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徐子軒:另類貿易戰——日本與韓國的白色衝突

兩國互動的結果,更將直接影響未來數十年東北亞,乃至於整個亞洲的區域體系格局。
日本安倍內閣決議將韓國從可信賴的貿易夥伴名單中移除,意味著韓國不再享有寬鬆的出口規則。圖為南韓示威者剪爛一幅安倍的肖像,抗議日本對南韓的貿易政策。

八月初據媒體報導,日本安倍內閣決議將韓國從可信賴的貿易夥伴名單(即所謂的白名單)中移除,意味著韓國不再享有寬鬆的出口規則。此被外界視為是第二次制裁,第一次是七月初,東京決定採取對出口到韓國的三種化學品採取更嚴格的管制,這些材料是製造半導體和顯示器不可或缺之物。

日本之所以會對韓國設下限制,給出的理由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雖然安倍內閣沒有明確指出具體事實,但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暗示韓國沒有落實對朝鮮的制裁,讓某些日製產品流入朝鮮。另外也有論者認為,這是安倍對韓國幾年來不斷糾纏在歷史問題,甚至以司法判決對付日企、軍艦雷達照射日機的報復。

對日本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軍民兩用材料出口,並將韓國從白名單移除等舉措,韓國深感不滿。除了宣稱將日本從韓國的白名單移除、訴諸WTO裁決等反制外,文在寅政府更主張日本刻意打擊韓國經濟,特別召開緊急國務會議,並向全民直播,以訴諸超越日本的民族主義凝聚韓國人民共識。

日韓兩國會走到今天的「白色衝突」並非一日之寒,背後的因素極其複雜。擺在檯面上的,是歷史恩怨與民族情感,檯面下的,則與地緣政治、大國爭霸息息相關,而兩國互動的結果,更將直接影響未來數十年東北亞,乃至於整個亞洲的區域體系格局。

歷史幽靈再作祟

對韓國來說,近代最大的歷史痛處,應屬被日本佔領殖民長達35年,更深一層的仇恨,則可追溯到16世紀所謂壬辰倭乱的血債,以及後續戰爭。這也是為何當日本七月初管制化學品出口,文在寅立刻搬出1597年鳴梁海戰的李舜臣將軍,強調韓國應該秉持12隻船的護國精神,激勵韓國民心抗日。

自文在寅政府上任以來,開始調整對日政策,具體呈現於強迫勞動者和慰安婦的索賠,隱然有重新清算歷史的趨勢。此讓日本難以接受,因為1965年日韓基本關係條約使兩國外交關係正常化,該約規定,東京在10年內向首爾提供價值3億美元的贈款和2億美元的貸款,東京主張據此解決所有殖民時代的債務。

然而,韓國一直有聲音認為該約沒有妥善解決歷史問題,且該約是基於冷戰格局影響,美日為求團結反共,強迫韓國接受,故韓日應該重新商談。文在寅政府更表示,雖然該約涵蓋了部分戰時債務,但它並未包括重要的索賠者,如強迫勞動者或慰安婦。

2019年7月20日,南韓首爾,市民到日本領事館外集會,抗議日本對南韓的貿易政策。
2019年7月20日,南韓首爾,市民到日本領事館外集會,抗議日本對南韓的貿易政策。

對此,東京主張2015年已和朴槿惠政府達成「不可逆轉」的協定,日本向針對慰安婦賠償的和解與治癒基金會提供10億日圓,安倍也表達歉意,希望爭議到此為止,無須延續至下一代。需注意的是,這份協議制定的關鍵,其實不在於日韓兩國的真心和解,乃是為穩定東北亞區域局勢的妥協之舉。

換言之,兩國希望合作面對中國崛起與朝核問題,華府亦樂見這種發展,此為韓國保守陣營的基本思維,也是過去數十年來飽受進步陣營批判之處。文在寅繼任大統領後不久,平壤不斷進行核導測試,北韓在南韓民眾心中的形象急遽惡化,與中國的關係又因薩德(THAAD)陷入谷底、並受到中國經濟制裁,韓國可謂腹背受敵。

為了解決困境,首爾必須獲得更多的國內籌碼,於是文在寅政府選擇讓日本充當韓國分裂的歷史替罪羊,藉此操作民族大義牌,緩解韓朝對立。是故他一方面宣稱不會毀棄2015年協議,另一方面卻又利用國內力量施壓日本,試圖尋求更好的補償,以強化他的政權合法性。

在慰安婦方面,去年文在寅政府解散和解基金會,但暫時不退還10億日圓,避免被東京視為完全撕毀協議。在強迫勞動者方面,韓國最高法院作出判決,裁定日企三菱等公司必須賠償,今年韓國地方法院更應被告要求,申請扣押凍結一些日企在韓國的資產,引發兩國重大外交問題。

東京隨後出招,指責首爾違反1965年協議,要求組成仲裁委員會解決爭議,但未獲首爾正面回應,因此有聲音建議訴諸海牙國際法庭裁決。此外,東京也敦促首爾採取適當措施糾正法院的判決,也被首爾以司法獨立為由回絕。種種舉措都讓安倍內閣認為文在寅政府拒絕對話而不可信任,終於做出制裁的決定。

儘管表面上東京沒有提出這些理由,但首爾咬定限制出口、白名單除名都是對韓國法院判決的報復。除了譴責日本違反禁止強制勞動等普世價值、出口管制有違自由貿易精神外,文在寅政府更決定全面回擊,將安倍內閣的限貿舉動稱為「死路一條」,揚言韓國將走出自己的新路。

手機、半導體材料受打擊,韓國國產行得通嗎?

7月初,日本限制三種化學品出口,包括氟化聚酰亞胺(主要用於智慧手機顯示器,日本生產的份額約佔全球的90%)、光致抗蝕劑(又稱光刻膠,主要用於晶片上的塗層,日本生產約佔全球70%)、氟化氫(主要用於清洗半導體,日本生產約佔全球70%)。

根據韓國貿易協會2018年的數據,韓國從日本廠商採購84.5%的氟化聚酰亞胺、93.2%的光刻膠,以及41.9%的氟化氫,而應用在系統半導體上的氟化氫,則是將近百分百,如此不難理解韓國電子產業對這些材料需求甚殷。

以出口規則觀之,東京並沒有禁止關鍵材料出口,只是採取新的批准程序,最長可達90天,也可能以國安為由卡住某些材料,造成韓國廠商的壓力。一般估計韓國大廠如三星、LG大約有1至3個月的材料庫存,東京希望藉著技術優勢作為外交利器,迫使首爾因時間壓力同意東京的條件。

7月初,日本限制三種化學品出口,包括氟化聚酰亞胺(主要用於智慧手機顯示器,日本生產的份額約佔全球的90%) 。
7月初,日本限制三種化學品出口,包括氟化聚酰亞胺(主要用於智慧手機顯示器,日本生產的份額約佔全球的90%) 。

以光刻膠為例,是應用半導體的極紫外光刻(EUV)上不可或缺之物,也是良率的保證。最近三星才憑藉特殊技術,擊敗頭號對手台積電,搶下NVIDIA新7 奈米製程 GPU的代工訂單。如果光刻膠供應中斷,勢必會影響產品良率,還可能會拖累三星預計明年推出的7奈米晶片量產計畫。

了解半導體業界者應該記得,今年年初台積電才因使用有問題的光刻膠,被迫銷毀數萬片晶圓,損失5億美元,足見關鍵材料的重要性。要知道,日本材料不只有量產優勢,亦有著他國難以匹敵的品質,短時間要找到同等級的替代品,或是自行生產都不如想像中容易,要取代日本材料需要長期過程。

更重要的是,這些化學材料有難以儲存的特性。光刻膠很容易變質,啟用後幾周內就會失效,且儲存條件非常苛刻,業界認為長期大量儲存並不現實。又如氟化氫具有毒性,需要昂貴的處理預防設備,若要額外存儲也有難度。對此,韓國廠商只能尋找其他供應商,或是向位於他國的日本廠商採購。

像是三星已接洽中國和台灣等地的氟化氫供應商,SK海力士也向本國廠商採購測試。然而,日產氟化氫的純度遠超過他國,使產品合格率極高,若使用純度較低的氟化氫,就會損傷晶圓。且即使決定採用非日產氟化氫,還需要數月的時間測試,才能確定是否可維持現有產品質量,讓產業界進退維谷。

對此,文在寅政府決定強勢以應。就如中國面對美國在技術上截斷華為供應鏈的「倒逼改革」說,文在寅政府也表示這是擺脫過度依賴的日本的機會,將推出材料、零組件與設備競爭力的強化對策,選定半導體等六大領域的100個項目,預計一年內實現20個項目的進口來源多樣化、五年內投入80種項目的研發。

然而,韓國半導體和手機等產業規模雖不斷擴大,但在材料和零組件等領域卻非常依賴於日本的技術,即使近年兩國政治紛爭加劇,韓國廠商仍大量從日本進口關鍵材料。因為日本的技術乃是長時間累積淬煉而出,仍在全球市場具有壓倒性優勢,也是日本從戰後一直都對韓國享有長期貿易順差的主因。

就產業界看來,意圖在短期內降低對日依賴度、提高國產的政策並不現實,甚至有人認為至少要半世紀才能超越日本。更有甚者,文在寅無視朝鮮最近進行了四次導彈試驗,趁機利用反日民族主義,再度兜售和平經濟論,強調透過南北合作,韓國便可超越日本,亦被批評為遠水救不了近火。

對峙升級或趨緩

經濟事務外,文在寅政府也決定要給東京更有效的警示,即是揚言取消韓日兩國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GSOMIA是朴槿惠政府時期的產物,文在寅上任後不久就有抵制此協議的做法,將共享情報限制在與朝鮮核計劃和導彈計劃相關範圍內,而非更廣泛的兩國軍事合作。

由於GSOMIA是韓日之間信任的指標,韓國輿論認為日本既然已經不信任韓國,那麼就應該針對日本的出口限制措施反擊,廢除GSOMIA。最新民調顯示,有47.7%贊成廢除此協議,反對則有39.3%。這也給了文在寅政府槓桿,表示考慮退出協議。

如果走到這步,就已經不是日韓兩國的外交問題,而是東北亞戰略的變局,基此,華府不能再置身事外。先前外交界曾傳出川普(特朗普)願意調停,但很難想像安倍與文在寅會真的希望川普介入,讓事情更複雜。相反地,這應是有心人士操作,希望透過川普之名,釋放訊息讓日韓知道兩國衝突茲事體大。

隨後,今年東協區域論壇期間,美國國務卿龐培奧(蓬佩奧)邀集日本外相與韓國外長舉行會談,鼓勵兩國向前看。日韓外長雖礙於龐培奧面子,勉強同席會談,但仍未達成任何共識。國務院官員則強調,韓日之間的衝突是兩國問題,對外澄清美國只是為日韓牽線、無意仲裁。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於G20峰會上見面。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於G20峰會上見面。

需注意的是,韓國內部有人認為,日本的經濟報復或者得到了美國的默許,可視為美日同盟向韓國的警告。因為無論是在朝核議題,或抵制華為5G技術上,韓國都不似日本配合美國,甚至嘗試走自己的道路。當日韓衝突加深,若要扭轉韓國的劣勢,就要設法讓美國介入,有利於韓國壓制較強的日本。

就美國看來,日韓相互依賴,美國也仰賴他們維持東北亞安全,若是出現缺口,會降低彼此護衛的能力。是故,當廢除GSOMIA之議一出,華府開始積極動作。甫上任的美國國防部長埃斯佩爾(Mark Esper)近日出訪日本,表示將要求韓國和日本迅速解決最近的局勢,將注意力集中於北韓和中國,正符合首爾心意。

最新的發展是,安倍內閣雖然修改了輸出貿易管理令,將韓國改列為需出口許可的B級國家類,有1100多種軍民兩用物品必須審查。但目前限令除了光刻膠等三類材料,並沒有做更多的管制,像是碳纖維等關鍵材料,也都有扼緊韓國其他產業的效用。

無論是受到外來壓力,還是基於國內企業的請求,東京的政策都表示有意縮短戰線。一方面推出法律遵循計畫(CP),只要是合格登記的日籍公司,就可享有快速審批出口程序。CP名單裡包含生產聚酰亞胺的住友化學、光刻膠的JSR、氟化氫的昭和電工等,都是世界級的廠商,也長期供應韓國電子產業鏈。

另一方面,東京也為海外日企開了方便之門。如台灣、中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雖不在白名單內,但享有特定數量的關鍵材料進口額,等於讓韓國企業可以在第三地採購、繼續使用日本材料。如韓媒報導,迄今已有日企通過申請,向三星位於中國西安的工廠出口氟化氫

最後,從韓國民調可知,贊成反制日本的韓國民眾約有七成多,顯示無論進步或保守選民都不滿日本、反日是政客不可不利用的一帖良藥。如文在寅對日本越強硬,支持度就有所提升,這是他化解因經濟政策失效、卻仍能鞏固基本票的不二法門。

相對地,韓國的進步左翼勢力越盛,就越激勵日本的保守右翼反撲。從這個角度觀之,文在寅政府跟安倍內閣其實是天然盟友,雙方都藉著點燃彼此的民族主義,遂行自身意志而刻意忽視大局。

即使目前這場白色衝突有舒緩的傾向,但是難保日韓雙方不會再因國內政治再使衝突升級。說穿了,文在寅的任期還有兩年多,安倍也才剛通過選舉測試,預計還能再掌權數年,也就是說,只要這兩人還在位,日韓兩國的衝突就不會有真正休止的一日,更難見真正和解的一日。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hiccup 後來想想你是對的,針對文章中你所不認同的定義/定位提出質疑,正是評論機制存在的目地。換作今天若文章裡寫中國台灣,我也會留言表達異議。
    但是台灣是不是ㄧ個國家,我覺得同樓網友說的合理。您列出了許多法律文件說明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但是某些文件是否如此解釋尚無定論。先不談如何詮釋,法律的觀察除了文義理解,也必須觀察實際上法律如何被踐行。在踐行的角度上,台灣是否不獨立於中國體制之外?

  2. @hiccup
    所以你認為中國和台灣,確實是兩個國家囉?

  3. 一切只為了選舉。

  4. 文在寅这么搞,三星集团同意了吗?

  5. @hiccup:
    我以為端傳媒的讀者遍及兩岸三地,對於不同地方的作者用詞取捨都有一定的容忍度。
    你如果真要繼續挑刺....我也不反對(笑

  6. @hiccup:
    倒不如說以經濟貿易的角度討論,台灣如何是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同一個國家?
    你能不能舉一個實務上的例子,證明台灣跟大陸有實際上的從屬關係?
    如果中國台灣一詞有實際意義,那大陸人也不過就是淪陷區的災胞而已。

  7. 一直想看看日韩贸易争端的梳理,脉络写的很清楚了,感谢。

  8. @folldark
    这篇文章是媒体报道,是端传媒的载发。如果端传媒认为部分用词有误或有争议,可以知会作者要求更正,或者表明端传媒仅为平台,并不代表其同意文章全部观点。
    日韩贸易战正如作者所言,涉及到东北亚局势,甚至于东亚+东南亚局势,不捋清楚哪些是国家,何谈东北亚?东南亚?

  9. @hiccup 這篇文章在報導日韓貿易戰。

  10. 这篇文章再次将台湾作为「国家」与被广泛承认的国家相并论了,这是端传媒被台资入股后就发生的转变,毫无理据可言。
    试问谁能拿出台湾从中国独立出去的证据出来?既然不能,那么哪来的「台湾」这个「国家」??
    估计有的人要和我扯什么国际通认「台湾和中国是不同的国家」。
    那么,我想问了为什么朝鲜和韩国在国际上被广泛(主要为只与其中一国建交的国家才会这么称谓)称为北韩和南韩??
    还有过去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被称为西德和东德??
    那是因为在国际社会眼里前后提到的两组国家——都是过去是同一个国家、未来也会合并为同一个国家的。既然如此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才应当国际社会通认的表达,而非不明所以的把台湾字眼抠出来单独列举。
    法理上支持「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表达的法律文件,草草列举一下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三个《中美建交公报》等150多个建交公报,《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联合国2758号决议。

  11. 问题来了,韩国民众抵制日货但光刻胶无法抵制,所以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