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親身經歷過1989年北京學生運動的人來說,過去三十年意味着什麼?還在記憶中留下什麼?這大概讓年輕人、媒體或是國際社會感到好奇。
儘管市場經濟早已經最大限度地佔領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和大腦,儘管黨國機器以去政治化和高壓手段儘可能刪除了所有記憶,但是,過去三十年的每一天,對許多人來說,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在反思中渡過。
而且,三十年間所有的這些改變和刪除本身,理論上似乎也屬於「另類反思」,就像運動結束後,官方組織的批判正是以所謂「反思」的名義進行,然後以實際上禁止紀念、防範反思的方式,無時無刻不提醒人們那個歷史事件的存在,以及對未來歷史進程的意義。
哲学视角下的六四,对主流自由主义叙事的批判,不错的文章。感谢端和作者。
不过我不同意现在发生的事情适用福山的理论……他说的“怀旧”可能打破作为历史终点的自由主义,是说人们会因为没有意识形态争论而过于无聊,故而打破自由主义。我觉得很难说伊斯兰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右翼浪潮的全球兴起是因为这个。伊朗人民不是在自由主义的无聊中选择了伊斯兰革命,而是在美国所支持的独裁政府的压迫下忍无可忍,选择了伊斯兰革命。(我不是支持伊朗现政权,但是认为不该忽视伊斯兰革命的背景)
這說的是要解放歷史的偶發性嗎?
感谢作者,能看到从政治学和人类学的分析角度了。不少分析总是局限在传统国家-社会的反思框架内,或者是个别事件的情感上的记录,总感觉如果仅限于此,不足以能让此事件留存在历史中。
不少五毛总以“这是邪恶势力煽动无知的学生”来定性,而忽略了人们对于政治活动的参与热情。当时各界人士不论工人、教师、甚至人民日报的员工走上街头游行,参与本身不过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正常表达。只是在此国,党垄断政治的活动空间,只有在党领导人死去时能稍微松口气吧。
这次事件能有大量纪录,也是历史的巧合,当时国家机器对于媒体了解不多且没有现在成熟的监视网络,很多记者本是为了其他新闻入境,六四成了幸运儿能被流传被各国媒体讨论至今。但如果仅限如此,人们也不过因它的血腥和禁忌而凑过来看一眼,然后继续爱着老大哥。
没有說要否定民運啊.....怎麼有這麼敏感體質的人
这篇文章其实可以说是有点从无政府主义的角度来看历史,也很有意思
这不就是香港人在雨伞的时候最讨厌的论述吗?还记得伞运的时候香港街头贴满了宣传:防范左胶,严肃运动,不能唱歌跳舞,不能打边炉,不要花里胡哨,哈
《藍宇》裏的六四更像是愛情的裝點。
@Tautou 不必延伸到价值判断,楼下某位只是在陈述六四民间记忆的一个点,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多维度的。今日对六四进行评价恐怕还缺少诸多事实要素——大陆政权掌握的官方记录以及尚在大陆的诸多亲历者之回忆为其关键。所以一个人看到民运之中有人借机苟且而心生不屑,无法推到到对事件的评价,更未必能推到到肯定与否定。
期待下篇
娄烨的作品应为《颐和园》,请更正
感謝指出,已更正!
@樓下 所以就要因此否定整場民運嗎?
同志电影《蓝宇》是以六四为背景的
一名亲历六四的朋友说:人性是一样的,不少人在当时借民主运动之意行苟且之事。
这是她看到的六四,从她的语气中能够感受到她对六四并不是那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