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張倫:五月風暴、烏托邦與文明批判——寫在1968學運五十週年之際

1968年巴黎的那場青春風暴儘管有許多烏托邦成分,但卻也深刻地影響了歷史。革命的合理與荒唐、奮鬥的正當性及其正負遺產,永遠是一個不易理清的話題。

張倫:五月風暴、烏托邦與文明批判——寫在1968學運五十週年之際
1968年5月,法國爆發了一場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群眾運動,稱為「五月風暴」。

【編者按】1968年3月,法國南特爾文學院學生因越戰導火索而發起抗議及佔領運動。事態逐漸蔓延,同年5月3日,警察進駐巴黎大學,動用強力驅趕學生,導致局勢激化,點燃了震動世界的「五月風暴」。這場因學生抗議而起的社會運動,深刻地改變了戰後法國乃至西方社會的面貌,並進而影響到華語世界的認知。在「五月風暴」50週年之際,端傳媒以專題評論與訪談,回顧這一歷史事件的當代意義。

歷史上所有重大的社會運動之所以能形成,固然都有某些必然因素,但運動的發展及結束形式,卻往往可能有許多偶然。

半個世紀前,一場世界性的抗議風暴席捲眾多國家,在五月的巴黎形成高潮,因此也被人冠以「五月風暴」之名。但事實上,法國這起事件,只是那場全球性(尤其是西方社會)抗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許是因其戲劇性強烈、訴求範圍廣泛、以及傳遞的文化意涵及政治後果,人們往往將其視為那年運動的代表。而那場運動的形成有時代和思想的多重要因,迄今我們還能在各種領域聞其迴響,睹其遺緒。

正如法國記錄片《紅色年代》(Les années rouges)所揭示的,近代歷史上就會有一些年份,世界各地會同時發生一些類似的激盪事件。1968年就是這樣一個年份,正如二十年後的1989年。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