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李立峰:反修例运动,政府支持者心中,警察会永远伟大吗?

在721元朗袭击之前,政府的民意支持有甚么价值基础?元朗袭击在甚么意义上摧毁了这些价值基础?
2019年7月20日,金钟“守护香港”大集会,参加者向在场警员赞好。

香港的反修例运动,不知不觉走完了七月,7月1日示威者冲击立法会后,民情没有大幅度背离运动,但随著时间推进,运动一点一滴地失去民意支持,本来也不是全无可能的,但7月21日晚上黑社会分子在元朗港铁站无差别攻击市民,事件在效果上帮了运动一个大忙,中联办和特区政府完全没有能力把新闻议程聚焦到同一天晚上发生的中联办门外示威之上。相反,汹涌的民情急速发酵,总商会和众多公务员群体先后发声,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无论往后发展如何,元朗袭击无疑是反修例运动的重要关节点之一。

要解释元朗袭击对政府和警方造成的逆火(backfire)并不困难,一句“出动黑社会逾越了港人底线”,不远矣。但本文希望就著元朗袭击对民情的影响作出较仔细的分析,同时亦借此机会讨论逃犯条例修订争议中政府支持者的特征。具体地说,在721元朗袭击之前,政府的民意支持有甚么价值基础?元朗袭击在甚么意义上摧毁了这些价值基础?

支持政府的民意

首先要指出,问这些问题,首先是因为香港政府在反修例运动如火如荼时,的确仍然有少数民意的支时,同时,作为研究者,笔者不会把支持政府的所有人都贬低为彻底无知或不顾廉耻唯利是图之辈,不会把支持政府的民意假定为毫无价值基础。基于这个前提,笔者跟袁玮熙、郑炜和邓键一几位学界朋友,趁7月20日建制派发起“守护香港”集会,到现场进行问卷调查。下面的分析,使用的就是当天所得的结果,并与翌日7月21日民阵游行中所得的数据作比较。

两次调查方法大同小异,都是派访问员到集会现场或游行路线的不同地点,并要求访问员跟从一些规则选择被访者进行访问。其他方法细节,我们会适时公布,就此略过。但有一点要指出,我们在各反修例运动场合中进行调查时,参与者合作意欲都很高,除了气氛较紧张的6月17日立法会行动和遭警方反对的7月27日元朗游行外,多次调查的回应率都在8成或以上,但到了建制集会,回应率只有4成左右。访问员告诉我们,现场人士不太信任民意调查及大学。更重要的是,看来是跟著各种如同乡会等组织参与建制集会的人士,大都不愿意受访,所以,建制集会中的受访者偏向并非通过组织动员而参与的市民。也因此,720建制集会调查受访人数只有154人,721民阵游行调查受访人数则有680人。

作为背景资料,表一总结了两个调查的被访者人口特征。两个样本的男女比例都接近一半一半。年龄方面,如一般理解,反修例运动有较多年轻人参与,720守护香港的被访者,只有1成左右在30岁或以下。教育程度方面,也如一般市民想像,民阵游行参与者教育程度较高。有趣的是,建制集会样本中有超过6成自视为属于中产阶层,比民阵游行中的相应比例还要高。如上所说,建制集会调查的回应率不足5成,很多集会中的基层市民可能拒绝了访问。但数字至少告诉我们,的确有不少自认为属中产阶层的市民参加了建制派组织的集会。

两次游行集会调查被访者的人口特征。
两次游行集会调查被访者的人口特征。

回到文章重心,两个集会的参与者在价值取向上有何差异?我们在两天的问卷中都要求被访者在经济发展、秩序、守法、民主、自由,及平等六个价值中选择两项作为香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表二显示,超过4分之3建制集会的被访者选择了守法,超过一半选择了经济发展,超过3分之1选择了秩序。相反,民阵游行的参与者,绝大部分都选择了自由和民主。

“你认为以下哪两项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你认为以下哪两项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建制支持者较强调秩序和守法,民主派支持者较强调民主自由,一点也不奇怪,只是相应百分比之间的差异,还是比想像中大。

建制支持者较强调秩序和守法,民主派支持者较强调民主自由,一点也不奇怪,只是相应百分比之间的差异,还是比想像中大。除此之外,我们仿效美国政治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做法,询问被访者期望自己的下一代有甚么特质,从旁窥探被访者的价值观。表三显示相关结果。民阵游行参与者的答案非常一面倒,9成以上被访者选择独立思考而非尊重长辈、质疑权威而非服从、为人设想而非守规矩。相反,建制集会参与者的选择没有那么一面倒。事实上,访问员告诉我们,不少建制集会受访者对问卷设计有不满,认为不同的特质不一定对立,不应要求被访者二选一(但从问卷设计的角度看,我们的确要尝试要求被访者作出选择,否则绝大部分被访者都会说“两者同样重要”,问题得出的结果便失去分析意义)。所以,建制集会被访者拒绝回答个别题目的比例也较高。但整体上,建制集会受访者远较民阵游行参与者可能选择尊重长辈、服从、有礼貌,和守规矩。

“假如你有下一代,你希望他们倾向?”
“假如你有下一代,你希望他们倾向?”

支持政府的民意,不能说没有道德价值作基础。

守法、秩序、服从、尊重长辈,和守规矩,建制集会参加者有一套内容一致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虽看似保守,但若果抽离具体处境看,我们的确不能说守法、秩序,和守规矩有甚么不对。所以说,支持政府的民意,不能说没有道德价值作基础。当人们强调这套价值规范,再加上假设警方作为执法者的正当性,人们就会觉得警方以武力镇压示威是天经地义的事。

元朗之夜可能的逆火效应

但以上述结果作背景,我们就可明白元朗袭击为甚么对民情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为事件已经不能再用守法和秩序去合理化,刚好相反,黑社会本来就是守法和秩序的对立面。当然,如果纯粹是黑社会和示威者互相之间有冲突,然后再由警察出来制止,这不但不会冲击到政府支持者的价值观,甚至会强化警察作为合法执法者的信念。但721元朗袭击涉及大量无辜市民,黑社会和市民的武力完全不对等,大量证据显示警方知情而没有做执法者的工作。支持政府的市民,就算仍然不相信警黑勾结,都难以替警察辩解。

721元朗袭击涉及大量无辜市民,黑社会和市民的武力完全不对等,大量证据显示警方知情而没有做执法者的工作。支持政府的市民,就算仍然不相信警黑勾结,都难以替警察辩解。

政治心理学者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在接收政治信息时都会为了巩固自己已有的观点,进行偏颇的信息处理(bias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过去几个星期,香港市民不断从电视和网络看到示威冲突的影像,强调示威是权利的人,自然会聚焦在警暴之上,会强调相方武力的不对等,以及警方各种令人费解的行动计划。强调警方是执法者的人,会指出示威者率先占领马路,警方驱散示威者无可厚非,期间使用武力也是逼不得已。所以,不停的警民冲突,一般情况下不会动摇双方立场。

但一些研究也指出,偏颇的信息处理有其界限,当眼前事实和信息越过了界限时,人们无法不修正自己的态度。偏颇信息处理的界限因人而异,事实上,在元朗事件发生后,社会上仍然有不认为警察和政府有甚么问题的人,仍然宁愿相信黑衣人惹事生非在先,对大量证据视而不见,但对很多市民来说,当日港铁站的现场状况实在太离谱,已经不是偏颇的信息处理可以抺杀。

2019年7月29日,中国大陆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杨光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有关香港持续示威的问题。
2019年7月29日,中国大陆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杨光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有关香港持续示威的问题。

元朗袭击翌日,媒体访问在周末刚替建制集会做主持的艺人“肥妈”,肥妈显得很情绪化和不知所措,因为不想支持示威者,但又不能对黑社会视而不见。笔者相信肥妈的反应有某种代表性。在一些取向保守的市民眼中,示威者的行为大抵仍然是不可取的,但既然警方“容许”了元朗袭击这种无法无天的事情发生,人们也无法对示威者过分苛刻,难以简单直接地再用守法和秩序作为基础去批评示威者。

7月29日星期一,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就香港社会状况举行记者会,语调较为温和,但强调支持特区政府和警察维持法治。同日,警方水炮车开始路试。7月31日,40多名在7月28日上环及西环冲突中被捕的示威者被控暴动罪,到法院提堂。这一刻,政权的做法似乎是口软手硬,继续希望靠警队来先“平乱”。但元朗袭击,令警察的公信力在部分原本支持政府的市民心中也破了产。就算警方的武力和强硬姿态真的把示威镇压下来,在大部分市民眼中都不会有合法性(legitimacy)。

(李立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读者评论 1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jackhui 為什麼答案比例接近50:50就代表問卷設計者不理解他們的價值取向?量化研究方法的課程從沒有說過問卷要按受訪者的價值觀來設計選項吧…

  2. “假如你有下一代,你希望他們傾向?”中沒有回答的比例也什有趣。
    服從vs質疑權威中問題, 守護香港的參加者中有超過20%不願意回答。有可能是因為認為現在民主嘅聲音太主流所以他們出來參加集會是代表質疑主流權威。
    有一點像jackyhui指出“社会学界保守主义者已经少得可怜”, 一般香港中產對象的報章傳媒都是傾向自由主義, 缺乏受歡迎的知識份子保守報章而形成這種“權威”的印象。
    個人認為當中為什麼會有這種立場的傾側(bias),和保守/紅色媒體相對充裕的資金所以引致市場對相反意見需求,不無關係。

  3. 故相信7/20拒絕回答佔比高,所托非人機率遠高於問卷設計不良。

  4. 「而“守护香港”游行,很多人拒绝回答、答案比例接近50-50,说明问卷设计者不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他们无法回答(只能拒绝或随机选择)」相信無法回答的原因還包括,1)與會者並非香港常住居民,2)利誘而來。雖然難以量化,但從媒體報導不少與會者快閃可知為數不少。

  5. 这问卷要是为了比较两个游行的话,从问卷设计上是失败的。
    从民阵游行高达90%的选择人数来看,这问卷基本相当于准确的按照他们价值观设计了答案。
    而“守护香港”游行,很多人拒绝回答、答案比例接近50-50,说明问卷设计者不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他们无法回答(只能拒绝或随机选择)。
    问卷设计者想比较二者的话,能不能找个建制派的人合作,设计一个较综合的问卷?香港学界不会价值观单一到找不到保守主义者吧。。(虽然之前确实听说过社会学界保守主义者已经少得可怜了。。)

  6. 其实对保守主义者来讲,守秩序/尊重权威更多是一种手段而非价值本身。
    社会上存在多元价值,每种价值都应被尊重。而一种价值在取得社会共识(如立法)后,便会成为社会秩序/权威的一部分,因此秩序/权威体现的是过往价值共识的集合。对秩序、权威的颠覆,是对过去共识的否定,一个人因坚持自我价值而且去颠覆秩序,实际上是只顾自己价值,而忽视他人价值的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长辈倾向于维护秩序,因为秩序就是由他们价值所建立起来的,权威代表的是他们的集合。但他们也不倾向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守秩序本身,而是服从权威代表着部分价值,质疑权威代表着另一部分价值,“两者同样重要”。
    试想想,如果未来因为大量大陆通缉犯拥入香港躲避大陆通缉,因此香港下一代开始上街游行支持修例。你是遵守秩序/拥护权威继续反修例呢?还是争取民主自由支持修例呢?

  7. jackhui每一次的洗地姿势都是那么的惊艳,要是端有个人关注功能我一定早就follow了。
    非常好奇参加撑警集会的民众对于元朗恐袭中白衣行径与警方处理的看法,要是能拿到足够的问卷样本一定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8. 指出建制更独立思考那个,看一下受教育程度差异就知道了,建制比示威者更不熟悉问卷调查而已

  9. 关于大家很喜欢拿来比较的学历。
    对50岁以上的人30年前上大学,1989年大学生刚过30000人。
    而2017/8年,港大招生约30000人。
    作学历对比的研究,能不能尝试去掉大学普及率因素的影响看看结果?(以大学普及率的倒数为权重加起来看看结果?)

  10. 不接受采访和问卷调查很像是大陆人的做风,不过这反而帮助作者提高了问卷调查的准确性,确保了多数参与者是香港市民而非大陆人。
    中间的一个调查,支持建制派的人明显选择“经济发展”的多于选择“秩序”,作者的结论中却并未提到“经济发展”,而是强调了“秩序”,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在我认识的很多人当中,越是会选择“经济发展”的人越是会污名化“政治”这一名词,他们将政治视为肮脏的东西,所以拒绝关心以及参与政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因为政治是一个人一生中难以完全回避的问题,你不去找政治,当政治来找你的时候,你就会显得有些难以招架了(今日的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其在这个时候不知所措,不如一开始就参与到政治当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11. 有趣的一点:建制派的受访者在接受问卷访问都倾向不顺从问卷设计的权威,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而民主派受访者倾向尊重问卷设计权威,服从设计选择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