的一点:建制派的受访者在接受问卷访问都倾向不顺从问卷设计的权威,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而民主派受访者倾向尊重问卷设计权威,服从设计选择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